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創作探究

時間:2022-05-14 10:15:14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創作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創作探究

摘要:該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紀錄片《云渡桃雕》的拍攝創作為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創作理念、人物采訪、同期聲錄制、前期拍攝、后期制作等方面,探討現代影像技術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創作技巧。

關鍵詞:“非遺”紀錄片;拍攝;創作探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拍攝主體,以展現真實為原則,對其進行藝術呈現,并引發人們思考。

1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創作的意義與價值

1.1反映特定時期的人民生活和社會現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定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反映,它與社會現實有天然的貼近性,其中蘊含著社會發展和變遷的各種元素。如此次拍攝創作的“非遺”電視紀錄片《云渡桃雕》,是以桃核為載體,運用傳統手工藝雕刻制作各種桃核制品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江蘇宿遷市泗陽縣云渡村及其周邊地區廣為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2]。對當地勞動人民近現代生活方式和民風民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2普及大眾認知并自覺保護傳承。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現代化進程日漸加快,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現狀不容樂觀。通過拍攝創作相關題材的電視紀錄片,以通俗的表現手法、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視聽結合的文化藝術形式,形象生動地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知識,推動大眾認知并自覺加入到傳承隊伍中來。

2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創作的基本理念

2.1堅持“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理念。“藝術源于生活”,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一直就是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在如今的電視紀錄片創作過程中,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舌尖》作為央視綜合頻道《魅力•紀錄》欄目的一部紀錄片,以美食俘獲了大眾的視線。在娛樂節目盛行的當下,以自身的高品質、高內涵、高標準躋身于主流文化之列,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幟[3]。可見,立足于大眾生活的平民化視角選題的電視紀錄片,容易受到受眾和紀錄片創作者的青睞。立足于人民生活,尤其是著眼于“非遺”項目《云渡桃雕》傳人云守陽創作的心路歷程和平凡故事,以平民視角,注重人文創作理念,藝術呈現作品的典型性,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性表達,實現信息的有效傳播與非遺項目的有效保護與傳承。2.2堅持“內容第一,形式第二”的創作理念。電視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自興起以來,以其或震撼的視覺效果,或真摯的情感共鳴,抑或極致的文化享受,受到人們的青睞。紀錄片的本質是客觀真實地記錄社會生活,反映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但因多種原因,部分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穎獨特來吸引觀眾的眼球,而忽略了紀錄片的本質,使得本末倒置,觀眾在享受視覺沖擊大呼過癮之后,發現能引起共鳴、引發思考的作品寥寥無幾,難以實現推動對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之目的。為此,堅持紀錄片的“創作內容一,形式第二”的創作原因顯得尤為重要。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在堅持以上創作理念基礎上,再有效組織安排新穎獨特的鏡頭,以及運用相應的后期制作技術吸引受眾的眼球,有效傳達作品主旨。如該作品運用微距攝影展現云渡桃雕技法,運用航拍和延時攝影展現云渡村的秀美風光,通過相應的人物采訪,使人對云渡桃雕生存發現現狀以及該項目的有效保護與傳承進行深入思考。

3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創作技巧探究

3.1人物拍攝技巧探究。電視傳播深受觀眾喜歡并在眾多傳播媒介中脫穎而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生動形象、信息量大及聲畫一體等特點[4]。非物質文化遺產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技巧與常規影視拍攝技巧類似,講求最基本的畫面景別和畫面構圖的選擇、攝像用光和攝像角度的調整等。但與常規影視劇拍攝不同的是,真實性是紀錄片的生命,尤其在人物拍攝時講求真實的人物動作、神態、語言和情感流露,不干預、不擺拍被攝主體。因此,在采訪拍攝過程中,讓被采訪者充分放松,以便采訪中能夠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獲得最真實的第一手素材。如在此次紀錄片創作過程中,拍攝組成員使用減少工作人員在場人數、固定拍攝角度、隱藏攝像機等手段,讓采訪者忘記鏡頭的存在,達到了較好的拍攝效果。3.2人物采訪技巧探究。人物采訪一直是電視紀錄片內容表現中的極其重要的一環,親歷者的敘述往往比旁白的解說詞更加生動形象。但在實際拍攝中,因多方面原因,并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采訪效果。如在此次紀錄片人物采訪中,云渡桃雕的傳承人是兢兢業業、勤勞質樸的勞動人民,面對鏡頭有緊張、拘謹情況,這使得采訪過程中隨機應變和靈活準備話題顯得十分重要,在語義不連貫或者回答跑題的情況下,及時通過提問將話題引回,切實根據受訪者情緒,控制采訪節奏,提高了人物采訪的質量。3.3同期聲收集技巧探究。同期聲記錄的是現場的真實聲音,因此它比后期配音要更加自然、逼真,使電視紀錄片的音效更有現場感。但同期聲的有效拾取又較為困難,受現場環境的影響較大。根據現場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雜音噪音干擾,成為同期聲收集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為此,通過合理的器材擺放、采取屏蔽和遮蓋手段等,確保同期聲的有效收集。如在此次紀錄片同期聲收集中,為提升現場聲音的真實效果,針對性記錄了桃雕匠人在雕刻過程中使用刻刀劃過桃核表面的沙沙聲,這是非常輕微的聲音,在拾音過程中通過遮蓋門窗縫隙、使用吊桿麥克風等辦法,很好地還原了雕刻過程中的聲音。3.4后期制作技巧探究。影視后期制作就是對拍攝的畫面、聲音等進行后期處理,使其形成完整的一部紀錄片。如將影視后期制作比喻成美食的制作,剪輯人員就是廚師,聲音和畫面即食材,音樂和特效即調料。一道美食的誕生,往往是從加工食材開始的。廚師取食材之精華,結合廚師精湛的廚藝、美味的調料,美食就可以在其手中誕生。紀錄片也一樣,剪輯人員需要運用相應技術,對畫面進行后期處理,使用AdobeAudition軟件對聲音進行降噪處理,選取與畫面相符的音樂和轉場特效,制作出成品。要求紀錄片剪輯人員要對紀錄片有一個全局的認知,畢竟“好廚師,出好菜”。以作品《云渡桃雕》為例,后期剪輯利用Premiere等軟件,選取優質素材,通過蒙太奇手法,將音畫有機組接,保持一定的連貫性。通過解說詞和背景音樂的合理運用,烘托氣氛、闡釋畫面,有效控制作品的節奏感,最終將作品有效呈現在受眾面前。

4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刻不容緩,作為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者,應努力肩負起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客觀地記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原貌,將人類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現出來,有效推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2):103-109.

[2]胡曉歡.淺談云渡桃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16(20):27-28.

[3]李曉岑.撩動心神的影音魅惑——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藝術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4.

[4]陳衛平.電視畫面語言運用與攝影技巧[J].中國傳媒科技,2012(8):65-66.

作者:李衎辰 張帥 單位:宿遷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