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學新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16 06:04:00
導語:情報學新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情報學的歷史演進與回顧;理論的建立與發展;情報的搜集分析與加工;情報的推銷策略與推銷等4個方面的論述。明確了情報學的課題研究對象以及情報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從而給出情報學就是研究文獻信息交流規律的科學論斷。
關鍵詞:情報學;研究;新探
一情報學的歷史演進與回顧
情報學的發展經歷了3個主要階段:20世紀40年末前的萌芽階段,20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產生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中。情報學處于一種萌芽狀態.它沒有被正式作為一門學科提出來,其活動的表現形式是圖書館學,文獻學。第二階段是情報學的產生階段,情報學的產生有3個前提條件:文獻學,信息論和計算機。文獻學的研究對象是文獻及其規律以及如何組織利用文獻的方法。文獻學產生于20世紀初的30年代,當時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情報學產生之前,情報學的功能是通過文獻學來發揮的。第三階段是情報學的發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情報學作為一門學科被正式提出來,其內容得到迅速的發展。首先表現在對情報學的研究課題以及現象的認識上.這一認識基于20世紀3O年代的文獻學,并發展了文獻學、文獻計量學等理論。其次是情報檢索理論向定向定量階段發展.各種情報檢索理論在數學理論的支持下發展起來.從而導致各種情報檢索系統的發展。再次是情報現象的經濟研究,即把情報當作一種資源、一個經濟要素、來確定社會中情報產業的比重和商品中情報量的比重,從而反過來確立情報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最后是情報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在這個階段.情報學的理論方面發展起來.擴充為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
從情報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情報學是存在的,它是對情報現象及其規律的研究,同時它研究情報的產生、組織,篩選、管理和利用的規律。
二情報學理論的建立與發展
根據信息、知識、情報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情報是一種信息.但又不等于信息。對信息概念的研究,并不能代替對情報概念的研究。情報是信息社會中人們進行科學交流活動的產物,它是物質客觀存在的動態反映記錄。情報概念隨著人們科學交流活動擴展而不斷深化。情報現象與科學研究的發展密切相關。當科學研究還是著名科學家個人或其小團體進行創造和研究的園地時,人們的情報需要量并不大.一般通過個人交流和個人閱讀就可以滿足。而當科學研究以集體工作方式進行時.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便迅速擴展,研究的承接性與系統性更加增強,人們對情報的需要量明顯加大,單靠研究者個人力量,則無法滿足情報需求。因此.對密布于人們周圍的各種文獻上記錄的信息進行加工,并通過一定形式迅速傳遞,便成為人們之間進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這就是情報工作。結論是:。情報現象是隨著文獻信息的產生而出現,因此,情報的本質是文獻信息”。這一情報學理論建立的根據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們對情報的需求即為對文獻信息的需要。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是各種自然的、社會的信息,通過人腦的思維進行分析和綜合后.將這些信息系統地記錄下來,便形成了知識。知識本身就是經過加工了的系統化了的信息。當知識以各種物質材料為載體記錄下來時,就成為文獻信息(如紙質圖書、磁性材科、膠片、影碟、光碟等)。這些我們將它們統稱為情報。第二,情報研究與分析都是以文獻中的信息量為基礎的,可見,情報是以文獻信息為主體的,因此情報即為文獻信息。第三,以前我們給情報定義時,總是強調它的信息特征,文獻信息概念更是如此。文獻信息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在其貯存與交流活動中,這些信息以概念、公式、數據、實例等知識單元的形式出現,這些知識單元就被稱作情報的信息形式。因此,情報是指各種獨立的知識單元形式的文獻信息。即情報學是科學交流活動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情報工作得以迅速發展和進步。
