網絡文化下普通高中德育論文

時間:2022-09-28 04:17:00

導語:網絡文化下普通高中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文化下普通高中德育論文

一、網絡文化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影響

(一)網絡文化對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促進作用

網絡文化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浩瀚的網絡資源使學生足不出戶便可知曉天下事,大大拓展了他們在學校和家庭之外的視野。互聯網給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廣闊的空間,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學習的主動性,為其由傳統教育“學什么”轉向素質教育“怎樣學”提供了機遇。同時,網絡還是一個龐大的交流平臺,學生們可以在網上盡情暢游,結交朋友,并就感興趣的話題與他人進行在線交流。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青少年的天性和自主意識得到更多的展示,極大地滿足了他們交流、溝通、學習和理解的需要。

(二)網絡文化對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嚴峻挑戰

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不乏反動、迷信、黃色、暴力等消極內容,容易導致學生傳統倫理道德喪失,導致學生信仰弱化和價值觀偏移。高中生受年齡、教育程度、生活閱歷等因素的制約,其思想道德意識尚處在形成的過程中,加之網絡倫理體系不完善,上網行為缺乏有效監管和約束,一些學生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滋長,民族意識、集體意識弱化,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信念動搖,逐漸走向墮落。

二、當前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實效性現狀分析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中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先后頒布了德育大綱等多部加強德育工作的法規及文件。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總體偏低,效果不盡理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抓德育工作的思路不夠開闊

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學校的德育環境是學生賴以成長發展的主要空間,它與學生心理活動、行為變化的關系最為密切。學校對學生思想信念、道德品質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但它僅是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并非全部。現實中往往易忽視學校德育環境不能脫離社會道德大環境這樣一個事實,單純地將德育工作寄希望于學校,依靠學校來“單打獨斗”,這種認識是片面和不科學的。可以說,一些學校以外的因素,如網絡文化等所起的作用甚至要超過教育者的說教。

(二)抓德育工作的方法不夠靈活

人的任何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是源于個人道德上的需要及行為的自覺性。而實踐中,學校往往過于強調灌輸說教,忽視了學生的自覺性。科學的德育工作有三個層次,首先是將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從教育者的角度去教育和影響他們;其次是在學生群體中實現學生之間的相互教育,使德育的目標實現更加協調;最后是強調學生本身的自我教育的管理,使德育工作充滿活力。然而在現實中,多數的學校僅是做到了第一個層次。

(三)對德育工作的規律把握不準

學生身心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學校應當努力把握德育工作的規律性,并按照這種規律性對學生施教,以確保學生們健康成長。教育者若不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生活閱歷等,而是將口號、要求以及規定拿來生搬硬套,這就很容易使學生們感到“疲憊”和“厭倦”,而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也就無從談起。

三、提高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方法對策

在網絡文化背景下,加強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應當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更新思路、創新手段、循序漸進,不斷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利用網絡優勢改進德育方法,鞏固學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陣地功能

普通高中要充分發揮一線德育課教師的作用,將德育課作為加強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同志曾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德育教師應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按照德育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育的特點規律,積極改進教學方法。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將“身教”放在比“言傳”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增強教育的感召力。學校要立足已有條件,不斷優化校園網絡文化環境,積極搭建校園局域網和交流平臺,鼓勵學生們主動參與到校園集體活動中去,使他們在良好的氛圍中靈魂得到升華、思想得到熏陶。

(二)拓展德育工作渠道,將德育工作的領地向學生家庭和社會延伸

要堅持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的思路,努力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德育工作上的合力。學校要定期到學生家庭走訪,爭取家長的支持、理解與配合,從而使他們自覺協助學校共同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要把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等校外教育活動作為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組織他們參與校外活動,建立學生參加社區服務制度,具體的形式包括社會調查、生產實習、社區服務、科技文化活動、勤工儉學等。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生產勞動,并將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表現作為綜合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與學生的學業掛鉤。

(三)提高學生的網絡素質及責任感,發揮學生個體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網絡文化之所以能對青年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新形勢下,加強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實效性,應借助網絡文化的獨特優勢,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給他們以張揚個性、施展才華、展示自我的空間。然而,任何事物都要受到特定規則的限制,網絡同樣要遵守法律和道德的準則。因此,提高學生的網絡素質和責任感,應成為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老師應當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需求,為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便利條件,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幫助,少一些說教、多一些引導,少一些灌輸、多一些啟發,調動起他們自我探求、自我創造、自我約束以及自我完善的主動性,逐步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他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以及自立、自主、自強的進取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創業觀以及養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養。

作者:梁二霞單位:鄭州市第五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