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去藝術化”趨同性轉變

時間:2022-02-06 10:44:02

導語:中國電影“去藝術化”趨同性轉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電影“去藝術化”趨同性轉變

一、新媒體與電影產業結合的現狀概述

2014年被稱為互聯網巨頭全面進軍電影產業的“元年”,以BAT(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互聯網公司,通過融資、并購和戰略合作,布局電影產業的速度大大加快,直接沖擊和改造著傳統影業的格局。這種融合趨勢是必然的,根據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網民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還在另一個層面上展現了互聯網自身傳播范圍的廣泛性,新媒體與電影產業的融合趨勢不可阻擋。新媒體給電影產業帶來的有利因素幾乎遍布電影產業鏈的整個過程。在電影制作過程中,互聯網不僅可以為其提供諸如IP內容的開發方式并提供制作平臺,還可以使用大數據技術監測受眾心理基于此生成受歡迎的電影文本;在電影投資過程中,互聯網公司通過眾籌的方式可以使影迷愛好者成為投資人,投資規模可多可少,使得愛好者能夠參與到電影的運營之中;在電影營銷的過程中,互聯網對電影的影響甚至使電影產生了深刻的變革,傳統電影的營銷方式多為海報和預告片,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種傳統的宣傳方式已經讓位于話題炒作和創意營銷,電影營銷商還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電影營銷的針對性;在電影發行放映過程中,在線票務不僅可以擴大電影票的購買量,還可以通過購買電影片源實行線上放映,以此擴大電影的收視率;在電影衍生品的生產方面,雖然中國還沒有比較成功的衍生品案例,但衍生品對于電影盈利發揮的巨大推動作用已經初現端倪,例如“迪士尼”系列動畫電影,其音像制品、書籍、玩具、服裝、道具等衍生品甚至能創造超過票房的收入。我國也在逐漸摸索這種盈利模式,大部分電影商選擇同步推出游戲制品、同名電視劇、電視節目來增強電影的長尾效應,以獲取更多效益。

