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影視傳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08:08:00

導語:文學藝術影視傳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藝術影視傳播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文學藝術;影視傳播;金庸小說;文化意義

論文摘要:文學藝術通過影視傳播,不但使傳統藝術被廣泛接受,獲得創新發展的契機,而且還能弘揚民族文化,開拓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公眾精神空間,重建現代人文傳統。金庸小說的俠義精神和深刻的人性光輝,又因影視藝術的科技特征,獲得更為持久的生命力。影視改編使金庸渲染的文化思想、藝術氛圍成為當前重要的公共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金庸影視劇也同時成為一種公眾藝術。金庸小說影視劇改編,已經不單是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性藝術形式轉換,而具有振興民族文化的戰略意義。

從電影的發明到現在,一百多年,人類借助影視形象表達思想、情感,獲得審美愉悅,也已經百年。電影從19世紀末傳入我國不久,出現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影片《定軍山》就是對京劇《定軍山》片斷的影視改編。一部中國傳統舞臺藝術從此可以脫離時空限制,得以更廣泛的傳播。此后,隨著影視業的蓬勃發展,到今天,人們通過視聽接受文化信息,借助影視傳播藝術,已經成為當前一種文化生存狀態和人們日常生活方式。傳統藝術形式經過影視傳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文化意義,金庸小說的影視改編可謂典型的范例。

一、傳統藝術被獲得創新發展的契機

我們知道,一些傳統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其生存都已經發生了危機,特別是傳統藝術地方性很強,沒有快捷的傳播手段,一些悠久而又優秀的民族藝術不但不為人知,大有自生自滅的趨勢。這里不單是一個借助影視會很有效地傳播的問題,而是把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科技密切結合,促成一種新的藝術創造過程,從而尋找傳統藝術煥發新生的立足點,做到藝術形式和藝術觀念的更新換代、美感特征和價值標準的與時俱進,真正以“拿來主義”的文化發展原則,對傳統作出突破和創新。

拿戲劇文學來說,以河南的豫劇為例,像其他地方戲曲一樣,在多元藝術思想、價值觀念的文化背景下,本來已經日趨萎縮,成為亟待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戲曲及其民俗文化所孕育的民眾情感和樸素的藝術趣味,怎樣與當代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結合,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河南電視臺1994年10月開播“梨園春”節目以來,可以說讓陷入困境中的戲曲,走上了開拓新的藝術領域和審美空間的寬廣道路。特別是1999年,隨著電視文化產業和音像藝術產業日益成為民眾日常文化娛樂的主要方式,“梨園春”應時改版,推出“戲迷擂臺賽”,讓觀眾與影視戲曲制作互動,以觀眾的審美期待為“賣點”,由此激發的群眾文化參與意識和社會反響之大,是其他地方戲曲無以相比的?!安コ鲆荒甓啵匆咽盏接^眾來信30多萬封,每期撥打168熱線電話者都在五千個以上,擂臺賽已有近兩萬人報名?!袄鎴@春”不僅受到河南及北京、山東、河北、安徽、江蘇、陜西、山西、湖北等周邊省、市觀眾的熱愛,就是新疆、甘肅、內蒙、黑龍江、貴州、青海、四川、西藏等邊遠省份也有不少熱心觀眾。據中視收視率調查,“梨園春”欄目平均收視率已達到25.85%。

再拿小說創作來說,它是文字抒寫的作品,而“作為動態影像的藝術,電影能夠給受眾帶來比文學強烈得多的直觀快感。因此,當電影不再謀求基于自身形式特質的自主性,并進入傳統上為文學獨占的表征領域的時候,它就帶來了一場意義深遠的藝術革命。在這場美學革命中,電影以其逼真性對于藝術的規則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在經濟資本的協同作用下,作為藝術場域的后來居上者,它迫使文學走向邊緣。在此語境壓力下,文學家能夠選擇的策略是或者俯首稱臣,淪為電影文學腳本的文學師,或者以電影的敘事邏輯為模仿對象,企圖接受電影的招安,或者以種種語言或敘事實驗企圖突出重圍,卻不幸跌入無人喝彩的寂寞沙場”。也許這種看法還有爭議,但起碼在多元藝術形式共存的文化生態中,影視藝術的發展速度日益呈現出人類文明加速發展的特征,文字作品表達手法的進步和更新相對而言并不顯著,所以小說在當前和未來文化語境下,是經典藝術形式也是傳統的藝術形式。那么,與影視傳播相結合,從而獲得更廣泛的接受群體,最大限度地實現其文化價值也是發展創新的必然選擇。

金庸小說歷時半個世紀的閱讀接受,造成了奇異的閱讀景觀,是現當代任何作家的作品所不能與其比肩的。從小說與影視劇互動情況看,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收視率不會低于小說讀者數量。十多年前,有人做過統計,金庸小說“自出版36冊一套的單行本以來,到1994年止,正式印刷發行的已達4000萬套以上。如果一冊書有五人讀過,那么讀者就達兩億。必須注意的是,金庸小說無論在臺灣還是在中國大陸,都有許多盜印本。這些盜印總數,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數以下”。由此我們可以推知,目前,看過影視作品的觀眾數量按1994年小說讀者的兩倍計算,可以說從影視作品知道郭靖、黃蓉、喬峰、小龍女等生動鮮明的影視形象,知道“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的觀眾數量不會在四億之下。伴隨著廣泛的傳播,人們對金庸小說創造性的“誤讀”,也充分體現在改編、演出、產品制作過程、觀眾接受中,對原著精神內涵和藝術思想的進一步豐富發展,已經成為集體創造的文化景觀。

