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題材電視劇農民形象的建構

時間:2022-05-13 04:44:52

導語:農村題材電視劇農民形象的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題材電視劇農民形象的建構

摘要:農民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主體。農村題材電視劇農民形象塑造受到一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農村題材電視劇與時代同步伐。新時代以來的農村題材電視劇中農民形象的價值觀、物質消費觀以及精神文化素養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新時代;農民形象;農村題材電視劇;文化意蘊

新時代農村題材電視劇根植農村的新風貌與新生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著重反映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精準扶貧、全面脫貧、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深化改革、鄉村治理、農村醫改與醫保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代主題,再現了當下農民的思想歷程以及現實選擇,以其特有的表達方式記錄和呈現著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

一、緊貼新時代,踐行主流價值觀

伴隨著一系列的惠農政策與措施的落實與執行,新時代以來農民的生活水平、農村的生態環境以及文化家園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以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將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的主體文明之一。十八大以來,呼吁環保主題的農村題材電視劇逐步走進觀眾視野。在《幸福生活萬年長》(2013年)、《火紅的日子》(2013年)、《歲歲年年柿柿紅》(2017年)、《最美的青春》(2018年)等作品中,農民都有很高的環保意識。他們依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思想,積極創造農村綠色環保型經濟之路。在電視劇《五月花開》(2013年)講述了一代人如何護林守山和治沙的故事,主人公飽含對自然的尊敬和敬畏,堅守自己的底線,最終讓家鄉的沙漠重新煥發生機,家鄉人民也慢慢走向致富之路。《青戀》(2017年)真實地展現了浙江人民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美麗鄉村的實踐。主人公林深在“青山之戀,青春之戀”思想的引領下,開啟了綠色創業之旅。“林深”寓意“山中歲月長,林深不知處”的靜謐幽深,而“青戀”寓意“綠水青山,愛戀如初”。“林深”與“青戀”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最為生動的闡釋。《最美的青春》(2018年)中的青年農民,繼承“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努力發展綠色經濟。劇中的青年農民馮程和覃雪梅克服千難萬險,在荒漠上營造起萬頃林海,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奇跡,這為中國農村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范例。黨的報告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①走農村綠色發展之路,建設中國最美農村的觀念已深入人心,這逐漸成為農民的一種自覺選擇。新時代農村題材電視劇塑造了一批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的農民形象。(二)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三農”不穩,天下難“安”“老鄉”不富,小康難全。②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努力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隨著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越來越近,以扶貧、脫貧為主題的農村題材電視劇逐漸增多,比如《馬向陽下鄉記》(2014年)、《索瑪花開》(2017年)、《苦樂村官》(2017年)、《初心》(2018年)、《歲歲年年柿柿紅》(2018年)、《黃土高天》(2018年)等。在《初心》(2018年)中,甘祖昌老將軍不忘初心,是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他力排艱難險阻,開墾水旱地,修路建橋,最終實現當初給老百姓的承諾,帶領老百姓走上小康之路。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代新式農民,《黃土高天》(2018年)中的秦奮、秦田兄妹二人學成歸村,他們具有敢闖敢干的勇氣和不甘停滯的創新意識。秦奮為村里投資無人機項目、光伏產業。秦田辦農民專業培訓班、智慧農場等等,逐漸使豐源村舊貌換新顏,最終全村人脫貧致富,住進了城市化的社區,家家過上紅火日子。《大江大河》(2018年)塑造了一位農村改革的先行者雷東寶,表現他從分產到戶、分包到戶到興建電線廠、辦建筑隊、辦魚塘豬場等鄉鎮企業,逐漸帶領村民走向富足。《啊,父老鄉親》(2018年)中王天生書記一身正氣,懲治村霸,根治腐敗,興辦旅游文化產業,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引進水果樹莓,最終實現了帶領全鄉農民脫貧致富的夢想。《苦樂村官》(2017年)的萬喜村長、《歲歲年年柿柿紅》(2018年)的楊柿紅村長等,他們修道路,建蔬菜大棚,搞農家樂,辦旅游公司,建圖書文化室、廣播站以及電腦室,都是新時代立志于農村扶貧的典型農民干部。(三)創新學習方式推動農村現代化。新時代農村題材電視劇也反映了新時代農村、農民摒除迂腐老套的落后思想,轉向注重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故事。如《我的土地我的家》(2012年)中由張老存負責的機械化大生產得以完美實現;《馬向陽下鄉記》(2014年)中塑造的農業博士周冰用專業知識創新研制出“青玉三號”種子;《春暖南粵》中的鄉黨委書記陳偉華發展“三高農業”、《苦樂村官》(2017年)中的村長萬喜創辦“特色農業”等,這些電視劇都體現了新式農民在知識的引領和科技的進步下不斷創新學習,走上科技興農的道路,從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不懈努力。《索瑪花開》(2017年)中的王敏書記本來就是一位經濟學博士,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在她的帶領下,以木噶為首的本地農民消除疑慮,摒棄對女書記的成見,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發展“可視化+互聯網”農業,最終實現全村脫貧致富的目標。劇中農民減少了農田干活的勞動量,糧食收成卻一年勝過一年。汗水少了,腰包鼓了,村民們也變成了利用高新技術進行農業勞動的新式農民。在《太行赤子》(2018年)中,農民出身的農大教授李保國長期奮戰在扶貧和科技創新第一線,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李保國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深入農村,指導果農改良蘋果品種,最終用行動和成果打動和感化了鄉親們。農民們也積極向李保國請教,學習先進的農業栽培技術,科技最終改變了土生土長的農民們的命運。《黃土高天》(2018年)豐源村民從“學大寨”“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到“無人機項目”“光伏項目”“農民專業培訓班”“智慧農場”一路走來,在學安、秦奮、秦田的帶領下走上了科技惠民、農業致富的道路。新型農民的出現也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生產關系的變革。農村電視劇中農民形象的塑造體現著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現代性發展的過程,體現著創作者的個人理想和政治憧憬,自然也構建了新型知識農民創新學習方式的合理想象。