三情報的搜集、分析,與加工
追根溯源可以發現情報學是建立在部分傳統圖書館工作一書目服務,參考咨詢、圖書宣傳等基礎之上。情報學又由于融合了通信理論、電腦、傳播學、數學等現代科學知識,因此發展非常迅速。范圍不斷擴大。
(一)情報搜集。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情報源。情報獲得的渠道,即從哪里得到文獻信息的問題。很顯然貯存于圖書館的紙質文獻、散落在各處的文件.打印稿、草稿、筆記、圖片以及電腦網絡等信息,都是重要的情報源。在情報搜集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其它各種不同的文獻形式.如視聽型的、光磁型的等等。結合信息交流的實際情況,正確分析情報載體轉化的規律,在情報搜集過程中,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搜集策略為最佳途徑。
(二)情報的分析。在情報搜集的基礎上,對文獻信息進行去偽存真、去劣存精的邏輯思維過程。但分析必須出自對情報源和情報用戶的深入了解,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確定情報的利用價值和加工價值。同時,只有深入了解情報用戶的情況,才能知道什么情報為什么人所需,從而有針對性地搜集與提供情報。情報分析的過程,實質上是對信息的屬性進行定性分析,情報分析的結果。對加工深度、情報質量影響非常大。由此看來,情報人員進行情報分析時.要具備對學科知識的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提示標引文獻的能力等等。
(三)情報的加工。它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報導方式(如題錄、索引、文摘,綜述等)。其二,引得深度,即情報產品所具有的檢索途徑數(如主題詞、分類、關鍵詞、公式、著者等),其三,標引深度(可標引幾個主題詞、涉及幾個類目、類目的級位等)。在情報分析之后,還應當以簡明的方式把文獻中的信息用標引的方式表達出來并集中起來,使情報用戶能直截了當地獲取信息。
四情報推銷策略與推銷
為了加速情報產品的流通和進一步有效地開展情報服務,必須搞好情報推銷。何謂情報的推銷?情報推銷這一概念包含三個方面的情形。第一.情報機構通過調查研究,根據情報市場的需求,將情報產品積極主動地介紹、提供給用戶.使用戶及時購買或利用所需情報產品.以滿足用戶的需求。情報推銷的對象是情報產品.它與一般商品推銷有所不同:首先,在目的上.情報推銷決不象一般商品推銷那樣的獲取利潤為唯一目的,而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情報資源,其次,在方法上.一般商品推銷常采用各種方法以達到目的,而情報推銷只能采取一切為用戶著想,從實際效益出發的積極有效的推銷方法一再次,在表現形式上.一般商品推銷中買賣雙方的關系通常在銷售完成時也就結束了,而情報市場中供需雙方的相互依靠性和情報產品的復雜性,決定了情報推銷中實現供需交易,僅僅是供需過程中的一個延續點。最后,從服務的方法上看,情報推銷是以發揮情報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因此,情報推銷具有積極主動性和有效性·從服務方式看.情報推銷的一切括動以用戶為中心,面向社會的開拓型工作。第二。情報推銷的必要性。社會的情報消費需要與情報機構這一情報產品生產部門的必須存在與發展.決定了情報推銷的必要性,它對進一步開發利用情報資源和擴大情報市場,促進情報商品化以及增強情報機構的自身活力.提高社會競爭力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三,情報推銷的策略,首先如何吸引情報用戶,提高用戶的情報意識,體現情報推銷中除“推”這一外在本質特性之外的內在包含特性,其方式可采取廣告.宣傳、培訓等。其次是開拓情報市場。其方式可從3個方面進行。①在普及性的面上推銷;針對性的定題推銷·③保證性的重點推銷。再次是針對不同需求提供對口情報產品,按照市場經營決策原理,采取情報市場細分化.使情報機構可根據自身的情報產品特點。選定某些用戶群體作為目標市場,開展有針對性的情報產品提供。
綜上所述.情報學研究的其它問題,如情報傳播、情報用戶,情報障礙等.基本上都是以文獻信息為基礎的。因此,可以說,情報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仍然是文獻信息。它的各個課題的研究.都是在使文獻信息處于適應交流,便于汲取的活動狀態。
- 上一篇:急性闌尾炎診斷論文
- 下一篇:失地農民利益保障措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