二、中國電影產業“去藝術化”的趨同性表現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化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新媒體的運營模式是存在一些區別的,新媒體的思維核心是流量導入,它主要是從流量中挖掘數據價值,電影產業鏈、電影生態的打造全部圍繞流量進行,而傳統的電影主要依靠票房盈利。因此可以說互聯網是基于收視率的大小來運營的,而電影所具有的不僅僅是商業價值,還要保持自身的藝術性質。(一)“去藝術化”導致電影內容的趨同。電影的這種藝術性質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新媒體環境所消解,早在20世紀3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霍克海默就提出了文化工業的欺騙性質,但他那時候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是如今這種新媒體環境,而是工業革命生成的新技術對影視行業所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當時社會狀態下宏觀和微觀之間形成了一種非常顯著的一致性,這也就是人們所生存的文化環境:在壟斷下,所有大眾文化都是一致的,它通過人為方式生產出來的框架結構明顯展示出來。電影和廣播不再需要裝扮成藝術了,他們已經變成了公平的交易。這種電影產業的一致性趨勢不僅存在于工業革命時期,也存在于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之中。最近幾年在中國影視界興起的“IP電影”已經逐漸成為電影制作的重要方式,IP(Intellectualproperty)就是知識財產,電影通過搜尋關注度較高的IP,它可能是一部小說,也可能是漫畫作品。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傳統電影劇本創作和文學作品改編的制作方式已經跟不上市場變化,放眼中國市場,越來越多的影視制作者開始注意到擁有廣泛閱讀量的網絡文學,目前它已經成為電影的重要來源(見表一)。在許多影視公司的劇本庫里,30%以上是網絡小說,許多電影制作公司也會定期向網絡文學網站及出版公司尋求好的作品。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例,其改編自辛夷塢于2007年在起點中文網首發的《致我們終將腐朽的青春》,小說自從在起點網上登載,至今總點擊量達到了4063709次,推薦數達到24882次,小說連續7年霸占青春文學銷量榜首,再版8次,總銷量突破300萬冊。小說在線上和線下炙熱的關注度使得《致青春》成為名副其實的大IP,自2007年起,至電影上映時,累積的龐大讀者群和“粉絲”群為電影的票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電影還沒有上映前,這些讀者群就已經開始在網上討論小說的內容和對電影的期待,這樣的二次宣傳使得還沒有看過小說的人群對電影產生了好奇,增加了電影的關注度并擴大了收視范圍。電影的成功還帶動了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的趨向,2016年由該書改編的電視劇《致青春》播出,劇集由楊文軍執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電影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閑方式,這種急劇增長的需求的確給電影產業帶來了內容創造上的困難,而網絡文學以其龐大的讀者群和關注度為電影產業提供了新鮮的IP來源,其在電影制造的過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從2010年開始,網絡小說改編成電影的趨勢開始出現,2011年、2012年是網絡小說集中向電影行業進軍的一年,到2013年、2014年改編自網絡文學的電影呈直線上升態勢,2015年至今,電影產業離不開“網絡文學IP”的現象已經將網絡文學和電影綁定。在這種看似繁榮的景象下,其實暗藏著對電影行業構成“去藝術化”的威脅。電影雖然是基于大眾群體的文化形式,但它的觀看價值主要來自于它的藝術性,電影中的藝術表達使得受眾能夠獲得區別于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而這種藝術性主要來自電影制作者自身創造性的迸發。這種創造性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瓦特•本雅明提出的電影通過自動放棄其“光韻”的理論,電影將鏡中的影像與人分離,并移動到觀眾眼前,通過幻覺般的想象和多義的猜測使大眾參與其中。技術早已通過拉近電影與大眾的距離來消解其藝術性質,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學IP”則深化了這種消解狀態,可以看到比較有影響力的網絡文學大多以青春愛情為題材,這種文學呈現出的是一種大眾普遍的價值觀念追求,雖然帶有一定的社會啟示性質,但藝術審美感并不高,在故事的情節設置上往往也比較老套一致,背叛、猜疑、疼痛,甚至墮胎之類的情節充斥在電影之中,這種做作的表達幾乎成為了網絡文學改編電影的固定模式,受眾甚至能夠通過前面的內容猜測到最后的結局。這種電影還具有比較大的形式限制,因為網絡小說為了吸引讀者往往會設置多個戲劇沖突,它的時間跨度是十幾年或者幾十年,在這樣一段漫長的故事發展脈絡里,讀者有足夠的時間來累積情感,在沖突發生時才有足夠理由產生情感的爆發,而電影在短短一兩個小時之內要講述十幾年或者幾十年諸多轉折性較強的故事沖突,根本就沒辦法完成情感的積累。以2015年上映的《左耳》為例,雖然電影收獲了40514萬票房,但電影展現出來的故事遭到了廣大網友的吐槽,小說《左耳》在營造人物性格上運用了很多心理描寫,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上豐富曲折且動人心魄,然而在時長117分鐘的電影里,碎片化的故事讓人在情節的最高潮處絲毫感覺不到內心的波瀾,整部電影看起來就是一個平鋪直敘的階段性故事,有網友甚至評論說現在電影最受不了的就是“青春”“情懷”兩個詞,這何嘗不是如今網絡文學改編電影的通病呢?導演越來越注重對文本商業價值的追求,而對電影的內容缺乏把控,在“情懷”的外衣下講述著并不能打動人心的故事,大同小異的情節脈絡使得電影不能在“百花齊放”的環境下得到發展。(二)“去藝術化”導致電影技術使用方式的趨同。現如今,新媒體環境對電影的“去藝術化”還導致了技術使用手法的趨同性,數字化技術使得電影在繼續發揮其大銀幕高畫質的同時,呈現出造就視覺奇觀的能力,這種強大的“影像造物主”方式史無前例地把許多以前電影人想過卻表現不出來的題材變成銀幕上栩栩如生的畫面。看過《阿甘正傳》的人應該對片頭和片尾中出現的展現羽毛飄落的長鏡頭有很深刻的印象,這種無切換的表達方式不借助數字合成技術是很難完成的,將技術運用于濃厚的詩意畫面之中,為影片的情感表達增色不少。新媒體技術進入到電影產業之中,本應該是為電影的敘事提供服務的,英國著名文化理論家雷蒙德•威廉斯在其《漫長的革命》一書中指出了對待藝術的變革性思考:藝術家創作作品實際上是在熟悉溝通和傳播手段,通過其使社會的共同意義不斷被人體驗,這種互動關系是個人意義與共同意義的互聯,說明意義與手段不可分割。而《阿甘正傳》中正是因為使用了技術合成的長鏡頭,便能夠藝術地展示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導演構建了傳播手段與受眾之間的共同意義,使得技術成為電影情感表達的重要輔助手段。