二、滿足物質生活,更重生活品質

新時代農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享受物質生活以及注重生活品質成為新時代大多數農民的現實愿望。新時代農村題材電視劇對此及時作出了表現。(一)注重品牌,追求時尚。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農村、農民的消費觀念也有很大變化。注重商品的品牌性特征、追求前端時尚的物品也消費觀在新時代農民身上也有鮮明體現。品牌的消費不僅代表商品本身的質量檔次,品牌暗喻著身份地位、生活品位和個人素養,農民消費中注重商品的品牌特性,是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具體表現。《歲歲年年柿柿紅》(2017年)中的牛旺進城打工掙錢之后,買了馬桶、摩托車、電視機等現代化物品回到村里。在全村人的注視下,牛旺把自家的尿盆摔了,吹噓自己買回的馬桶和250牌的摩托車以及名牌電視機。這是牛旺自身對過去貧苦生活的擯棄,對自身價值的標榜。正因為此,村里人開始對牛旺畢恭畢敬,不再看不起牛旺倒插門的身份。在《大江大河》(2018年)中,宋運輝考入省城大學后,姐姐宋運萍為弟弟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剪發換錢,買當下最流行的白襯衫給弟弟穿。在熒屏中,農民消費花樣翻新,小腳皮鞋開始流行,大紅圍巾幾乎人手一條,西裝革履,毛呢外套,甚至連電動車、摩托車的外觀顏色也是當時村內的流行色。《蘭桐花開》(2019年)中的后牛村結束貧窮狀態,發展成全村流行染發燙頭、手拿傳呼機,身穿名牌服裝的富裕狀態。“從表面上看,人們是對時尚的追求,而實質是人們對于時尚背后所隱藏價值觀念的追逐。時尚提供了一種把個人行為變成樣板的普遍性規則,但同時它又滿足了對差異性和個性化的追求。”③(二)綠色消費,注重養生。綠色餐桌以及養生生活,原本是城里人追求的一種理想生活方式,如今竟成為新時代農民的一種生活時尚。熒屏上,像城里人一樣,農民注重養生,開始推行綠色餐桌,追求簡約簡樸。在《馬向陽下鄉記》(2014年)中,老百姓給馬向陽送的土豆實惠又有營養。《索瑪花開》(2017年)中的王敏書記和百姓們一起吃飯,洋芋、土豆、木耳簡單的小菜才是日常生活。從對生活富裕的追求到生活品質的向往,這是回歸生態農村綠色生活的具體體現,也是農村物質自信力的表現。此外,熒屏上的農民習慣于干凈衛生的生活環境,打掃房間庭院,收拾屋里院外,個人注重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細微的生活轉變表現農民向往有品質、綠色生態的生活。比如在《歲歲年年柿柿紅》(2018年)中,無論是柿紅做飯,還是長安媳婦做飯,都是把鍋碗瓢盆洗干凈才開始。熒屏上的農民注重干凈衛生,打掃房間庭院,將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細微的生活習慣的轉變說明了農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龍門村的故事》(2016年)中村長烏力吉帶領全村人干起“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改變農民的環保概念,鼓勵村民綠色消費;在《青戀》(2017年)中,隨處可見的垃圾分類設施、健身器、綠化帶、生態有機農場等等。劇作者通過對農民綠色環保生活的書寫,反映了農村生活品質的提高,綠色消費、健康發展成了新式農民的新時尚。這樣不僅僅構建了新農村綠色生活景觀,更暗含著鄉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轉變。(三)社區建設,城市化生活。房屋散落雜處、屋頂黝黑、泥巴墻灰黃、狹窄的泥土路、坑坑洼洼的稻場、自由行走的雞鴨牛羊豬以及早晚亂吠的狗,這些構成了曾經的農村記憶。近年來,農村題材電視劇對農村社區建設的成就作了生動反映。無論是大街、大馬路、水泥道、自來水、霓虹燈、交通信號燈,還是超市、理發店、公共娛樂場所、私家車、手機、電腦、電視等等,這些曾經專屬城市且代表城市的現代景觀和設施出現在新時代的農民生活之中,構成了農村題材電視劇中新式農民的日常生活。在《歲歲年年柿柿紅》(2018年)大結局中,全村人實現了脫貧致富,搬進了農村社區。一幢幢以前在城市才能看見的高樓如今在農村扎根,村民們揚起幸福的笑臉搬入新房,過上了城市化的生活。《黃土高天》(2018年)中的豐源村最終有了愛心超市、養老院、豐源街、民俗主題酒店等等,村民們在城市化建設的農村小區中過上幸福生活。在《溫暖的村莊》(2019年)中,整個村子環境優美,農民們都住在有庭院、有綠植的“海景房”里,院里停放著小汽車。有的農民家里客廳中間擺放著液晶大屏電視,側面放著自動化的觀景魚缸,臥室一臺電腦更是惹人注目。農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是推動農民奮斗、農村進步的不竭動力,成為建構新時代農民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提升思想引領,重視文化素養

