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開展技巧論文
時間:2022-09-11 05:04:00
導語: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開展技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具有高度技藝的活動,是教師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特定教學對象所進行的藝術創造。語文教學本身就具有德育的性質。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新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都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的精神。課程標準總的目標中提出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德育的任務。它對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主要途徑有:一、借助教材內容滲透德育。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進行德育。(1)在朗讀訓練中滲透德育。(2)在作文實踐中滲透德育。(3)在小學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電化設備,開展德育輔助教學。四、開展語文教師各項競技活動,創設校園良好的語文學環境,為學生樹榜樣,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德育。只要有了滲透德育的教育意識,在常規教中,有機地滲透德育,積極去探索,就會有豐富的收獲。
語文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具有高度技藝的活動,是教師在遵循語言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特定的教學對象所進行的藝術性創造。既然是一項創造,那么語文教學本身就具有了對學生進行心靈創造,即德育的性質。小學語文對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具有深遠的意義。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新教學大綱、新課程標準都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的精神。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第一點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也就是提出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德育的任務。因此,我們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滲透德育,使學生能養成各方面的良好品德,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呢?我認為,以下幾個途徑是可行和有效的:
一、借助教材內容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教材形式多樣,有古詩、散文、詩歌、故事、童話、寓言、記敘文、說明文等。課文內容豐富多彩,古今中外,愛祖國、關心他人、團結互助、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熱愛自然、遵紀守法等,簡直可以稱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書”。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滲透德育。例如,《誠實的孩子》,講述偉大的革命家列寧小時候去姑媽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來他主動把事情告訴了媽媽,寫信給姑媽承認說謊的事。在教學中,我借助列寧這一楷模,教育學生做錯了事要勇于承認,做個誠實的孩子。《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主要介紹了我國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我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向學生展示這一寶島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美麗風光和豐富物產,從而激發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我們還能借助語文教材中蘊藏著的各式各樣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如通過學習描寫日月行星辰的《看月食》、《海上日出》、《火燒云》;描寫山川草木的《黃山奇石》、《桂林山水》;描寫花鳥蟲魚的《荷花》、《燕子》等,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美的情感。再如學習表現智勇雙全的《王二小》,表現勞動美的《撈鐵牛》,學習表現愛科學的《數星星的孩子》等,讓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革命理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說,借助教材內容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一個基本途徑。
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進行德育
語文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技能技巧。基礎知識的習得,必須理論聯系實際,進行語文實踐活動。語文的實踐活動,有課堂實踐和社會實踐兩個方面。包括課內的朗讀、寫作、演課本劇;課外的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根據小學生善于具體思維的特點,在小學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能取得更顯著的效果。
(1)在朗讀訓練中滲透德育。
朗讀活動是小學兒童最初的閱讀活動。人類語言學研究表明,朗讀并非機械地把原文讀出來,而是通過內部語言,用自己的話來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從而把原文中的思想變成讀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師可以在朗讀中巧妙地滲透德育。近幾年,我校進行了“以讀為本,悟情明理”的課題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課題研究表明,在課堂上讓學生細細地讀,理解、入情地讀,能幫助教師達到預期的德育目標。如《北京》一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是描寫北京夜景的。“廣場四周,彩燈勾畫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偉輪廓。”“一束束燈光照著古老的故宮,長長的城墻和美麗的角樓倒映在河面上,銀光閃閃,十分動人。”這兩句我讓學生用適當的語氣和停頓,讀出對北京的贊美,激發起學生對首都的熱愛之情。又如《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詩歌。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指導朗讀,激發學生的情趣。“下雪啦,下學啦!”是兒童看到下雪時高興心情的自然流露,模擬讀能激發學生對該自然現象的好奇,從而培養學生愛自然的情感。中間兩句描寫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在雪地上快活地跑來跑去,留下一串串“竹葉”、“梅花”、“楓葉”和“月牙”。我讓學生在輕快活潑的朗讀中知道了四種動物爪子有不同形狀。最后兩句用問答的語氣讀,一問一答中知道了青蛙冬眠的特點。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學生初步了解了幾種小動物的一些特點,更希望知道多些有關動物的知識。這樣就激發起學生熱愛小動物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預期的德育目標。
(2)在作文實踐中滲透德育。
作文是思維創作的高級表現形式,它能綜合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識點。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人、事、景、物,要求學生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在習作過程中,教師只要激發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起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級看圖寫話作文,根據圖意“一位少先隊員扶一位老奶奶過馬路”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教師可指導學生看圖明意,教育他們關心幫助老人是一種美德。又如教學第四冊復習六“小熊真可愛”這一看圖編故事作文時,我在學生編出了小熊拉著爸爸的胳膊不讓他去砍樹的基礎上,給學生講述了我國的環保現狀,教育他們要保護樹木資源,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在練習寫簡單記述文時我還注意在選材中滲透德育。如“寫班上發生的一件事,”指導學生可以寫“勸架”、“成立圖書角”、“評選班干部”……從而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努力為集體作貢獻,積極鍛煉自己的班級管理能力等。在寫觀察日記、讀書筆記、書信等作文教學中也應滲透德育。公務員之家
(3)在小學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教學是課內外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語文的教學更加離不開課外實踐。所謂“實踐出真知”,學生的良好品德來源于實踐,也反映在行動上。教師可以根據課內教學開展一系列課外活動,鞏固、加深課堂教學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會生活中。如教學《雨中》一課后,我在班上開展“好事周”活動,要求每個學生在一周內盡可能多地做好事,在班會課上匯報,體會幫助別人后的快樂心情,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品質。在學習第三冊識字學詞學句第一課后,我讓學生查閱課外書籍,搜集圖片等資料,了解我國的名勝古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學習完《雷鋒叔叔和我們在一起》后,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精神,我特意聯系市公交公司,開展了“我當新時代小雷鋒”活動,讓學生當了半天義務公共汽車服務員。在學生高漲的熱情中,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理由現代化的多媒體電化設備,開展德育輔助教學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各種多媒體電教設備已經成為輔助教學的必要手段,它從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地學習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各種電教設備,滲透德育。如播放錄音,演示課件,看錄像片段等。例如在教學《海上日出》時,我配以精彩的動畫課件和悅耳動聽地樂曲,使學生在至真至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開展語文教師各項競技活動,創設校園良好的語文學環境,為學生樹榜樣,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德育
著名心理學家班圖拉認為,道德可以通過學習獲得,也可以通過學習加以改變,其中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環境。可見,在語文學習的大環境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對德育所起的作用很重要。例如,我們學校為了發揮學生這種自身的教育能力,努力開展語文教師各項競技活動,有校內“語文評優課”、“鎮語文教師下水文賽”,“朗讀大賽”、“市青年教師創新教學觀摩賽”、“佛山市課本劇大賽”,出版“教學后記”專刊等,為學生創設了濃郁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學校語文教師所取得的各項成績中受到感染,得到動力,并督促自己,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向上精神等,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
當然,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途徑決不僅僅是以上幾種。但是,只要我們有了滲透德育的教育意識,在常規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德育,積極去探索,就會有豐富的收獲。
參考文獻:
1、李維主編《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家良主編《小學語文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3、岑遠強、黃智顯主編《語言學概論》中國人事出版社
- 上一篇:高校輔導員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論文
- 下一篇:個人投資理財對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