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電大學文化構建策略思考
時間:2022-03-31 05:40:00
導語:廣東廣電大學文化構建策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是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大學的文化建設,既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進步對大學的期待。文化建設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大學功能的實現,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廣東廣播電視大學(以下簡稱廣東電大)在30余年的辦學中,逐漸體會到“做強靠文化”的深刻內涵,認識到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到文化建設是提升學校綜合辦學實力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文化建設與電大的生存和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直接關系到電大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為此,廣東電大一直非常重視學校文化建設。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廣東電大也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緊扣時代脈搏,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不斷挖掘電大30余年所形成的特有教育文化,用來建設自己的和諧校園文化,從而推動學校內部和諧與學校事業的持續發展。
一、以先進文化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先進文化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和基本規律,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推動人類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精神動力。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精神內涵就是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所以,廣東電大的校園文化建設,堅持把培養師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引領校園,牢固樹立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崇高價值觀,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科學發展觀,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確人生觀。
二、樹立校園文化全員共建意識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教職員工是校園文化的主導者,領導是校園文化的倡導者,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電大的開放辦學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學校長期缺乏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氛圍,教職員工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不高,這種局面使得電大只能教人“學問”,而不能教人“做人”,淡化了學生對電大的歸屬情結,直接影響了電大的辦學聲譽和辦學水平。為此,廣東電大積極設計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載體來吸引師生共同參與。按照學校黨委的要求,校團委和學生工作處組織了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和時代精神融合起來,寓思想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營造團結向上、奮進和諧的校園環境。學校大力實施“健康工程”,堅持因地制宜地組織師生員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開展“我為和諧校園建言獻策”征文活動,培養師生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開展教職工生日慶祝活動,增進交流和增強內聚力。堅持開展面向全校教職員工的群眾性讀書活動,并精選讀書心得匯印成書。
三、重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
優美健康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不但令人感官愉悅,還能陶冶人的情操,塑造師生美好的心靈,激發開拓進取精神,起到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廣東電大校舍雖然比較狹小,但只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每面墻壁、每塊綠地、每個角落,精耕細作,讓它們都成為會“說話”的老師,有限的空間定能發揮巨大的功效,使師生受到感染與熏陶。這些年來,學校分期分批進行校園環境美化整治工程,包括建筑樓面裝飾、校園綠化美化、教室張貼名言警句、宣傳櫥窗安裝、校園指引系統安裝、文化活動室設立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征集,廣東電大的新校徽、新校訓已經確立,目前正圍繞新校徽、新校訓的征用進行新一輪校園環境的改造。此外,廣東電大的新校歌征集活動也正在開展中。
四、積極創新黨建工作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黨建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解決師生員工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學校黨建工作首先是用先進理論武裝黨員,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教育黨員。其次是加強和改善學校黨委的領導,使學校黨委在堅持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校園等各項工作中起到政治核心、領導核心作用。第三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升學校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第四是以黨的先進性建設長效機制管黨風、促校風、帶教風、育學風,創新思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團結、奮進、和諧的校園。第五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從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我校的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堅持開展研討、交流、評選、考察等活動,有效地推動了廣東電大系統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為校園文化建設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
五、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
以三年“優質服務部門”評選、三年“愛校、守法、誠信、知禮”教育活動和“電大三十年”校慶活動的開展為契機,將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學校實際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初步形成學校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較好地推動廣東電大精神文明建設,教職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激發出高昂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力爭以高品位、高質量的多元文化藝術活動為載體,全方位地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六、形成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
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科學管理手段的結合,建立以發展人的主體性、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創新活力與團隊精神的制度文化體系。其目的是讓所有的學校成員學習工作在一個規范有序而又富有人文氣息的環境中。在這個充滿人性的環境中,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諧融洽。為此,廣東電大一直在努力形成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體系,以此構建人性化校園。學校組織教職工開展“我的職業道德觀”學習討論,各部門依據討論結果制訂了服務承諾,學校再把這些服務承諾匯編成服務公約,印成小冊子發給教職工人手一冊,還讓市縣電大據此監督我們的服務工作。
七、創設“融合式”電大校園文化建設模式
在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人類文化發展形態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更加頻繁,文化的開放性和多元性更加明顯。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發展趨勢下,作為社會亞文化的校園文化,也必然面對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鑒于電大高等性、職業性、開放性和全民性等辦學特性,尤其是開放性,即電大是沒有圍墻的大學,電大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大系統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更容易影響到電大校園文化。為此,電大校園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文化融合成為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導模式。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態的文化或者文化因素之間的相互結合、相互吸引的過程,它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適應為標志。電大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是有限度地融合,電大開放辦學所超越的是物理意義上的圍墻,但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仍然存在著一堵無形的過濾屏障,不斷吸收優質文化,阻止或者是改造劣質文化,融合過程也是消除不同文化形態之間排斥點與消除其他文化形態消極因素的過程,真正實現為我所用。電大校園文化建設融合過程是有序地融合,有機構組織,有規劃指引,有制度保障。
廣東作為人口大省、經濟強省,存在諸多區域文化類型,很多市縣電大為適應地域文化的需求,融合地域文化的特征,摒棄地域文化的不足,在打造頗具區域特色的電大文化品牌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如江門市電大“現代遠程教育與僑鄉文化相結合”、梅州市電大“客家文化與現代遠程教育”等,都是廣東電大系統積極探索文化建設融合發展的特色例證。廣東電大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模式概括來說就是“一體多元、神合貌豐”。“一體多元”是指堅持以電大校園文化為主體文化,并不斷增加其強勢,在此基礎上,吸收和改造諸如普通高校校園文化、高雅文化、大眾文化、職業文化、網絡文化等其他文化。“神合貌豐”是指在文化融合過程中,主體文化與非主體文化必須達到“神”合,即在文化所包涵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等方面趨于高度一致;“貌豐”則是強調電大校園文化應積極吸收其他文化的特色,電大校園主體文化兼蓄并收,茁壯成長,電大校園非主體文化各顯特色,異彩紛呈。總體上講,電大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模式運行應遵循三個原則:(1)主體與非主體的有機結合;(2)開放與封閉的有機結合;(3)同一和特色的有機結合。電大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模式運行實效即文化融合程度與成功與否的最終檢驗標準只有一個,即是否有利于學校的科學發展,是否有利于學校愿景目標的實現。
- 上一篇:地方村莊整治工作報告
- 下一篇:小學五個一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