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教學研究與改革

時間:2022-03-06 03:19:43

導語:經濟法教學研究與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教學研究與改革

一、高校經濟法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材選用不當

教材是構成教學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工具。目前,我國經濟法教材流派紛呈,數量眾多、更新頻繁、教材林立,想要找到理想的適用的經濟法教材比較困難,而各個高校、各個專業在選用教材時也存在一些誤區,教材選用不當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在教材版本選取方面。目前,市面上出版的經濟法教材版本繁多,既有專業性很強的教材,也有通識性很強的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所涉內容不一樣,用于教學的效果也不相同。有的完全是純理論式內容,比如純理論式的探討、學術前沿問題分析、現有法律條文的羅列等,這些純理論內容既缺少相應的案例支撐,又沒有對法律條文進行具體分析和應用,這種教材內容與現實較為脫節,如果在教學中加以運用,則會誤導學生,讓學生誤以為經濟法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課程,遠在天邊,無法觸摸,這樣就打擊了學生學習經濟法的積極性。有的經濟法教材內容則全是實踐性很強的案例分析,這種教材雖然通俗易懂,但缺乏一定的理論深度,如果將其用于教學,則會削弱經濟法在法學課程中應有的地位,會讓學生識以為經濟法不過如此,只需要自己看課本自習就足以應付。二在教材的內容安排上,我國現有的一些經濟法教材內容比例安排不當。有的教材涉及面過廣,但重點不突出,比如有的地方理論性太強,但教材所用篇幅太少,讓學生難以全面理解理論內容,而有的內容過于簡單,在教材編排上卻用了大量篇幅來進行講述。三在教學更新方面,有些教師對選用教材不夠慎重,規定歷屆學生用同一版本的教材,無論教材是否過時都不考慮,而教師在自己的授課中又往往按自己的講義進行授課,這樣就導致教材與具體上課的內容嚴重脫節,教材最終變成學生課桌上的擺設。四在教學安排上,經濟法學時安排有待改進。對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講,經濟法課時安排有72個學時,教師往往要用36個學時即一個學期來講述經濟法基本理論知識,而這些基本理論在教材內容選取上不會有任何案例分析,這樣的教學安排,會打消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感覺經濟法課程太過抽象、晦澀、難學,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倦怠的思想,厭學甚至棄學。

(二)教學手段陳舊

在當前經濟法教學中,多數老師往往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運用單一“填鴨式”方法,將絕大部分時間用于講授純理論知識,偶爾在課間夾雜一點案例分析,這種教學安排會讓課程氣氛顯得極為陳悶。有些教師在用案例進行教學時,由于案例分析時間過少、師生互動不夠,教學效果不佳。案例教學,目的在于啟發學生發散思維,給學生想象空間,讓學生自已運用課程所學理論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在當前案例教學中,理應由學生來擔當主角,主導案例的教學,最終卻換成了老師一言堂,為了節約時間,老師往往自己一個人將整個案例通盤進行分析,根本沒有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思考,更談不上參與辯論,這樣的教學乏味、無趣,久而久之,會磨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最終會因感覺課堂枯燥,而失去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一些課堂由于教學設備陳舊,一些先進的多媒體由于配備不全,教師在教學中也難用視頻、PPT進行教學,只能局限于粉筆+黑板模式,這極大了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實踐教學不足

經濟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無論是在市場規制還是宏面調控方面,老師都應該準備很多案例讓學生感知經濟法的存在以及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踐教學,重在讓學生實際參與、切實體驗并最終感悟其中的道理,真正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遺憾的是,高校經濟法教育中這種實踐教學的比例安排很少,實踐教學效果極不理想。一些課堂上的實踐教學,比如案例分析、學術討論、模擬庭審等,由于時間問題往往安排較少,一些課外的實踐教學,如旁聽庭審,參觀經濟法管理機關等活動安排幾乎沒有。由于課堂教學無法與實踐相結合,這樣就導致學生在學習經濟法時總感覺得經濟法是一門很虛的課程,沒有適用性。而他們自己雖然機械地記住了經濟法基本理論,但在遇到現實問題時根本無法應運理論知識。

