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教學研究

時間:2022-09-21 11:01:05

導語: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教學研究

為了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法學教學和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指導地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理論和學科話語體系,教育部先后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簡稱“馬工程”)重點教材的規(guī)劃、編寫、審定和使用工作。2017年3月,西南政法大學劉俊教授擔任主編的“馬工程”教材《勞動社會保障法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作為教育部“教指委”“欽定”的法學本科專業(yè)核心課,我們于2017年下半年首次使用了劉俊教授作為首席專家編寫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教材。現(xiàn)就該教材的教學方法談些體會。

一、《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的基本理念和邏輯體系

該教材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緊密結合“馬工程”教材的開發(fā)理念,比較借鑒吸收了國內已有教材的優(yōu)點和相關前沿理論成果,吸納了國內社會法專家、法律事務部門、高校教師和“馬工程”審定專家們的意見與建議。該教材以馬克思主義原理為理論基礎,初步構建和闡釋了中國特色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體系,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于教材內容的始終。主編立足于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在人身屬性,從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中抽取“公因式”,提煉出了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共同的價值理念:人權思想、實質正義和社會本位;強調了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的基本目標是為了維護社會利益[1]。中國特色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內涵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2]。勞動關系的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保障法為社會的運行提供了安全網(wǎng)。因此,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和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關系是中國特色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有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盡管都屬于社會法,但二者的法律部門屬性還存在著差異。在高校的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大都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出于法學教育課程統(tǒng)一性的要求,該課程的邏輯體系采用了“總—分”的內在結構。教科書分為兩編,上編為勞動法,下編為社會保障法。緒論的地位和作用,相對于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分編來說,相當于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的總論部分,著重闡述了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的研究對象和基本理念。在上編勞動法部分,勞動法基礎理論是學習具體勞動部門法的總論,與之相對應,在下編社會保障法部分,社會保障法基礎理論是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優(yōu)撫部分的總則。教材的邏輯結構簡單明了,邏輯體系清晰,堅持了從一般到特殊的認識方法和學習方法。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的教材特色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是劉俊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馬工程”第三批重點編寫教材)的研究成果。該教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理論基礎和指導地位,探索和構建中國特色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本書以唯物辯證法、科學抽象法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作為“馬工程”教材《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可見,教材立足于我國的時代方位和具體國情,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觀點和方法,以服務于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為宗旨,發(fā)展適應中國社會進步需要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具體說來,該教材具有以下特色。(一)結構安排清晰。除了上述教材的體例結構簡單明了之外,教材置重于法律權利與制度的對應性,如在上編勞動法部分,與勞動者的個體權利和集體權利相一致,勞動法區(qū)分為個體勞動法和集體勞動法,勞動合同制度區(qū)分為個別勞動合同和集體勞動合同法律制度,二者有各自的內容構成;在下編社會保障法部分,社會保障權可以細化為社會保險權、社會救助權、社會福利權和社會優(yōu)撫權,對應的制度內容為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與社會優(yōu)撫。教材的結構安排清晰,便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二)內容豐富、知識表述精當。該教材關注社會熱點,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最近的立法動態(tài)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借鑒了已有國內教材的優(yōu)點并克服了其不足,內容較為全面和豐富、知識新穎、表述得精準。如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基本理念:人權思想、實質正義和社會本位;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教材表述為勞動自由原則、勞動者權益保障原則、勞動協(xié)調原則;在社會保險法部分,在養(yǎng)老保險的構成上,闡述了機關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城鄉(xiāng)居民養(yǎng)老保險,養(yǎng)老保險與生育保險的合并試點統(tǒng)一實施。這些部分內容新穎,緊跟法律和政策的實施,或者語言表述上作了新的提煉和概括,表達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三)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設置拓展閱讀和習題測試。。教材內容具有立體性,融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于一體。教材除傳授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外,還利用二維碼新技術,穿插設置了拓展閱讀模塊,分別介紹相關的熱點或典型案例、司法考試真題等內容;每章都設置了自測題,可以通過二維碼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環(huán)節(jié)使用,并附有答案,以監(jiān)測預習和復習的成效。(四)編寫組開發(fā)了配套的教學資源庫。《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編寫組共同開發(fā)了與該教材配套的教學資源庫,內容涉及相關的案例、法律法規(guī)、試題庫和適應多媒體教學需求的教學課件。這些資料對學生和教師實施一定程度的開放,便于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使課堂講授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便于提升課程學習的效果。