溫和敦厚的民風一直備受推崇,孕育著農村敦親睦鄰生活氛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下,新農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文化生活,追求娛樂休閑,注重提高文化素養。(一)追求休閑娛樂,講究生活質量。隨著農民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經成為新農民的新需求。熒屏中,農民家庭有了鋼琴,村里有了西洋弦樂隊,統一的管樂隊著裝反映了當代農村精神生活新風尚。《龍門村的故事》(2016年)中的村民們辦畫展、詩朗誦、學唱歌等,這些文藝活動體現了新時代農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農民形成健康的生活趣味和消費方式,提高精神生活質量,更快地由傳統農民轉變為現代農民。在《歲歲年年柿柿紅》(2018年)中,農民們在搬遷后,村會計說:“咱們的日子過好了,這個精神文明娛樂也很重要,一周搞一臺晚會,家家輪流搞,就在廣場上……”牛旺代表村委會說“出國旅游不是夢,針對咱這個農村人旅游的事情,村委會已經開過會了,現在給大家說一聲,只要你們錢包滿,其他的事情我們管!”在《溫暖的村莊》(2019年)中,農村青年王一鳴為歌手夢想努力拼搏,天鵝灣村村民也齊心協力幫助王一鳴組建舞蹈團。最終,村民和一鳴登上了更大的舞臺,實現了夢想,為村里贏回了“精神文明村”。無論是看電影、跳廣場舞、辦晚會還是出國旅游,這都是象征著現代性生活的活動,農村休閑娛樂的蓬勃發展制造著農村現代化、城市化的生活想象,傳播著鄉村精神文明變革的訴求。這不僅是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進步,更是體現了中國農村的經濟、生活、文化三方富足的新氣象。以鄉村文化建設推動農村精神文明新風貌,調動了農民參與文藝活動的積極性,令更多的老百姓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從而形成更加良好的農村文化生態體系。(二)注重思想引領,激發擔當勇為。隨著農村精神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農村女性的獨立現代意識日益凸顯,新時代農村題材電視劇中塑造的新女性形象,充分展現了農村女性這幾十年來轉變的生活狀態、命運走向和心路歷程,突出表現農村女性意識的嬗變,體現新時代下女性形象的思想價值和審美特征。其中從女性職業的追求來看,新時代的農村女性實現了自身價值。“職業作為女性社會角色的重要組成是女性獲得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重要渠道,也是她們從倫理角色向社會角色,從私人領域向公共領域轉換的重要媒介。所以說,職業也是農村女性發揮知識、能力、整合社會資源的重要途徑。”④盡數近幾年的農村電視劇,女性的職業選擇偏向于以下幾種:家庭婦女、農村女干部、鄉村教師、外來妹、農村致富者、省城志愿者、團機關干部、扶貧書記(選調生)等等。每種職業符號的展現都塑造了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的女強人形象,都體現了新時代農村婦女的自身價值,這也是新時代下,農村電視劇創作者想要構建出的農村新女性主體形象。在《女人的天空》(2016年)中,女大學生村官方蘭欣堅強奮斗、勤奮拼搏、知錯就改、勇于承擔。在《青戀》(2017年)中,從企業高管回歸鄉村的高知識分子沈聆重情重義、聰明勤奮、善于反思;青年女性姚欣竹美麗善良、具有商業頭腦,在建設家鄉之后,選擇出國讀書深造。新時代鄉村女性既有溫柔嫻靜、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也具有獨立自主、堅韌不拔、聰慧果斷的個性特征。《歲歲年年柿柿紅》(2018年)以改革開放40年為背景,講述了一名普通農村婦女楊柿紅從結婚成家到遭遇困境,最終兒孫滿堂收獲幸福的感人故事。