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中學德育論文
時間:2022-09-28 04:46:23
導語:少數民族地區中學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牢固樹立德育為先的意識,實現立德樹人
(一)轉變觀念,促進德育意識的現代化。
德育意識的現代化,一是要用戰略眼光看待德育工作,即把德育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抓,擺到重中之重戰略的位置;二是要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終極目標,即德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提高政治素養、道德品質、思想意識、品德素質、心理素質;三是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學校德育工作,即強化德育自身的科學性,科學優化德育理念、德育教學、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實踐等領域;四是要營造環境育人的氛圍,德育離不開全校乃至全社會人的積極參與,達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統一,形成育人合力。
(二)學校教育要做到德育為先,以德育引領各學科教學。
學校均衡教育的同時,突出德育的優先地位,尤其在成績評估方面優先思量德育成績權重,徹底轉變“重智育輕德育”的局面。
二、整合德育資源,提升德育質量
教育資源有效整合是提升德育效率的一劑良藥。在沒有德育系統性教材的情況下,學校要結合實際,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探索一條學校德育工作長足發展的路子。資源整合,提高質量要做到:一是重視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領域的有效貫通;二是注重各學科的高效融合,把德育滲透到各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形成處處、時時有德育的良好氛圍;三是主題教育活動常抓不懈,如“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中國夢教育”、“學雷鋒活動教育”等主題教育是學校德育應該長期抓、時時抓的內容。
三、制定德育合理目標,注重教育實效性
目標是行動的指南。學校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標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基礎,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前提。德育教育就學校而言,要有近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就學生而言,要有認識上的目標和行為上的目標;就個體差異而言,也要區別制定目標,明確普通學生(或優能生)該做到什么、特殊學生(潛能生)該做到什么。只有分層次、分類別和有梯度地制定合理目標,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從根本上保障學校德育的育人作用。
四、轉變教育觀念,注重學生道德體驗
提倡德育教育社會化,注重學生的道德體驗。實踐證明,教師居高臨下的說教式教育是毫無意義和價值的。應當讓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積極為學生創造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參加社會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儉學等活動中,認真踐行道德規范,不斷提高道德素養
五、挖掘民族學生良好的道德因素,促進以人感人、以人育人
少數民族的教育工作是有難度和挑戰的。如何做好少數民族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這是一門藝術,沒有標準的模式或答案。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或多或少有點兒民族色彩,有些不良的民族習慣、民族意識和民族義氣,部分學生從骨子里就有“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什么時候走就什么時候走”的意識和習慣,這是事實存在的。作為從事少數民族教育工作者,不應該把這些問題純粹看做是工作的障礙,要有把“障礙”轉化為教育因素的觀念和認識,充分挖掘民族學生良好的道德因素,實現以人感人、以人育人的教育效果。這也是促進民族大團結、共進步的必然要求。
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教師是教育的關鍵,這已是不容置疑的共識。教育是培育人的復雜工程,教師是這項復雜工程的設計師。同志說過:“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边@要求教師要立德,立正德。目前,部分教師由于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出現不認真鉆研教育教學工作,不能言傳身教給學生樹立榜樣等師德滑坡、形象敗壞的不良現象。何況,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接受培訓、參加研修的機會少、成本高,更容易出現與新時期合格教師要求不符的問題和現象。因此,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迫在眉睫。
七、結語
古人云:做人,德之本。人的根就是德,沒有了德,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泉。因此,學校教育應以德育為首,深入研究問題和正視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強化德育工作,如期完成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為祖國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何息文單位:云南省怒江州瀘水縣六庫鎮中學校長
- 上一篇:基于博客的小學德育論文
- 下一篇:農村中學德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