三、《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教學方法的新探索

作為“馬工程”教材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崇高信念,以的法治思想為指導,力爭全面準確掌握黨的精神,推動中國特色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增進民生福祉。為了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民生短板需要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補足。勞有所得、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弱有所扶的社會目標得以實現(xiàn),離不開經(jīng)濟社會的充分發(fā)展,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按照的新部署,加強建設全民覆蓋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這是新時代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除了傳統(tǒng)講授法之外,《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一)體系化教學法。法學知識具有體系性。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蘇永欽指出:“人類的法律思考其實從來就不脫體系(System)和議題(Topik)”[3]。無論是作為法學課程或學科的學習研究方法還是教學方法,體系化都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法學方法論。《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具有其內在的邏輯結構,章節(jié)與制度的內容構成是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如果使用“碎片化”的教學方法,不論是知識講解,還是案例分析,傳遞給學生的是支離破碎的知識點、肢解性的法律條文,那么難以使學生獲得科學性和體系化的法學知識與法律思維能力。體系化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應準確講授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精準講述法律制度、規(guī)則和法律條文的含義,還要教給法科學生法律思維能力,后者需要通過典型案例、判例、課堂研討、勞動診所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才能達致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的教學載體和方法應是多元的,除了作為專業(yè)核心課之外,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開設實務課程如《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案例分析》、勞動法診所,甚至吸納有學術興趣的法學本科學生參與到導師主持的相關研究課題或項目中來,通過“手把手”的方式把科研經(jīng)驗傳遞給學生。這些多元的教學方法能夠形成有機的教學體系,有助于法科學生認知、理解與應用法律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得以強化和養(yǎng)成。(二)案例教學法。傳統(tǒng)知識講授法,教師一味地灌輸,學生被動式學習,教學組織過程呆板、僵化,師生互動甚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學習熱情被抑制。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不是拋棄講授法,而是探索講授法的新形式和提高講解的實效。如應用講授法與案例教學法,以達到二者的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教學的圖像圖表聲音等內容,留給學生思考和交流互動的時間。案例教學法的關鍵是對典型案例的選擇[4]。好的案例能把現(xiàn)實生活場景融入課堂,把有爭議的勞動關系或社會保障關系呈現(xiàn)給學生,有助于對相關法學知識點的準確理解和法律規(guī)則的精準運用。選擇案例或判例的標準在于它的現(xiàn)實性和典型性。現(xiàn)實性要求課堂討論或分析的案例應是現(xiàn)實社會中真實發(fā)生的事件或法官判決過的案件,而不是教師憑空杜撰的。如華為公司為了規(guī)避勞動合同法關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guī)定,讓職工的工作年限歸零并重新簽合同“上崗”的做法。典型性要求選擇的案例對勞動法或社會保障法基本理論、法律的發(fā)展或深化理解上有較大的幫助。用于教學的案例可以來自法院裁判文書網(wǎng)上的案件、中央電視臺《經(jīng)濟與法》《庭審現(xiàn)場》等法制節(jié)目播放的案例、教師作為兼職律師辦理過的案件等。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的特點,實踐活動是認識產(chǎn)生、發(fā)展的基礎和動力,又是人們發(fā)揮能動性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徑。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一方面是對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研究形成的理論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是《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教學應當堅持的基本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該課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準確闡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規(guī)則和法律規(guī)范,進而運用這些法律規(guī)范去規(guī)制相應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關系,解決相關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爭議,以維護勞動者和社會保障權利主體的合法權益。作為法官運用法學原理和法律規(guī)范裁決具體法律爭議體現(xiàn)的判例,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做出的相關指導性案例是法科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路徑與中介,是提升法科學生法律職業(yè)能力的基本渠道。法官透過判例運用法學理論和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技術為法學專業(yè)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供了示范。(三)模擬勞動仲裁或訴訟。模擬勞動仲裁或訴訟,是指通過對真實勞動爭議案件的模擬仲裁或訴訟,經(jīng)由學生充當勞動爭議當事人、律師、仲裁員或法官、書記員、證人等角色,教師指導學生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學到的實體法與程序法知識融為一體,學會分析和解決實際勞動爭議的能力與法律文書撰寫的能力。模擬勞動仲裁或訴訟應抓住幾個關鍵節(jié)點。一是精挑代表性案例。模擬勞動仲裁或訴訟的案例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辯論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和參與模擬活動的激情。二是扮演角色的確定。模擬勞動仲裁或訴訟的主要角色有仲裁員或法官、申訴人和被申訴人(或訴訟中的原告被告)、當事人的律師、書記員、證人等。可以由學生自選不同的司法角色進行扮演。三是指導開庭。教師應具有較豐富的法律事務經(jīng)驗,指導并觀看模擬勞動仲裁或訴訟的全過程,如開庭準備、宣布開庭、從調查到辯論、從調解到裁判的各環(huán)節(jié)。在模擬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從程序的開啟實施、實體法的理解和應用、學生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等方面進行教學評價,肯定成績,并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四)充分挖掘和利用配套的教學資源。“馬工程”教材《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編寫組開發(fā)了內容豐富的與教材匹配的教學資料庫,運用二維碼技術,設置了拓展閱讀模塊和附有參考答案的自測題。這些教學資源庫緊扣“馬工程”教材的開發(fā)理念,覆蓋相關的熱點問題、典型案例、司法考試真題、學科的前沿理論,采取案例庫、法律規(guī)范庫、試題庫、教學課件等形式。教師應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這些寶貴的教學資源,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載體,使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課外學習相結合,進而提升《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劉俊.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7.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3]蘇永欽.民法典的時代意義———對中國大陸民法典草案的大方向提幾點看法[J].月旦民商法,2004(3):115-116.

[4]張靜.案例教學法在勞動法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5).

作者:楊紅朝 單位: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