“該劇塑造的農村婦女楊柿紅形象,縱跨改革開放40年,從20來歲到60來歲,從未出嫁的少女到一村之長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坎坎坷坷、勤勞純樸、自強不息,其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都甚于當年‘三部曲’中的棗花形象。”⑤《劉家媳婦》(2018年)通過對劉家媳婦梁三朵的形象塑造,弘揚了新時代下的農村女性獨立自主、堅韌不拔的品質。另外,《索瑪花開》(2017年)的王敏書記、《收獲的季節》(2014年)里的呂薇、《新圣水湖畔》(2018年)里的馬蓮等等,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現代社會對女性認識的變化與進步,體現了女性對自身價值的認同與尊重。(三)尊重科學知識,推進素質教育。對于鄉村文化生態的構建還需要“教育”這一重要部分來完成。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其根基在于教育。特別是在實行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時期,對科學知識的向往和對素質教育的重視成為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太行赤子》(2018年)中,農大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駐守在綠崗村,村民們對于專家學者從不理解到最后給予最誠摯的感謝,體現了農民們對現代科技知識的重視。《馬向陽下鄉記》(2014年)中,駐村第一書記馬向陽與種植專家、農學博士周冰合作,為村里修建學校、圖書室、電腦室等等,提高村里孩子們的知識教育水平。為了農民們的民生問題和孩子們的教育問題,《新圣水湖畔》(2018年)的村民放棄建造能增加經濟效益的“水上樂園”,而是建立了養老院和幼兒園等,解決了孩子們的學前教育困難的問題。《黃土高天》(2018年)中秦家三代農民出了三個大學生,秦學誠考入首都農大,為家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業合作社的推行做出貢獻,秦奮、秦田作為年輕一代的新式農民,出國留學,學成歸村,興辦光伏項目、無人機項目,使家鄉的面貌煥然一新。《大江大河》(2018年)中的宋運輝抓住高考機會,潛心學習技術,逐漸成為國企技術人員,最終改變了自己貧苦的命運。近些年來,農村題材電視劇中少不了大學生、教授專家的身影,還有很多如修建廣播站、電影放映室、圖書館、活動室的場景,這些儼然是農村文化符號的代表。它們的出現一方面說明新時代農民的新生活和新風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代農民對知識教育的尊重和重視,以及希望用知識改變命運的美好愿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指出,“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新時代農村題材電視劇表現了新時代農村社會和農民生活正在發生的巨變,將農民的心靈歷程與新時代中國社會的變革聯系在一起。新時代農村題材電視劇中農民形象是中國農村發展和時代變化的一個縮影。

注釋:

①:《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頁。

③[德]齊奧爾格•西美爾著,費勇等譯:《時尚的哲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頁。

④漆亞林、仲呈祥:中國電視劇農村女性形象的框架研究,《現代傳播》,2016年第9期,第80頁。

⑤仲呈祥:譜寫改革開放四十年農民“心史”,《人民日報》,2018年8月9日,第24版。

作者:張昊穎 王玉瑋 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