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技術優化語文教學
時間:2022-01-02 09:42:14
導語:媒體技術優化語文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多維的教學要求,單一的教學媒介常常難以招架。媒體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給學生以全新的語文學習體驗。
關鍵詞:創設情境;多維貫通;讀寫鏈接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學科的目標指向是豐富而多元的。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基本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要促進學生基本語文能力的形成;鼓勵個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積淀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引領全體學生發展的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倡導正確價值觀下的個性解讀。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傳遞與處理教學信息的形式簡單。面對當今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多維的教學要求,單一的教學媒介常常難以招架。媒體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系統日臻完善,給學生以全新的語文學習體驗。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媒體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它與傳統的教學媒介相融合,讓語文課堂的教與學有了質的變化,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引領教學體系的變革,加快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媒體技術可以將圖片、文字、聲音等諸多因素進行科學的整合,自成一體,突出了描述對象的形象性,給學生以完整的視、聽覺感受,指引學生多感官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去,促進其多方面的發展。構建主義理論研究表明,個體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媒體技術的參與,把語文學習資源演繹得更為豐盈,讓學生對學習素材有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不斷探究的愿望,增強了語文學習的源動力。感性是理性必要支撐。兒童的思維總是以畫面為基礎的。實踐中,我們發現色彩鮮艷、立體感強的物象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具體形象的物體能豐富個體的想象力,增強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力。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章文質兼美。教師可以借助于媒體技術,制作出精美的課件,創設出特定的學習場景。《九寨溝》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內容,作者重墨濃情,深情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九寨溝。教學時,我首先播放了歌曲《神奇的九寨》,美輪美奐的畫面、聲情并茂的講述、溫婉柔美的音樂……增強了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學生很想到神奇的九寨溝來看一看,有意注意力很快轉移到課堂重來,進而繼續研讀文本。
二、多維貫通,強化體驗
語文是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在閱讀文本時不僅要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還要能夠洞察其承載的人文意義,實現個體自我的深度解讀與吸納。許多文學作品與歷史、政治、音樂諸多領域有著多向的交叉,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障礙。媒體技術的運用,能有效地提升語文課堂的綜合度,增加了單位時間內的信息量,實現了空間上的跨越、時間上的穿越,促進了多維度信息的優化與融合。教學時,我們可以運用媒體技術突破學科教學的壁壘,科學合理地進行學科的整合,實現學科、領域間的“通感”,同時也突出了課堂教學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問題。怎樣才能引領學生感受到詩歌中的色彩變化,體驗到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意境美呢?教師可以收集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文字與畫面的巧妙穿插播放,指導學生在多層次的悟讀中體驗到詩與畫的融合。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搜集資料,介紹作者出生的時代背景與性格特點,多層面理解王維的作品。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本被改編成了歌詞,如《讓我們蕩起雙槳》《水調歌頭》等。教學時,我們應充分運用好媒體技術,播放相關的音樂視頻,讓學生在欣賞音樂過程中,觸摸文字背后的溫度,理解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也激發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強化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記憶,豐富了語文學習的體驗。
三、讀寫鏈接,提升素養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個重要層面,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相促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閱讀與寫作相鏈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媒體技術的運用,有利于教師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提取有效的信息;有利于學生把所見所聞細膩地表達出來,讓文章有血有肉,充滿了智性與靈性。例如,學習了《金蟬脫殼》這篇課文后,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著寫一種小動物。教師應讓學生先觀察小動物的外形,要寫出其特點,再寫一寫它的動作。這時,好多學生都感到有困難,平時沒有留心觀察。教師可以借助于媒體技術,播放相關動物的圖片和動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其毛色、體態、五官等細節部分,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出小動物的與眾不同之處。對于學生看得不夠清楚的地方,可以反復播放、指導,或者放大重要的部分,直到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組織、表達自己的語言。細心觀察的基礎上,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是“我手寫我心”,充滿了生命的張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媒體技術的推陳出新,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然,語文教師也不能過分地依賴媒體技術。應當根據教學的需要,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需要,科學的選擇教學媒介。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
[2]華國棟.教育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3]林銘編.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陳喬蘭 單位:如皋市江安鎮江安小學
- 上一篇:電視背景音樂鋼琴曲的運用
- 下一篇:新媒體技術在思政課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