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高中德育成效實踐研究
時間:2022-11-07 10:32:10
導語:農村高中德育成效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農村高中育人模式也要與時俱進.家校共育可以轉變家長育人觀念,提高家長育人水平;家校共育可以借助于互聯網,讓互動更加及時有效;家校共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最終形成教育合力,讓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育人觀念;及時有效;教育合力
通常我們認為,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效果會事半功倍.
一、家校共育可以轉變家長育人觀念,提高家長育人水平
隨著高中招生制度的變化,農村高中生源質量逐漸下降,大批優秀的高中生源都流向城里重點高中.為此,鄉下農村高中學生家長的育人理念的轉變,需要學校引導.以前單一的育人模式、單一的教育目標需要向多元的育人模式、多元的教育目標轉變.農村高中的學生家長有一部分在外面打工,有一部分是外省來本地區打工的,文化水平相對來說參差不齊.高中學生有一部分寄宿,只有周末回家;有一部分通學的學生,長年陪伴其的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調查發現,農村高中學生與家長接觸的時間都很少,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經非常明顯.在這種現實的教育情境中,提高學生家長的育人觀念和育人水平的重任,落到了學校教育工作者肩上,學校教師應義不容辭地肩負起這個重任.首先,家校的育人理念都要轉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上面來.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發展過程中,擁有的適合社會發展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重要基礎.學校可以通過家長學校教育學生家長,轉變其教育思想,使家長感受到新形勢下教育孩子也要與時俱進;從三個方面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即提高學生的文化基礎、鼓勵學生自主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學校要摒棄過去一味追求高考升學率的做法,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健康成長,形成健全個性和健康人格.從高一階段開始,學校要教育家長,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從自己的學情出發,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家長要幫助學生設計未來的職業規劃,高中階段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適當調整規劃.學校一切以學生為本,從高一到高三設計適合學生需要的校本課程.其次,家校共育突出學生作為德育主體的重要地位.從高中德育工作實際情況方面分析,大多學生缺乏主動意識,就算是自主參與德育活動,也會因為自信心匱乏,而流露出恐懼感,從而不敢與他人交流、溝通.與此同時,學生自主意識的缺乏,使其對各類德育活動不感興趣,所以往往是被動參與,或根本不參與.此外,素質教育明確指出,要重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而一個國家的發展、社會的建設需要由創新人才實現.但是,新時代下的高中生普遍缺少主動、獨立意識,一心一意地學習文化知識,即便有創新的思想、觀點,有時礙于面子也不敢提,導致學生思維邏輯固化,從而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筆者所在的農村高中,高二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選擇美術專業參加高考,有的家長不怎么理解學生的選擇,認為美術專業是“歪門邪道”.這時候,需要學校引導家長傾聽學生的心聲,引導家長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同樣的道理,到了高三階段,也有一部分學生放棄“高考”,選擇高職類學校,走提前“單獨招生”的成才之路.其實,這也是學生的權利,應當尊重.學校和家長是德育工作者,學生是德育主體,任何時候,德育工作者都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傾聽德育主體的意見,這樣的德育才有成效.家校共育,讓德育工作者的意見統一,讓學校和家長一起尊重德育主體的主人翁地位,這樣的教育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二、家校共育可以借助于互聯網,讓互動更加及時有效
農村高中傳統的德育模式一般是通過教師、家長對學生進行說教.在互聯網信息日新月異的今天,家校共育可以借助于互聯網,創新德育工作方式,通過學校與家長互動,把德育活動巧妙地滲透進互聯網,讓家長參與到德育活動過程中.這樣激發了家長參與德育活動的熱情,也使家校共育聯系更加緊密.在實踐探索中,我們農村高中建立了“互聯網+”家校共育模式,主要舉措如下.首先,通過“互聯網+”家校共育模式選擇主題性家長會的內容.一般情況下,農村高中家長會一個學期召開兩次:期中考試后召開一次,期末考試結束后召開一次.目前按照江蘇省高考模式,高一下學期分科的時候還要召開一次家長會.家長會的流程一般是這樣的:班主任通報學生的考試成績,通報學生在學校的表現,表揚先進學生,同時提醒落后學生的家長注重教育孩子.這種家長會往往起不到明顯的效果,從高一到高三,最后家長會變成了一種形式.筆者認為,家長會要開好,需要學校和家長溝通,學校要通過互聯網征求家長的意見,確定主題性家長會的內容.這樣的家長會才會有的放矢,調動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例如針對高中每個階段的不同學生,我們通過家長QQ群、家長微信群、校信通等聯系方式,向家長征求家長會的主題.高一階段家長會一般重點關注高中階段的養成教育、初高中銜接需要注意的事項等;高二階段家長會重點關注高二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原因和對策、學生生涯規劃的實施途徑等;高三階段家長會重點關注高三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高三學生參加“對口單招”入學率的方法技巧等.有了家長會的主題,家長會才有針對性,家長也愿意參加,開一次家長會就有一次新的收獲,對于提高對高中學生的教育效果也大有裨益.其次,通過“互聯網+”家校共育模式,建立家校教育網站,構建互動平臺,讓互動更加及時有效.例如,蘇南地區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壓力普遍比較大,高中學生心理問題比較多,學生容易產生抑郁心理、厭學情緒、悲觀厭世情緒等.為此,學校可以通過“網上家長學校”播放有關高中學生心理問題的視頻,或者利用博客平臺宣傳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舉措等,讓家長及時觀看.學校也可以組織各個班級在網絡上建立班級互動空間,定期組織家長來學校參觀教學,讓家長“零距離”接觸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是學生最親密的老師,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可以提高育人效率.
三、家校共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形成教育合力,讓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成長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而校園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需要齊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讓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德育過程中要避免出現任何一個教育環節的缺失.蘇南農村高中學生“單親”家庭現象很多,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容易讓“單親”家庭的高中學生在高中階段走向“誤區”.據筆者了解,“單親”家庭的學生往往性格孤僻或者暴躁,他們容易早戀,喜歡整天整夜在學校網吧消遣.面對這種情況,學校教育需要彌補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發動社會社區教育資源力量,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幫助學生走出“誤區”.社會社區教育資源需要學校德育工作者開發好、利用好,學校教育可以和社區教育實現遠程互動、網上資源共享,共同幫助高中學生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基于農村高中德育的實際情況,實現家校共育可以提高高中學生家長的育人水平,借助于“互聯網+”家校共育模式,可以讓家校互動更加及時有效,家校共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讓教育效果“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殷黎榮 單位:宜興市張渚高級中學
- 上一篇:淺談愛國主義融入高中德育課程
- 下一篇:高中班主任德育實效性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