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分析

時間:2022-06-11 03:55:35

導語: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分析

摘要:德育作為教育的關鍵,在教育體系中應該居于核心地位,但一直以來德育工作都沒有得到學校以及教育部門的足夠重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與近年來德育實效脫離生活、遭受廣泛非議有關。德育具有著抽象化、理想化的特點,這為鞏固德育生命力帶來了一定影響。因此必須通過設立德育課程、推行德育改革,使其貼近生活。此外,呼吁家庭和社會與學校一起進行強化德育的嘗試也是必要手段。

關鍵詞:初中教育;德育;生活化;途徑

所謂的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指的是德育的形式與內容應與學生的生活相貼合,針對學生的特點,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確保內容貼合生活,方式與學生生活方式相一致。此外,德育還要緊跟社會歷史潮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社會產生了解,實現學生閱歷的豐富。德育生活化教學對于傳統的德育教育來說是一個顛覆性的改變,不僅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更能將學生重新樹立為課堂的重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一.目前我國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1.脫離生活實際。近年來,教育界始終在貫徹和推廣教育體制改革,初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發生著改變。初中的德育課程,老師所講內容脫離不了課本,和生活中的內容沒有交集,教學內容太過空泛。不僅教師,學校也沒有加強對德育教學的重視,只是通過校規校紀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并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生活化的德育教育。初中生正處于人生中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身心發展迅速,他們正在此時逐漸形成一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在這個時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結合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進行生活化教學。但實際上,初中的德育教育依然強調理論,卻忽視了學生生活。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學習所受到的來自于環境的影響,一味重復枯燥的理論,這就很難實現學生學習熱情的提升。此外,有很多教師依然認為所謂的德育就是道德規范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完全脫離了生活實際,不具有足夠強的針對性。2.形式較為單一。隨著教學體制改革的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的教學目標,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式教學逐漸成為主流。結合我國初中德育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學校只是機械地將德育教育作為必須進行的任務,卻忽視了德育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實際上,德育對于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學生能夠體驗到多元化教學,并主動參與德育學習。但由于眾多學校并不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依然采取傳統模式,進而導致單一和落后的德育教育形式,自然無法充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3.德育教育中學生缺失主體地位。德育教學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只有老師的傳輸,卻沒有學生的接受與反饋,都不能算作優秀的德育教學。而當下的德育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生并沒有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不停地灌輸課本上空洞乏味抽象的知識,學生并不能從中獲取真正有利于自身成長的知識。

二.強化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1.確定生活化的德育目標。就單一、落后的德育內容、德育方式而言,教師首先應樹立生活化的德育教學目標。由于初中生年齡較小,很難在較長時間內始終集中注意力、端正學習態度,若教師不對此進行積極引導,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熱情冷卻,甚至出現厭學的情況。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改變他們對于學習的認識。學校也應關注德育教育目標的生活化,在趣味性更強的生活化教學中靈活穿插理論內容,進而大幅度提升學生在德育課堂上的學習效率。2.推進德育教學內容與方式的生活化。要想實現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提高,就必須同時實現德育教學內容與形式的生活化。教師必須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將課本僅僅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參考而非全部,在德育課堂上,教師應實現生活與教材的有機結合。由于初中的德育教學大多是空洞的理論,教師如何將自身的豐富閱歷以一個適當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將成為廣大德育一線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此外,由于德育課程大多內容枯燥,因此教師應嘗試更多、更有趣的生活化教學形式,實現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提高。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做到不拘泥于定式,將辯論、講演、才藝展示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引入到課堂上,搭建起一個氣氛和諧的學習平臺。此外,教師也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充分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將德育生活化教育延展到學生的課外生活之中。3.將家庭教育與德育生活化。教育結合起來實際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要想實現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就不能不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廣大一線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將課本中的理論轉化成為生動有趣的家庭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出發,依照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對其進行評價。這種嘗試將會極大地促進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4.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感悟德育。社會實踐是讓學生能積極主動接受正確道德觀念的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在實踐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更加真實地體驗到生活中的各種道德問題。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安排和學校的規定,盡可能地安排一些實踐活動。比如,我會與相關志愿者協會聯系,安排學生去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們相處半天,體會到要愛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我還會組織他們去社區打掃衛生,讓他們了解社會公德;以及鼓勵他們參加志愿賣報活動,培養自己的自信心和勇氣,讓他們在活動中形成健康的價值觀。5.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創設寬松和諧環境。在日常的管理中,應該尊重學生的權利,不能強迫學生遵規守矩,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意識到自己遵守校規校紀的責任,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比如,在課堂上我不會因為一個學生說話而讓他出門罰站,我反而會鼓勵同學們課下和這名同學面對面談話,提出他上課說話影響到周圍所有同學聽課,他自己也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進而進行自我糾正。6.構建合理的德育評價體系。在傳統的德育教學中,學生的成績往往由考試成績和教師評價兩部分構成,這種體系無法擺脫教師的主觀看法,很難體現出德育教育應有的激勵作用。要想實現德育教學生活化,就要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貫穿一套合理的德育評價體系,這套體系應更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并在評價過程中對標準實行量化,充分結合學生的行為與知識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

三.結語

總而言之,德育教育并非一個能夠一蹴而就的過程,學校和相關教師應高度重視初中德育教育的生活化,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和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也需要在對德育生活化有了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結合現狀進行堅持不懈的摸索與嘗試,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參考文獻

[1]盧波.初中德育生活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28):119

[2]鮮蕾.有關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探討[J].華章,2013,(30):273-273.

[3]邱美麗.初中德育教學生活化淺議[J].才智,2013,(19):116-118.

[4]顧均良.促使初中德育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146-147

作者:薛云增 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會師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