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規制目標和實現路徑
時間:2022-08-03 09:54:26
導語: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規制目標和實現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媒體產生發展,傳統新聞傳播資源平臺暴露出單一化矛盾,新聞傳播院校應迎合社會發展趨勢,豐富多媒體人才培養目標,為落實轉變人才培養目標需通過專業教育方式培養學生能力與思維,完善新媒體下新聞傳播資源平臺建設。三網融合改變廣電媒介技術特性,使信息傳播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實施路徑體現創新廣電新聞生產模式,保障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重構廣電新聞節目多元評價指標體系,使新媒體下廣電新聞傳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廣電新聞傳播;三網合一;廣電節目評價體系;新聞生產模式
三網融合是產業形態融合,在業務上相互準入,資源實現共享。信息源結構發生變化、媒介性能發生變化、媒介組織結構發生變化。新媒體三網融合后信息傳播內外部環境變化,三屏合一使傳統電視回歸多元信息傳播平臺,廣電新聞節目能否通過綜合網絡獲得更快的傳播效果保障國家文化安全,依賴于對三網融合電視新聞傳播規制構建。廣電新聞傳播要想在新媒體時代下持續發展,必須適應三網融合趨勢,廣電新聞傳播需以社會性規制為主導進行規制,目前網絡媒體占據主導地位,但廣電媒體為主流媒體,廣電在我國有很高的普及率,廣播電視新聞具有消費非競爭性,對其傳播進行規制要使其滿足社會公眾根本利益需求。
1.新媒體發展對廣電媒體新聞傳播的影響
廣播電視媒體為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做出很大貢獻,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廣電媒體發展中遇到新的問題,當今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廣電媒體發展與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廣電媒體亟需形成自身發展動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廣電媒體新聞節目形式不斷創新,但與新形勢下受眾對廣播電視新聞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面臨新媒體的嚴峻挑戰,廣播電視新聞如何加大創新力度,增強新聞節目的引導力成為從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中國廣播電視傳媒事業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推進,廣電政策許可是廣電媒體發展的基礎,1983年中央提出四級辦后,全國廣播電視臺迅速增加,20世紀90年代初各縣市成立廣播電視臺,2000年中央要求實行廣電集團化,廣電總局推行公共頻道,要求縣級電視臺停止自辦節目,推行四級辦臺向三級轉變,政策的調整使得廣播電視臺曲折發展。廣播電視媒體發展具有數量龐大,整體實力弱等特點。我國各地廣播電視臺發展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廣播電視臺實力較強,如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地區電臺實力較強,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縣級電視臺實力超過西部地區地市臺。廣播電視臺媒體新聞報道局限于區域范圍內,由于距離基層群眾近,能夠看到群眾實際生活狀況,能快速捕捉群眾的生活場景。