(四)課程考核不科學

目前,經濟法考核主要以試卷考查為主,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考試題型多為單選、多選、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在分值設置上,以死記硬背為主的如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往往占60分左右。這種考核方式極不科學,由于以背為主的題型設置呆板、機械,毫無新意和挑戰性,學生往往只需要考前花一兩天就可以順利及格,而那些需要開動腦筋加以深度思考的題目,如案例分析題,雖然能夠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和水平,但分值卻設計過少,這種比例嚴重失調的考核模式難以摸清一個學生的真實水平。

二、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一)選用合適的教材

教材選擇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教材對于大學教學至關重要,一本好的教材不僅有利于教師授課,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進行課后自學。在選擇經濟法教材時,我們有必要要同時考慮這些因素:一是教材的適時性,要求教師選用最新版本的教材,盡可能地反映本專業經濟法國內外立法研究和教研趨勢的新知識和新成果,能全面及時地反映我國當前的經濟法法律、法規的更新情況;二是教材的好用性,要求教師選用教材深度適宜,既有抽象的理論知識又有生動的案例分析,以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三是教材的適用性,要求教師選用的教材對學生具有一定的適用價值,比如有利于司法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等,要求經濟法教材里插入一些歷屆考試真題,并附有答案和解析,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所學知識點并能應對將來的考試。此外,如果市面上一時難以找對相應的經濟法教材,高校也可以組織骨干教師集中力量研發校本教材。讓這些具有多年經濟法教學經驗的老師編寫教材,不僅可以結合本校專業和學生特點做到因人而宜,同時還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經濟法課程內容,做到難易適中,方便教師教學和學生自習。

(二)采用多變的教學方法

為了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授課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創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在教學方法運用上需要靈活多變。在經濟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借用一些先進的多媒體裝置來達到這一目的。比如,針對所學內容,播放相關的教學視頻,如“經濟與法”、“今日說法”等節目,讓學生了解相關案情,并由學生模擬具體角色如法官、原告、被告等來演繹案情。通過視頻教學,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輕松了解課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同時,通過學生自我演繹,又可以把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自己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不斷地轉換講臺主角,比如由不同的學生就不同的專題講述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全面了解某一知識點,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和面對公眾的勇氣。

(三)拓展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切實參與實踐,并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實現這一目的,我們的實踐教學手段有待多樣化,在課堂上,應多安排一些學生自主動腦的環節,如案例分析、學術討論、專題調研等。在案例分析中,教師應把課堂交給學生,由學生來宣講具體內容,針對異議部分首先由學生相互辯論,只有最后出現矛盾無法達成一致時,老師才能參與進來,針對疑難問題給出答案。通過辯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見仁見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意識的能動性,才能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而道理通過辯論,越辯越明,思路越辯越清。不同觀點的交流,有助于幫助學生全面認識相關問題,而不同意見的存在,也可以拓寬學生的眼界和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方面,我們還可以探討讓學生深入某一角色,模擬相關情節,由學生自主決定處理一些問題。比如,假設學生為某一公司法律顧問,讓學生根據現實案例和法律資料,起草公司章程,提出法律意見和建議,或由學生擔任董事長主持董事會會議,并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表決等。在課外實踐環節,如果課程學時允許,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安排一些課外活動,如參與庭審或仲庭裁決,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審判、仲裁程序,了解起訴、管轄、調解、審判等重要知識點,了解相關法律文本,如起訴狀、仲裁申請書等。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感覺到法學課程的社會現實性,增加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會讓他們感知“書到用時方恨少”,增加學習的主動性。

三、優化課程考核

經濟法課程考核的目的不僅是要檢驗學生先前的學習情況,更重要是則是要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指明學生今后學習的方向。為全面了解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情況,我們在考核方式上不能一試定終身,而應分階段、分內容進行考核。比如對平時成績、平時考勤、平時課堂表達的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定。在考核試題設計方面,應改變當前死背書的現狀,在題型設計上應增加考題的難度,增加選擇題、判斷題、案例分析題、法律文件寫作題等,綜合考查學生活學活用情況。

作者:周子凡許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