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學意象在華語電影的表現

時間:2022-02-06 10:49:08

導語:淺談美學意象在華語電影的表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美學意象在華語電影的表現

【摘要】張藝謀所導演的電影《英雄》的美學意蘊有著獨特的審美體現和價值指向。本片體現了張藝謀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繼承發展以及實踐。

【關鍵詞】色彩;大音希聲;中國傳統美學

《英雄》是一部面對國際市場的大手筆商業大片,取材于中華歷史,場面之浩大,畫面之精美,雖然是一部商業片卻把張藝謀的弘大場面與唯美畫面的能力展露無遺,通篇所散發出來的“東方古典美感”,十分具有東方特征和古典氣質。影片開始,便是以騎黑馬,穿黑甲的秦王軍隊在藍色的冷調下涌入黑色的秦王宮殿,狹窄的甬道,忽明忽暗的光線,嘈雜的車馬和頗具古韻的哼鳴,塑造出秦宮的莊嚴肅穆。其中的一組跟拍完美展現了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筑。當壯士無名步入宮殿時,無數臣子在宮殿外著黑衣肅穆而待,只留下無名走著的大道,無名所在精確構圖顯出力量對比,同時對稱的構圖也十分符合中國的傳統美學感受。影片從一開始遍構造了一幅大場面,簡單的旁白交代故事背景,宏大的構圖和近景遠景的交替使用,更是為整部電影奠定了基調。《英雄》這部電影充滿了中國古代的文化符號,比如大量的中國先秦的器物:古代涼亭、對稱美的宮殿、車馬、文臣武將的服飾、書柬、案幾、酒杯、鐘鼎等等,這些大量的中國古代器物將隨著電影傳遞到世界很多地方,對于西方觀眾來講千年東方古國的神秘感本身是種吸引力,對于我們來說,也提供了一個對于歷史的想象空間。而正是這種歷史想象空間,更能使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無名所處的環境。在無名和長空的對決中,無名說,武功琴韻雖不相同,但原理相同,都講究大音希聲的境界。最高的音樂境界就是無聲之聲,音樂用耳朵聽不見,要用心去聽。此處呼應下文中,無名所悟的“劍術的最高境界”是做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這也是中國傳統意向中最玄妙的“悟”的境界。《英雄》之中“悟”的傳統美學一直貫穿始終。而它也是“大音希聲”思想的具體體現。古琴之聲悟劍道槍道,用“劍”一字悟“天下”之道。

秦軍伐趙一戰,是影片中對比強烈的一戰。秦軍之玄色鎧甲,白色翎毛劃破長空,趙人都身著紅衣,用趙國的字抵御利刃。以柔克剛,輸了戰役不輸氣節。在亂箭之中,殘劍手持巨筆,以靜制動,雖有千箭齊發我佁然不動,其精神境界和忘我的精神也是中國傳統意象的玄妙之所在。此乃大無畏。在無名與秦王的對峙之中,黑色的宮殿之中白底紅字格外醒目,一個“劍”字極具情致。影片中,那一個大大的“劍”字,是主要的道具。無名為探“劍法”而特去趙國向殘劍求得此字。張藝謀通過人物無名之口說出“劍字一共有十九種寫法”并非僅僅是展露一點歷史細節,更重要的是借助于這個“劍”字的書法,揭示出“天下”的意蘊。影片將人物在趙國書館求字的過程表現得驚心動魄:劍法在書法當中可尋,書法又在萬箭穿堂之時形成。所謂“劍法”的幾重境界,實乃人生的幾重境界。你看那萬箭穿堂時刻:老者巋然不動,殘劍舉手接箭,都在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繼續書寫。表面看這只是秦軍攻趙的陣勢,內骨里卻有無盡的禪機與“悟道”,是為秦王后面的“天下”理論做鋪墊的。如電影中所說,趙字精義,沈精既久,乃悟“天下”之義。而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每一次的打斗場景。和功夫片不同,雖然電影中的明星大多是功夫演員,但其實很少有拳拳到肉的實戰,多數場景點到為止,不見血肉橫飛,只見刀光劍影,細節刻畫到水珠落地,勝負抉擇只在一招之間,說的是一擊致命一發入魂。無名與殘劍一戰,畫面多為全景,青山遠黛倒影水面,水面如鏡,只留湖中一座小亭。劍鋒劃過水面,一招一式都殺意盡顯但又兼收并蓄,以劍擊水面開始,用水滴落地結束,是點到為止卻毫不手軟的交鋒。馬克思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最大眾化的形式。”張藝謀將色彩的變化轉化為故事的敘述和情節的轉合。把英雄辦成唯美的視覺盛宴,通過人物服裝的變化,色調的渲染搭配,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如,飛雪和如月的楓林決斗,人物紅衣黑發,場面為金色的楓葉,如月戰敗后楓葉變為紅色和殘陽融為一體。幾重畫面便有幾重色彩,一種敘述又是一種氣勢。張藝謀通過這些畫面色彩營造出一種極具風格化的豪情,這種豪情甚至體現在鏡頭中的每一滴水珠上。色彩變化顯出層次波瀾,使景深意境被色彩烘托而出,顯現出絕美、艷麗、空靈、虛幻的審美世界。打斗場景的音樂和動作自然結合,曲靜而動作止,體現出人物心境的跌宕起伏。長空的剛,飛雪的柔,還有長劍的速度,通過濃淡,俯仰,遠近聲色相結合,將過去,追憶,聯想和現實相融,形成時空的疊加,在記敘結構上,展現了多種層次。

在電影公映時,扮演飛雪的張曼玉就說,這部影片屬于未來,在電影之初,被不少人譴責假大空,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再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少人發現除了完美的構圖,色彩的運用之外,電影所傳達的“天下”的含義更是令人思考。在面對大時局面前,千辛萬苦只為復仇的無名為了天下放棄了復仇,放棄了自己十年以來從事的事,這展現中國古韻的大局觀隨著電影的層層深入逐漸清晰,最終鑄成“英雄”。

參考文獻:

[1]孫照金.視覺的盛宴,淺談張藝謀電影的色彩藝術[J].電影評介,2006.

[2]陸永祥.論影視作品中的色彩表達[J].電影文學,2009(05).

作者:鄧鈺涵 單位:浙江傳媒學院戲劇影視文學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