廣播電視媒體的劣勢是受區域限制,新聞素材來源較少,受眾普遍文化層次偏低,縣級廣電媒體受眾接觸媒體幾率小,廣電媒體投入不足,技術改進方面不能滿足發展需求。目前廣電媒體新聞傳播發展中存在題材面小,關聯性不強,同質化問題突出等問題。分析其宏觀原因包括媒體競爭激烈,管理體制制約廣電媒體發展,新媒體發展打破傳統媒體的生存格局;微觀因素包括新聞創新能力不足,設備投入不足,新聞從業人員專業素養欠缺等。我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迅速發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5%,手機使用率達96%,手機成為第一大網終端,中國手機網民看視頻的有5.6億,新媒體快速方便,吸引大量年輕人的注意力,新媒體發展打破傳統媒體生存格局,廣電媒體主流地位受到沖擊。手機信息傳播功能成為主要功能,互聯網深入社會各層面,改變廣電媒體受眾的收視習慣,自媒體時代人們習慣通過手機互聯網了解新聞,廣電媒體新聞傳播受到很大影響。
2.構建制度文化環境
“規制”有動名詞雙重屬性,1971年施蒂格勒提出關于規制的概念,認為法規規制是國家強制權力應用,規制主體是國家行政及立法機構,根據規制目的分為經濟性與社會性規制,經濟性規制是防止無效率資源配置發生為主要目的制定標準;社會性規制是對服務質量及產生活動制定標準。[1]社會性規制理論解決行為主體外部問題、公共性物品問題。廣電新聞傳播規制目標路徑體現在構建制度文化環境,創新新聞生產宣傳模式,保障國家文化安全,重構新聞節目多元評價體系。隨著全球政治民主化推進,大眾媒介頻繁介入公共政策各環節,是協商民主過程。協商民主是公民通過自由平等對話等協商方式參與公共決策。[2]三屏合一使傳統電視回歸多元信息傳播平臺,使受眾成為信息受者與傳者。傳統意義的傳者主動性弱化,受者影響力增強,打破權威信息壟斷。國務院頒布《廣電管理條例》是我國管理廣電活動基本依據。此外包括《電影管理條例》及專門規范互聯網傳播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利保護條例》等。行政法規大多針對某時期出現問題制定,管理主體不清晰,不能從源頭解決廣電傳播存在的問題。新媒體融合產業化發展下,2010年國務院出臺《推進三網融合總體方案》,當務之急是制定專門法律規范代替行政法規。由于法律涉及不同主體,如廣電機構及各種組織,要有細致明確條文避免自由裁量,有效規避利益主體對廣電傳播活動的制約,充分保障普通公眾信息權利。公眾擁有話語權可以借助手機等信息終端與電視機互動,表達自己的意愿主張,隨時就政府決策提出建議。使公民參與權更加方便快捷,激發全體民眾公民意識,推進民主政治有序發展。
3.創新新聞生產宣傳模式
新媒體融合后信息傳播呈現多元化、全媒體化特征,輿論宣傳面臨的單向性信息傳播方式被打破,非線性信息傳播成為主導;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邊界消亡導致廣電等傳統媒體構成傳統輿論場,新媒體構成新興輿論場直接沖突。國家文化安全面臨挑戰。[3]廣電媒體必須突破傳統僵化思路,以提高宣傳效率。新媒體融合下廣電新聞傳播規制要創新廣電新聞節目生產模式,適應輿論宣傳要求。首先要通過大編輯部模式提升節目品質。CNN為代表的海外電視機構運用大編輯部模式生產新聞節目,2003年央視新聞頻道開播,實時24小時滾動播出新聞。大編輯部模式是編輯部以頻道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統一協調各欄目,打破傳統電視媒介下欄目化生存新聞節目采用單一化生產模式,減少多余中間環節,提高新聞生產效率。大編輯部模式通過對欄目為核心的節目生產理念變革,使編輯主導新聞生產。有利于編輯通過把關貫徹頻道新聞理念,有力推動新聞節目品質提升。其次對廣電新聞節目營銷。傳統電視新聞關注如何采制好新聞,人們常認為好的節目會產生好的輿論效果。因為單向封閉式傳播方式使傳統傳播擁有渠道壟斷優勢,新媒體融合后使得觀眾向主動性選擇轉變,觀眾角色向用戶角色轉變。[4]引入新聞產品營銷理念非常必要,要求廣電新聞節目必須堅持渠道為王。傳播者可利用激勵機制動員受眾分享新聞節目形式營銷。傳播者可利用新聞文本信息開放性,通過微博等社交平臺主動制造話題,吸引受眾參與活動形成間接營銷效果。