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技術手段的地位逐漸被改變了,它一改之前的輔助角色,躍升成為電影制作的主要手段,還有什么技術展現不了的電影畫面嗎?技術甚至成為電影宣傳的噱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由郭敬明執導的,于2016年9月上映的奇幻片《爵跡》,這部電影打出國產首創全真人CG技術的宣傳口號,在上映之前就引發了強烈關注,諸如《郭敬明導演中國第一部真人CG電影<爵跡>》《國內首部真人CG電影<爵跡>預告片來襲》《<爵跡>為國產真人CG電影開創先河》等類似的新聞標題比比皆是。然而電影上映之后,CG技術展現的“九頭身”形象遭到了觀眾對人物形態美感的強烈質疑,這種技術的堆砌絲毫不能掩蓋電影在內容上的拙劣表達,很多沒有看過書的觀眾不僅沒有弄清人物關系,甚至對故事內容一頭霧水,更別說展現什么主題思想和社會價值了,這樣的電影還有什么藝術性可言?“對于中國電影產業來說,《爵跡》的意義不是票房,而是中國電影終于有這個類型了。”這是郭敬明對《爵跡》作出的最新說明。電影的價值的確不是票房可以衡量的,然而也不是有沒有使用某個類型的技術能夠衡量的,僅僅是為了填補技術制作上的空白,大可以磨練好講故事的功底之后,再去追求技術上的超越。環顧如今影視業,似乎陷入了技術的怪圈,拍得不好的鏡頭可以通過后期進行調整,演員足不出戶就可以利用“摳像”技術嫁接到新的場景之中……這樣的技術依賴癥在無形之中改變著電影制作者的價值觀,所以郭敬明說出這樣的話也不足為奇。技術在如今這個新媒體時代被賦予了區別于以前電影制作的意義,技術成為了判斷一個電影價值的標準,技術的合理性在當今社會成為高于電影藝術性的手段,這種觀點不僅被制作人所接受,而且也被大眾所接受,這樣的意識形態氛圍導致了電影產業對技術運用的追求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影視作品中如果不使用特效,甚至有人會覺得很沒檔次。在這種思維主導的電影產業中,電影制作人也不得不屈服于對技術的追求,由于技術地位的轉換,電影失去了“內容為王”的價值取向,在有限的故事講述能力下所呈現的對技術的追求,并沒有能夠超過其他同類電影的閃光點,一提起技術,受眾就會想到摳圖、濾鏡、閃現等手法,這也是技術在弱化電影藝術性的同時帶來的趨同化現象。電子藝術“創作”實際上依循的是一種新的原則,就是將業已存在的符碼進行再修飾,在不同的選項中作出選擇,最后再組合到作品之中,流程上類似現代工廠流水線的組裝過程。(三)“去藝術化”導致電影思想觀念的趨同。新媒體環境下,作為大眾文化的電影包含商業性質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電影產業是經濟領域的一部分,它的發展離不開我國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其必然會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制約。[8]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進入了世界工廠的運轉之中,這種全球化環境對中國的影響是變革性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的交流可以為中國的電影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也隨著世界工廠的運作,進入到中國電影產業的領域之中,表現出來的不僅是對電影制作的影響,還有對電影中傳達的思想觀念產生的影響。有這樣一道調查題目:您對電影的總體印象是什么?(單選)A.藝術;B.一種文化商品;C.消遣娛樂的工具;D.精神文化產品調查結果顯示,42%的被調查者認為,電影是消遣娛樂的工具;30%的被調查者認為,電影是一種文化商品;21%的被調查者認為,電影是一門藝術。而認為電影是一種精神文化產品的僅為7%,這反映人們對于電影的認知定位偏向。[9]電影產業所具有的商業性質不可否認,自從電影進入市場環節中,就被賦予了追求利潤的目的,但商業性與電影本身的藝術性這兩個特性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能因為追逐商業利潤而放棄自身的藝術價值,放棄電影中對社會思想觀念的正確塑造。在世界電影交流越發密切的環境中產生了一種競爭氛圍,各個國家為了占據競爭的制高點,突出發展了對自身文化價值取向的傳播,對全球化趨勢下的西方思想觀念入侵,應該引起電影制作人的重視,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消費觀念對中國電影產業帶來的顛覆性影響,這種消費觀念正在改變我國電影產業的制作方式和思想觀念。存在于電影產業制作方式的消費觀念集中體現在對廣告的宣傳上,以電影《美人魚》為例,這是周星馳在2016年推出的電影,它一共收獲了339212.8萬的票房。電影中包含了眾多植入廣告,這些廣告已經不再是簡單出現在鏡頭中比較顯眼的地方,而是成為了電影中有價值的道具,例如五糧液是作為解藥出現在電影中的,并且它的作用在之前也進行了鋪墊。植入廣告已經讓觀眾習以為常,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形式,在進入市場之后必然要爭取更多的資金,廣告成為電影得以制作的重要來源之一,依托電影出現的確是一種有效的宣傳方式,但正是因為這樣的融合,使得電影越來越被賦予商業化性質。目前電影中的植入廣告大多以生硬插入為主,只有很少的導演能夠將廣告毫無痕跡地融入電影之中,廣告的植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影的制作,導演對廣告的植入產生了思維上的限制,電影制作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能夠心無旁騖地做好故事情節和鏡頭語言的表達。除了電影制作方式中存在的消費觀念,電影本身內容的制作也傳遞著一種消極的消費主義價值觀念。以郭敬明2013年出品的系列電影《小時代》為例,它的累計票房達到了4.85億,在中國本土電影中票房是比較可觀的。然而電影中赤裸裸地展現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以及幾乎病態的消費主義價值理念。其構建的甚至是一個并不存在的虛擬世界:大學宿舍和豪宅沒有什么差別;時尚總編是人們追求的社會價值最高點;上海只是一個宏觀環境,毫無生機;愛情和友情是如此蒼白無力;這是個只有物質才能戰勝一切的時代,在電影中能夠看到的是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物質的確是支撐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礎,但這種將物質的作用無限放大的電影,影響的不僅僅是觀看者的思維,還或多或少影響了整個社會對于物質的看法。在《小時代》構建的世界中,物質成了個人生活追求的終極目標,只有獲得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才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才能收獲友情和愛情,才能站在世界的頂端不受他人頤指氣使,這樣的生活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三、新媒體對中國電影“去藝術化”現狀的啟示

