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邏輯預設的高中德育論文

時間:2022-09-28 04:30:01

導語:道德邏輯預設的高中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邏輯預設的高中德育論文

一、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維持道德的個人發展功能、個人社會化功能和社會功能之間的平衡,這需要個人和社會雙方的共同努力。

社會歸根到底是人與人間關系的存在,社會的良勝發展也離不開個人。作為高中生,其心智和生理機能都已經基本發育,已經開始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個體。他們接觸了大量的社會信息,并以自己不太成熟的世界觀去構建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使高中德育教育良勝運行,學生和諧發展,就要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通過雙方的交流碰撞甚至沖突進而走向整合,要使社會和學生個體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社會要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以保證社會的穩定,這就要求社會確保最起碼的公正和人與人間的平等,提供每個人能力全面發展的機會,尊重每一個人的創造精神和反叛意識。同時,個人也應明白個人在社會中存在,必然或多或少地受社會的約束,每個人都相應的把一部分權力交給了社會,以使社會良勝發展。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并不是被動的,高中生有道德地去履行社會朽為準則要求的同時,也會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去反思社會,而這樣的反思往往并不是全面的,在其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和逐步走向穩定的情況下,學生經常面臨著對社會解讀的困惑,他們關心政治經濟形勢、愛評論復雜社會現象和思想,但仍有片面、偏激的特點,以至于每一個社會上的道德事件都能深刻地影響其對道德的理解和實施。高中生的德育教師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面對道德困惑和沖突,他不可能從理論上去深人分析,只能通過自己的個體行為表現出來,社會L有道德上的冷漠,就必然有學生表現為對道德的批判和重構。“從總體上說,一個人的人生存在問題上所能達到的可能幸福的最高限度是由他所生活的那個社會在客觀整體上規定的。”閉“但個人仍然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自己存在的意義,即使是抗爭不合理的環境這一行為本身,也能使人獲得配作為人存在的最基本根據。在高中德育的實施中必須關注社會,不是把學生和社會隔離開來,主觀上營造一個“純凈”的環境,讓其接受道德說教式的德育教育。這本身就不符合德育實施的規律和學生發展的規律。讓德育回歸生活,不能僅僅理解為學生的校園生活,也應該包括社會生活,利用每一個社會道德事件,加以理論和實踐上的分析,引導學生把自我學習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增強其內在動力和堅持力。

二、提高道德的創造水平,發展個體道德創造潛能。

道德是價值探索與價值創造的源泉。道德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它對整個歷史的影響也是深刻而持久的,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道德的必要,而人的精神屬性卻使人的道德成為可能,人的精神屬性包括自我意識、目的性、創造性,理想意志以及精神需求。高中道德教育應該結合高中生的具體實際發展個體的道德創造力,使個體道德判斷不再局限于行為結果的好壞,不在固守社會希望常模,而提升到社會原則水平,個體真正是從道德本意出發,不是從政治人、宗教人、經濟人出發,從而突破道德邏輯的二元對立,個體既能追求自我的世俗幸福,實現自我獨特個性,又能創造性地保持個體和社會、個體與他人的和諧,懷有人類的共同理想。傳統的教育總試圖找到一個確定的永恒的道德,這是不可能的。人類更應該做的是尊重每個人的道德創造力,在創造性的道德實踐活動中尋求個人與社會的整合、個人內在的整合。“從本質上講,德育應是一種人的主體性活動,是一種發展人、提升人為宗旨的活動,德育不僅應根據現行社會需要來設計教育活動,還應該根據人的發展需求、未來社會的需要來培養人。德育不僅要求學生從前人那里繼承傳統美德,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強調開拓未來,真正實現發展人、提升人、創造人”。口〕

三、道德教育要回歸生活,道德教育目的要生活化。

生活對于個人來說永遠是完整的獨特的情境性的,個人的道德與個人的生活是融為一體的,道德應有自己的內在規定性,但社會為了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教學生活的需要為道德強加了外在的邏輯。于是,知識取代了美德,善取代了美德,幸福取代了美德,仁取代了美德。于是道德教育離生活愈來愈遠了,道德教育追求的是又空又大、超凡脫俗的圣人,結果不可避免的是道德教育的無力培養出那種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快樂至上的庸人,更為可悲的是很可能培養出口是心非的偽善者。我們要端正道德教育的目的,明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能在生活中追求自我幸福又存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道德教育目的生活化意味著道德教育內容和道德教育方法的相應變革。道德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在高中德育特殊的時空范圍下、特殊的境遇下以及相對于高中生這一特殊對象,道德要求是不同的。特別是在現在特殊的時空、特殊的境遇下還存在各種道德要求的復雜沖突,社會道德危機層出不窮。因此,過分強調道德的永恒性、道德的確定性、道德的等級性是不可行的,妄圖通過道德的邏輯抽象演繹普遍適用的道德法則是荒謬的。高中道德教育重心應該從過去的“他律”轉變為“自律”,從注重目標的論證、意義的解釋和理念的分析轉變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如何克服各種沖突和挫折,引導和教育學生學會調整各種關系和矛盾,德育實施應該從過去那種以演繹和邏輯推導為特征的規范性教育轉變為案例式的討論或教育模式,發揮學校教育的特點和優勢,組織有效的德育課程,依據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時政內容、社會資源創新多種形式來組織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把學校的德育教育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讓德育在生活中實現,在學生的生活實踐中面對和處理好各類的道德沖突和危機。

四、結語

道德困境問題不可能像康德那樣幻想通過善良意志,也不可能像費希特那樣幻想通過純粹自我的實現得到解決,道德困境只能在社會中、在生活中、在個體的創造中得到解決。所以,高中德育的實施,不是通過道德的說教來完成,只能借助生活并結合學生的個體生活實踐來完成。

作者:葉良英單位:廣東省河源市東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