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德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9 11:33:00
導語:新時期德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在接見中國留蘇學生代表時曾親切地把青年人比喻為"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并指出"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你們的。"鄧小平同志也曾對青年學生寄予無限的希望,希望他們能成為為祖國的強盛而自強不息、奮斗不息的"四有"新人。我們這些從事教育工作,也是從事德育工作的人就是播種陽光的使者。向別人心里散布陽光的人,自己的心里就必須有陽光。只有德育工作者的靈魂得以升華,素質得以提高,才能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為朝氣蓬勃、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在面臨世紀之交、面臨中國經濟改革的大潮時,我們作為播種陽光的人,只有真正了解青年學生,才能從中升華出我們自身應具備什么樣的責任、什么樣的素質,從而才能完成播種陽光這一神圣的歷史使命。當今的青年學生是復雜的一代,也是幸運的一代。他們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遠遠超過了我們那個時代。在我看來,他們應具有以下的一些特點:第一,他們懂得機遇的可貴,但又不知如何把握好機遇。當今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似乎是突飛猛進,如果你不注重抓住信息和機遇,很有可能被淘汰。所以現在青年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面是非常之廣泛的。但同時也正是由于信息之多,使他們又無法正確地把握,往往失之交臂;第二,參與意識在加強,但合作意識在淡化。他們渴望被大多數人所了解,渴望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但同時帶來的問題是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在淡化。他們喜歡自我表現,他們知道當今世界是競爭的世界,可忽視了競爭應當是有規則的;第三,他們追求效率和實惠,使他們的價值觀在日漸發生變化,這同社會的大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第四,他們往往是個人為中心,是個性化的一代,但集體的觀念在淡化。由于他們都是獨生子女,有個性、有主見,但同時忽視了他人。由此可見,面對如此復雜的、新型的一代,我們德育工作者又應該如何對待呢?這也正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第一、教育觀念的轉變。以往的教育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只注重學習成績,"升學率",強調"服從""應試""分數",使我們所培養的學生都具備了這些"共性",千篇一律,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而在當今來講,正由于這種"應試"觀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實施素質教育,首要的最艱巨的就是轉變教育觀念。作為德育工作者,就應當具備創新的素質,盡自己的最大可能去打破原有的那些條條框框。多一些"自主",少一些"依賴";多一些"沖刺",少一些"等待"。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才會使學校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人才成長的"百花園"。第二、教育內容的轉變。教育的內容必須適應社會和時展的需求。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須按照社會和時代的新需求,選擇教育的內容,拓展教育內容的范圍,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時代。在當前,我們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創新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競爭意識教育、合作意識教育、挫折教育,等等新的教育內容。這樣,就能使學生能從繁重的學業負擔中擺脫出來,改變過去的人才培養模式,由"傳統型人才"變為"現代意識的人才",由"服從型的人才"變為"自主型的人才",由"片面發展"變為"全面發展"。第三、教育方法的轉變。好的教育方法可使問題更快更好地得到解決;相反,不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的教育方法必將使教育最終沒有任何效果。在以往的教育中,由于教師只注重分數,不注重整體素質的培養,從而往往會忽視學生其他才能的發揮,這樣就造成了人才的浪費。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要變"堵"(不準怎么樣)為"疏"(疏導),變"禁"(禁止怎樣)為"開"(適當地有選擇地放開),變"壓"(不服壓服)為"服"(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愛感人),變"灌"(空洞說教灌輸)為"導"(導之以理、導之以行),變"罰"(懲罰、體罰)為"獎"(鼓勵、獎勵、表揚),變"訓"(訓斥、甚至辱罵)為"啟"(啟發引導、使之省悟),變"控"(控制說話、行動)為"放"(放心說放心干),變"推"(推出教室、校門或者推給學校、家長)為"引"(引出誤區、指引方向、引向正路)。這樣的教育方法,才會更能使學生所接受。第四、教育途徑的轉變。當今時代需要的是全方位發展的人才。以往的教育模式下所培養的人才,顯然已無法適應當今時代的需求。因此在教育的途徑上,由以往那種以本為本、以課堂為中心的模式下突破出來,要讓學生能走出去、請進來,在更大的范圍內、以多渠道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以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內容。這樣就使學生能更快地適應社會和時代,通過靜態和動態的結合,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愛好和特長,發展個性,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這對于德育工作來講,也就會變單調為生動,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總之,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了解學生在新時期的思想特點,增強德育工作者的教育信仰,充分發揮教師人格魅力作用,用現代教育思想方法來促使學生從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的轉化,使之能盡快將正確的道德認知外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是我們德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歷史使命。正如總書記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
- 上一篇:經濟效益概念管理論文
- 下一篇:漁場化德育實踐探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