新媒體的發展對影視創作者的影響已經在潛移默化中發展成為一種“去藝術化”的消極觀念,新媒體實踐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虛擬空間、虛擬實境等也具有瓦解主體意識、淡化人際關系、分散社會矛盾焦點的潛在危險。[7]郭敬明曾經影響了一代90后,從2008年《小時代》小說出版之后,他由一個作家成為了導演,他所寫的文字也由青春感傷變成了物欲橫流,他只是中國本土電影導演思想變化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西方消費主義觀念也開始進入我國傳統思想觀念之中,在這種大環境的競爭中,中國電影已經被悄然改變,然而這種物質性的價值觀念是否是我們人生應該追求的目標,人們還沒有清醒認識到,在電影的影響下,社會思維的趨同性變化應該值得思考和警惕。當代新媒體的發展使得電影產業日新月異,但是,這種新媒體技術對于電影的沖擊也不能小覷。在不斷追逐電影創作的過程中,這種暗藏在表象下的趨勢值得被相關的電影工作者所注意。電影作為一種集視覺和聽覺為一體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有其獨特的藝術特征,這種藝術特征體現為影視創作者的創新能力,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潮流之中,電影的創新性逐漸被消磨,呈現出的同質化趨勢是對電影本身藝術性的沉重打擊。電影內容和技術使用方式的趨同只是對電影本身的創作形成了威脅,其中所傳播出來的趨同性觀念卻能夠與社會相聯系,在這種不斷興起的文化環境之中,對于社會思潮的多樣性發展也是不利的。然而這僅僅是新媒體技術對電影產業發展不良影響的表現之一,如何利用技術提高創造性而不是被技術控制創作,是每個影視工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一琴.互聯網巨頭進軍電影產業[J].今日中國:中文版,2014,(11):70-71.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7-01-22].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3]尤解平.互聯網+影視:打造多屏時代的影視生態圈[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13.

[4]馬克思•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M].渠敬東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8.

[5]靳斌.重構與融合:電影產業新格局[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48.

[6]張歌東.數字時代的電影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6.

[7]孟建.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8]戴建華.中國影視新媒體發展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17.

[9]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電影產業研究之文化消費與電影卷[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191.

作者:胡星 單位:海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