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視劇和美劇的敘事方式比較論文
時間:2022-11-12 03:17:00
導語:國產電視劇和美劇的敘事方式比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文化差異敘事風格審美期待
摘要:當今社會在市場經濟刺激下,電視作品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觀眾的喜好,即收視率。收視率成為衡量電視劇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以《越獄》、《迷失》、等為代表的美劇的在網上迅速走火;與此同時,《金婚》、《潛伏》等國產電視劇收視率也節節高攀,成為人們討論和關注的焦點。基于兩者不同的題材與敘事風格,分析收視率持續創高的原因,兩者背后的敘事差異,與觀眾不同的審美期待。
一、中式平民情節與美式英雄主義
當前中國的社會構成中,中低文化水平人口仍然占很大比重,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在2006年2月28日宣布的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內地城鎮人口為5.62億(占43%),農村人口為7.45億(占57%)。平民是構成我國社會結構的主體和中堅力量。優秀的電視作品總是能引起社會絕大多數人群的認可的,而收視率的提高也有賴于這部分人群的努力。07年熱播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之后《鄉村愛情》、《金婚》無一不是在演繹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算是《士兵突擊》等軍隊題材以及近期火熱的《潛伏》為代表的諜戰題材電視劇,在故事情節上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都能引起觀眾情感上和思想上廣泛的共鳴。
美國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他的電視作品中也有平民主義的傾向,反映社會中小人物的命運,最大程度的貼近生活。同時,個人英雄主義更是美劇中的一大特色,從早期的電影西部片,懲惡揚善;到之后的警匪片,懸疑片,一切都好像中國戲劇一樣有特定的程式。就算是反面人物,也是為了聲張正義而生。《越獄》的成功就說明了這一點,也反映了觀眾不同的審美期待。中國觀眾長期接受正統教育,遵紀守法,不違反法律和道德也是中國社會賴以穩定和諧的基礎。而《越獄》挑戰了國家和法律,這一點不同于國產電視劇,這種審美差異造成了新的期待。
二、不同的敘事題材來源于文化的差異
1958年6月15日,自我國的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萊餅子》起,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與故事的親和力便深深地根植于電視劇中,強調天、地、人和諧的理想境界,成為中國特定民族審美心理積淀。所以,中國的電視劇中重視情理的統一,因此家庭倫理劇在中國的電視連續劇中占很大的比重。老百姓喜歡看別人的家長里短,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美國是一個強調自由、民主和博愛的社會,少受殖民統治,生性都熱情奔放,電視劇內容豐富,少受政治的局限,面臨激勵的競爭,極度商業化,節目制作日趨精良,內容也非常的豐富。美國電視劇是美國社會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的重要表征,透過美國電視劇,我們可以直接地感受到美國社會的情感、想象、價值、身份乃至時代的現狀和演變。
因此,在中國流行歷史奇幻色彩的清宮戲、武俠片,反映現實社會生活題材的都市言情劇,家庭倫理劇,以及不斷反映人們對現實不滿等的反腐倡廉題材電視劇等,這些都和中國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現實背景緊密相關。而美國的西部片、醫生律師劇、驚險動作劇等,代表的是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眾的拓荒精神、冒險精神和專業精神。
三、敘事手法與結構的差異
中國電視劇遵循“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經典式敘事結構,并且結局大多為封閉式大團圓結局;美國電視劇喜歡開放式,循環式的結局。每一集的情節沒有明確的結束,人物性格也不會隨著劇情而變化,而是固執地一成不變,但卻成為推動每一集故事發展的動力。
中國的家庭倫理劇占電視劇的很大一部分比重,反映社會現實,堅持善惡有終的原則,緩解觀眾心中的不平之氣;美國觀眾里,中產階級占很大比重,由于他們的收看電視時間不固定,所以追求完全的娛樂和釋放壓力的機會,更傾向于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到最多的信息量。中國電視劇的每集的結尾,每每都留有懸念,像中國古代的章回體小說,給觀眾一種強加的收看愿望:“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敘事手法上:“不平衡-平衡-不平衡”。故事只有一個核心事件,每一集都圍繞它展開;而美國電視劇則相反:“平衡-不平衡-平衡”,每個小故事本身有一個核心事件。《越獄》便是這樣的電視劇,每集獨立成篇,來發展人物和不同的事件,不影響觀眾的理解和社會構成有很大關系。公務員之家
美劇在我國播出后,打開了我國觀眾的視野,同時也給國產電視劇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并且在一些經典劇目上實現了本土的成功改編。比如美劇《欲望都市》的成功改編,成就了國產電視劇《好想好想談戀愛》;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成就了《家有兒女》因此,在中美電視劇比較之余,國產電視劇應該揚長避短,不斷提高我國電視劇的制作水準,以應對全球化背景下視覺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后必然帶來的考驗和沖擊。
參考文獻:
[1]苗棣.中美電視藝術比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
[2]楊新敏.電視劇敘事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版.
[3]盧蓉.電視劇敘事藝術.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
[4]曲春景.中美電視劇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
[5]劉燁原.電視劇鑒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倪學禮.電視劇作人物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
[7]張鳳鑄.中國當代廣播電視文藝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 上一篇:新經濟社會下營銷理論創新研究論文
- 下一篇: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轉化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