再次,構建個人門戶平臺促進新聞產品增值。傳統新聞收視下大部分受眾不清楚接收信息后能做什么,接收信息效果不理想。在綜合網絡中搭建用戶個人門戶平臺,集上傳、評論功能于一體,提供內容管理入口,平臺需具備內容審核功能,有效把關用戶上傳新聞內容。用戶根據自身需求與價值判斷,主動精準獲取傳播信息。CNTV在愛西柚板塊搭建“我的電視平臺”是個人門戶案例,“個人門戶”是用戶深度參與式電視體驗,延長新聞信息生命周期的有效途徑,傳統收視下過目即忘的新聞節目能被受眾牢記。三網融合下廣電新聞傳播模式發生變化,內容呈現多元化特點,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社會傳播信息量不斷增多,一些虛假負面新聞信息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不利影響。新聞傳播中信息真偽識別非常重要。要保證廣電新聞節目品質,傳播機構要對信息質量嚴格把關,堅持信息傳播真實性,要及時傳播社會新聞,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建立傳播審核制度對新媒體融合下廣電新聞傳播非常必要。
4.重構新聞節目多元評價指標體系
維護公共利益是廣電事業合法性的基礎,我國廣電媒體應強調維護公共利益的責任。但目前廣電節目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各種選秀娛樂等綜藝節目泛濫,呈現過度娛樂化傾向。一些省級衛視民生新聞節目走娛樂化路線,其背后原因是收視率指揮棒效應。要想強化新媒體融合下廣電媒體公共服務職能,需要重構廣電新聞節目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使新媒體下廣電新聞節目生產以維護公共利益目標為基礎。目前中國權威的應用評價指標體系是央視制定欄目評價體系,收視率為客觀指標占50%,專家評價為主觀指標占25%,體系針對欄目包括新聞、娛樂、財經、生活服務等類別。重構評價體系要打破二分法權重設置,新媒體融合下客觀指標包括電視收視率指標及網絡流量指標。客觀指標在電視節目時長評估中具有獨特作用,用戶忠誠度培育為導向,但新聞節目追求多元為價值取向。對新聞節目制定二分法權重設置會帶來負面導向作用,為提升收視率節目會追求有力的煽動性,最終走向低俗化。[5]主觀指標包括觀眾滿意度與專家評價。觀眾滿意度指標表征廣電節目可信性,以追求社會效果為價值取向,多元價值取向融合下富有獨立原則、多元化原則的廣電新聞節目使差別化受眾滿意。對廣電新聞節目生產帶來正向作用。[6-7]新媒體融合下廣電新聞媒體傳播渠道發生變化,利用新媒體可以方便獲取滿意度指標。可以通過收視終端獲取受眾反饋信息。專家評價是電視節目邀請相關領域代表性專家作電視節目品質顧問,專家評價指標是對欄目導向正確與否及節目制作水準的表征。新媒體融合帶來輿論多元化,全媒體時代提高專家評價指標權重有利于保證節目專業性。[8]根據系統論優化原理,客觀指標在廣電新聞節目評價指標中占1/3權重合理,有利于提升新媒體下廣電媒體新聞節目傳播力及專業性,提升其對民主精神的培育。新媒體融合后技術先進性裹挾受眾需求將廣電新聞帶入新的階段,新聞傳播呈現價值多元化等特征。對廣電新聞傳播規制,必須堅持人本理念,以社會民眾最高利益為目標,使廣電新聞傳播在社會轉型期發揮更大作用。[9-11]
結語
21世紀科技革命帶動下,我國科技應跟上國際發展的腳步,根據我國三網融合計劃,2016年全面進入三網融合時代,廣電新聞傳播在新媒體融合下發展必須創新節目,拓寬渠道提升競爭實力。廣電新聞傳播機構要豐富節目內容,打造品牌影響力,受眾不僅通過傳統電視,還可以通過寬帶網絡觀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是廣電新聞傳播發展的方向。廣電新聞傳播通過新媒體融合發展,多渠道營銷,為廣大群眾帶來空前視聽覺盛宴,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作者:潘志宏 單位:福建省南靖縣融媒體中心
- 上一篇:新媒介傳播學研究
- 下一篇:新課程化學實驗室管理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