二、弘揚民族文化,開拓全球化背景下的公眾精神空間

人類的生存空間由物質生存空間和精神生存空間構成。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所創造的審美愉悅空間,以特有的審美感染力,最容易成為超越時空和民族界限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領域。金庸小說的俠義精神和深刻的人性光輝,在當代公眾精神生活中,既有針砭時弊、匡正風俗、重塑靈魂的精神力量,又因影視藝術的科技特征,獲得更為持久的生命力。影視改編使金庸渲染的文化思想、藝術氛圍成為當前重要的公共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金庸影視劇也同時成為一種公共藝術。“就其實質而言,公共藝術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要體現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風格和樣式以及形成的藝術思想,而是體現一種群體性的精神空間,是人類改造自身生存環境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在每一個特定的地域中,特定的歷史文化決定著特定的公共藝術特質,同時,特定的公共藝術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特定的藝術觀念和審美模式。因此,可以說,我們從藝術的角度來認真地思考公共環境問題,是人類改善生存狀態、延續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边@也許是金庸小說影視改編的核心價值,也是深遠的意義所在。所以,人們并不顧忌改編對原著思想與藝術有機性的解構,而繼續改編,觀眾盡管對改編產生了諸多不如意,但難舍銀幕上那懲惡揚善的快事,難舍那俠義精神和美好人性給予心靈的啟迪和慰藉。從而,在觀影的期待、焦慮、振奮和爭論中,傳達著公眾的社會理念,選擇著一種符合當前歷史文化生存所需的藝術觀念和審美模式,進而達到一種和諧的人文生存環境的形成。

目前,公認好萊塢影視業居世界影視業之最,而能與之抗衡的兩類影視作品,一是印度的歌舞片,然后就是中國的武俠片。如果說金庸小說由于傳統文化濃厚,語言的民族化色彩鮮明,對其他民族來說接受相對比較困難些,那么金庸影視作品以其直觀性、真實現場性,正在隨中國武俠片的走向世界,逐步產生了國際影響。例如,日本NECO電視臺2006年用了一年多時間,每周兩集的速度播出了大陸版《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并發行DVD,一批日本金庸武俠迷誕生了。而此前,金庸小說在日本陸續出版的歷史已經有10年之久,也沒有產生如此被接受的盛況。在相同的現代影視技術條件下,民族之間的文化藝術更容易溝通、互補,彼此弘揚。

在當今,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西方文化以先進的科技手段為輔助,扮演著主導文化理念和價值取向,逐步形成以其為中心的全球化,一種文化侵略的態勢給民族文化發展造成威脅。民族傳統文化思想和古典文學長期孕育的藝術思想,在當代優秀的文學作品中有豐富的滲透和體現,具有永恒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傳承和發揚必將與現代先進的傳播技術相結合,創造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內涵新穎深刻的藝術新品,才能將民族文化理念不斷擴展和延伸,使傳統藝術獲得新生,構建新的與全球化接軌的公共藝術空間。在此,金庸小說影視劇改編,已經不單是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性藝術形式轉換,而具有振興民族文化的戰略意義。

三、重建現代人文傳統.促進影視藝術長足發展

“相對而言,中國電影的致命弊端,在于一些電影人對電影的技藝或許駕輕就熟,但對電影的人文維度即人類的自我認知水準則多半懵懂無知。最差的中國電影,仍然停留在對電影人物的神圣化與妖魔化的兩極化認知狀態,即停留在原始思維狀態或者說停留在兒童認知的水準線上。好人與壞人,善良與邪惡,總是一目了然。近年來的中國電影雖然大有改觀,但總體上對人性的了解即人類的自我認知水準依舊十分有限。一些水準較低的電影中人物雖非過去式的紅臉和白臉截然相對,但卻仍然有許多人物不做人事、不通人情,甚至也不說人話。”傳統文學中的“載道”思想,現當代文學思潮中長期的意識形態干擾,文學史構建過程中關于“人性論”的一次次批判,于是藝術作品對人性內涵的揭示禁忌頗多,對人性的普遍性視而不見,期間,極左電影也推波助瀾,所形成的藝術價值判斷中忽視個體存在的思維定式,很難在短期內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影視形象塑造缺乏人格獨立意識和主動性,影視制作仍然是一種思想觀念的傳聲筒。所以,苦心經營的影視作品與眩人視聽的影視科技的發展不能相適應,影視藝術審美空間中的人文精神并沒有得以張揚。

金庸小說創作在香港20世紀50、60年代,相對于大陸,那是一個特定的時空背景,現代科技發展與自由多元的藝術追求,造成一個色彩紛呈,個性突出、揭示人性的藝術空間。金庸小說影視改編可以說是同步進行的,不但金庸本人參與現代電影的制作,而且《射雕英雄傳》在創作過程中就被長城電影公司改編成影視作品了。金庸小說的人性深度,生活化傾向、形式的獨創性、對傳統文化的深邃理解和合理揚棄,給予影視改編以極大的藝術再創造空間,也形成了極大的接受群體。上個世紀90年代,金庸影視改編逐漸成為大眾藝術中的熱點時,也正是文學界關于創作中人文精神的討論、引起廣泛社會關注的時期,金庸影視劇對人文精神建設的導向作用,不容忽視。直到今天,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形象揭示的人性深度和構建的人文氣息,在當今眾多的影視藝術制作中,還沒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日益推陳出新的影視技術和文學藝術影視傳播方式,借助金庸小說的影視改編,充分體現了影視手段重建人文精神、培育先進文化意識的載體功能。

也許,傳統文學形式與現代影視技術結合,成為當代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新生的公眾文化形態,早已成為有目共睹的文化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