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例分析研究

時間:2022-05-21 09:11:55

導語:法律案例分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律案例分析研究

一、法律案例的基本構成

法律案例的基本構成包括事實、規范與方法。事實方面,從自然事實開始,通過證據規則以及相關規范得出案件事實,并進一步得出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現象的法律事實,之后再過濾出符合證據規則的能夠用證據證明的事實,最終篩選出可用于涵攝或等置的適用要件事實。該當法律規范包括針對不特定對象、適用于將來發生的事實或行為、能夠反復適用的、需要被具體轉化適用的一般規范以及針對特定對象、適用于已經發生的事實或行為、僅適用于個案、能被直接適用或執行的個別規范。而法律學方法包括法律解釋方法、法律適用模式以及法律論證方法等。

二、該當法律規范的發現方法

法律解釋的目的不僅僅為了準確理解法律,而是要將理解和解釋應用到司法實踐中,目的是解決各種糾紛。因而,發現該當法律規范的基本思維模式為:眼光在事實與規范之間往返流轉。但在有些情況下,事實與規范之間的界限也是相當模糊的。事實的陳述和表達必然要包括一些具有特定意義的法律概念和術語,這導致它必然要與特定的某些法律規范相關聯。而規范本身就是對作為社會現象的事實的一種抽象化概括和提升。形式主義的法律思維方法特別重視事實與規范之間的邏輯涵攝關系。解釋者通過歸納的方法確定案件事實中事實行為的構成要件,通過演繹方法確定法律規范中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考察它們之間是否具有邏輯涵攝關系,以此決定是否能夠確定個案的裁判規范。首先是規范語句與陳述語句的概念之間的關聯。規范語句與陳述語句的概念之間的關聯即指法律外部體系下的關聯,不但包括明晰關聯與模糊關聯,還包括表面上無關但實質上有關和表面上有關但實質上無關的關聯,此外還包括雙重或多重關聯情況下的法律規范競合。其次是案件事實同規范主客觀目的關聯。案件事實同規范主客觀目的關聯即指法律規范目的下的關聯,既包括案件事實在規范主客觀目的規定之下,又包含案件事實在規范主客觀目的規定之外的情況。進而是案件所處的生活樣式同法律體系中的意義脈絡的關聯。案件所處的生活樣式同法律體系中的意義脈絡的關聯即指法律內部體系的關聯,包含案件所處的生活樣式至少在一個法律意義脈絡的包含之內的情況,如非法代孕案中非法代孕所生子女同他們無血緣關系但有撫養事實與意愿的婦女之間的關系;也包括案件所處的生活樣式不在任何法律意義脈絡的包含之內的情況,如網絡預約出租車中《廣東省出租車管理條例》關于“出租車”的規定并不符合案件中的情況。眾所周知,法律的實施是以解釋過程為前提的。由于語言本身的表現力是有限的且法律文本是抽象的、概括的,因而只有經過解釋才能夠成為具體行為的規范標準。此外,秩序的形成是以行為預期的建立為前提的,因而法律一經制定,就必須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不能夠朝令夕陽改。基于此原因,必須通過解釋來協調保持法律的相對穩定性與使法律適應社會需要兩者之間的矛盾。對于法律的理解不能是刻板的,而應當通過解釋使其與整個法律體系相和諧,不能夠發生沖突。該當法律規范的發現方法首先是法律外部體系中的字義解釋方法,包括文理解釋、擴張解釋和限縮解釋等。其次是法律規范目的下的目的解釋方法,包括主客觀目的解釋,目的性擴張與目的性限縮。進而是法律內部體系的體系解釋方法,在此有必要簡單予以敘述。法律內部體系內的體系解釋方法包括法律規范兼容性解釋、法律價值協調性解釋和法律規范合憲性解釋。法律規范兼容性解釋要求法律解釋主體在解釋法律時不能夠斷章取義,而應當結合案件事實將其放置于整個法律體系的框架之中。法律價值協調性解釋要求將價值衡量寓于法律解釋過程之中,不僅僅要依據客觀的判斷標準,還應當考慮情、理、法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在張某某訴蔣某某案中,“遺囑自由”和“公序良俗”之間的沖突。

進行法律價值協調性解釋有利于實現司法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最后一點是法律規范合憲性解釋,憲法雖然是效力位階最高的“母法”,但由于其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點,因而,要確定法律文本的含義,首先要通過文義解釋、目的解釋等,只有在其他解釋方法不能夠得出一致結論且部分解釋結論可能違反憲法的情況下,才有必要進行憲法解釋。

[參考文獻]

[1]劉士國.法律漏洞及其補充方法[J].人大法律評論,2010.

[2]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作者:張嫣然 蔡旻君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