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律意識研究

時間:2022-02-23 03:10:28

導語:青少年法律意識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法律意識研究

一、培養青少年法律意識的必要性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進程正在逐步推進當中,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正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法律作為維護社會秩序,提高人們幸福感的重要依托,必須加以夯實,不斷培本固基,鞏固我國法治國家根基。然而,在當下社會改革不斷深化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對于青少年有著較大程度的沖擊,在新的歷史發展方位中,培養青少年自身的法律意識意義重大。在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的過程中,不僅要進一步增強青少年的維權能力,提高青少年自覺使用法律武器的意識,還要減少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發生,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適宜的環境。(一)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有利于維護青少年自身的合法權益。青少年的身心發育尚不完全,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傷害;與此同時,在法律知識欠缺的情況下,容易受到不良社會因素的誘導,走上違法乃至犯罪的深淵。根據司法部門的數據可以明顯看出,青少年犯罪的趨勢不斷加大,特別是初中輟學便進入社會的青少年,所以說,預防青少年犯罪已經成為我國進入新時代,處于新的歷史方位下必須大力關注的問題,這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長遠發展問題。防范意識不足和法律意識欠缺是一個青少年較為鮮明的特點,這一特點往往容易放大,不僅傷害到自己,也容易給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青少年不僅成為犯罪侵害的主要對象。對此,需要培養青少年自身的法律意識,提高青少年自覺使用法律武器的意識。在遇到違法侵害事件時,要冷靜思考,處亂不驚,在保證個人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敢于同違法犯罪的行為作斗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青少年要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升個人的發展格局,善于從法律的角度思考問題,理性的看待身邊的事務,提高自身辨別是非的能力,不斷提升個人自身的綜合素質,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有利于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發生。青少年時期,是自然人向社會人轉換的關鍵期,在轉換過程中,法制觀念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來,在我國青少年的社會化適應過程中,體現出明顯不適應的現象。青少年作為發展中的群體,有著較強的模仿性和好奇心,有著很大的可塑性。作為青少年,其社會化的過程更加復雜多變,更加艱巨。在這一過程中,法制觀念薄弱將對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容易偏離個人發展的正確軌道,不能適應社會化進程,甚至走上反社會的道路。當前,青少年犯罪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就是青少年社會適應力不足的一個重要佐證。在各類犯罪中,青少年犯罪比例的增加,不僅對于青少年自身及家庭有著重大的損失,而且對社會發展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所以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是我們當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內容。通過各種形式的講座和課堂教學等方式,可以讓青少年知法懂法,增加對法律的敬畏之心。一方面,青少年知道了法律的規定,就會在日常行為中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符合法律的規定和要求;另一方面,青少年出于對法律的敬畏,擔心自身受到法律的懲罰,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法律教育,進一步增強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犯罪發生的可能性,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發生。

二、培養青少年法律意識過程中的問題探討

在當前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青少年法律意識的培養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缺失,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一簡單分析。一是由于個人成長和教育的環境不同,每一個青少年個體的認識水平就會有高低不同,進而影響到法律意識不同。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僅有利于青少年健康的成長,也是培養青少年法律意識的應有之義。當前,社會功利化色彩較為濃厚,拜金主義、盲目崇拜等錯誤思想觀念在青少年身上反映的較為明顯,使得青少年身上出現了不同層次的厭學、消極的心理。這種心理如果得不到較好疏導,會使得青少年出現違法犯罪的想法,乃至出現違法的行為。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要從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入手。(二是在當下學校教育的環境下,“重分數輕法治”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在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中,學校教育理應擔負起自身的責任,扮演好自身應有的角色。在當前的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尚未設立專門的法律課程,法律意識的培養主要依靠思想教育課(思想品德課)進行傳授。在該課程中,法律知識涉及面較窄,再在升學壓力之下,一些與考試無關的問題便顯得可有可無,課程也變得時有時無。另外,學校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專門精通法律的授課老師少之又少,使得青少年法律意識在學校培養層次變得愈加困難。三是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互聯網、電視,新聞媒體等媒介都在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著難以或缺的角色,作為一種重要的載體,要加強自身的凈化能力,為青少年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社會環境。在大量信息沖擊下,青少年還不能很好地辨別出糟粕與精華,難以有效的明確其中的界限。

三、培養青少年法律意識的建議

通過分析當下青少年法律意識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的措施和途徑顯得尤為緊迫。下面筆者將從學生個人、學校教育以及社會環境等方面來對學生意識的培養提出幾點建議。(一)從青少年自身而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品格塑造黃金階段,性格特征鮮明。一方面,青少年的個性張揚,自我意識正在逐步的形成過程中,感情豐富,情緒不易控制,受外界的影響較大;另一方面,青少年作為一個正在成長的個體,精力充沛,積極進取,對外在世界充滿了好奇。在培養青少年法律意識的過程中,要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觀念,去除一些不良的問題對青少年的影響。青少年時期,是“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正確的“三觀”,能夠大大提高青少年的認識水平和能力。青少年自身認識水平的提高,是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先決條件。(二)從學校教育而言,要通過課堂教育重視法律意識的培養。在法律意識培養方面,學校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學校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現階段開設的課程難以滿足培養青少年法律意識的需要,學校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法律知識競賽、觀看法制教育片、利用校園內的廣播站、圖書館及校園講座講壇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中,利用現實中真實案例來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同學們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使法律意識潛移默化地深入學生的心底。學校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前進方向,重視并加強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三)從社會環境而言,加大普法宣傳,形成良好的法制氛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然而,在當前的社會轉型過程中,一些惡劣的社會違法犯罪行為,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青少年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對于社會上的事和人有著自己的判斷和理性,這更需要社會形成合力,加強社會治安治理力度,積極進行法制宣傳,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必須凈化社會環境,為青少年法律意識養成培育一方沃土。

四、結語

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化進程當中,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充分各種平臺與資源,積極配合,凝聚共識,不斷提升青少年法律意識,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充足的后備力量,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讓更多的青少年及其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方面了解到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并積極投入其中。

參考文獻:

[1]周紫菡.網絡媒體對當代青少年價值取向的影響.新媒體研究.2017(20).

[2]湯小陽、鄧平、劉國慶.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與防范策略探析.現代交際.2017-11-02.

[3]黃景春.學法守法——青少年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性.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7,32(3).

[4]鄧麗.衡東縣農村留守青少年法律意識提升對策研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7.

[5]李尚杰.青少年法律意識培養方法探究.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9(1).

[6]馬蕾.流浪乞討青少年法律問題及應用對策研究.法學論壇.2015,30(4).

[7]漆光鴻、王蕾.社區開展青少年法律服務的討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32(3).

[8]劉亞娜、高英彤.論網絡游戲對青少年法律意識的影響.教育研究.2013,34(4).

作者:田鈺 單位:沂水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