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群體基本權的法律保護解讀

時間:2022-05-20 10:42:00

導語:弱勢群體基本權的法律保護解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弱勢群體基本權的法律保護解讀

摘要:文章提出了弱勢群體具體范圍,分析了對弱勢群體進行法律保護的理論基礎。從完善《憲法》規定,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憲法保護;增強弱勢群體在法規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參與;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弱勢群體權利保護的司法救濟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弱勢群體基本權利法律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弱勢群體法理基礎權利保護

一、弱勢群體的概念界定

弱勢群體也叫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關于什么是社會弱勢群體,學術界有多種說法:鄭杭生等在1996年出版的《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一書中曾明確提出:“社會脆弱群體是指憑借自身力量難以維持一般社會生活標準的生活有困難者群體?!标惓晌脑谄鋵V渡鐣跽哒摗分刑岢?,社會弱者群體“是一個在社會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鄧偉志認為:“弱勢群體是指創造財富、聚斂財富能力較弱,就業競爭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較差的人群。”有的學者指出:所謂弱勢群體,是指那些不但實際的經濟收入偏低,而且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其未來發展也有相當困難的人群。他們往往面臨著心理的和經濟的雙重困境。按照國際社會學界、社會工作和社會政策界達到的基本共識,所謂社會弱勢群體,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礙及缺乏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而在社會上處在不利地位的人群。

法學上的弱勢群體概念與其它學科上的界定相比,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法律規范性、強制性和可司法性。我國《憲法》未明確規定弱勢群體這一概念,國內學者根據我國《憲法》規定認為,弱勢群體應當包括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及華僑、歸僑、僑眷等。如周葉中教授認為:“我國《憲法》除對一切公民所應普遍享有的權利和自由作出全面的明確規定外,還對具有特定情況的公民設置專條,給予特別保護?!惫P者認為弱勢群體具體是指婦女、退休人員、軍烈屬、兒童、老人、殘疾人、青少年、華僑、農民等。

二、弱勢群體法律保障的法理基礎

美國著名學者路易斯·亨金在《權利的時代》一書前言中指出:“我們的時代是權利的時代。人權是我們時代的觀念,是已經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與道德觀念?!比藱嘧非蟮氖侨俗鳛槿说淖饑兰叭伺c人之間的平等。因此人權與平等理念是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基本權利的價值基礎,社會弱勢群體有權追求被人尊重和被平等對待的權利。法治社會應當通過法律保護的方式將人權的理想落實為現實的存在,使社會弱勢群體獲得權利的保護。在當今中國,對弱勢群體基本權利法律保護及保障制度的建立十分重要。其理由如下:

(一)實現社會平等與公平的必然要求。

從法的價值看,平等為法的價值之所在。平等的價值理念一經出現就播及四海,我國《憲法》明確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一切法律、法規得以實施的基礎。對弱勢群體的特殊保障也正體現了法的平等價值。弱勢群體是社會的弱者,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出其財產上和人身上的弱勢地位,而法理上的平等理念要求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無論是在人身上還是在財產上均應獲得平等的對待。

公平是法律的基本價值之一,法是普遍適用的行為規范,法的這種普遍性內在地要求法對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對待。但社會上無論是強勢群體還是弱勢群體都要求法的例外優待,這是對法的普遍性提出的挑戰。強勢群體尋求更多的法外特權以保證自己的強勢地位,而弱勢群體則希望法的傾斜保護以改變自己弱勢地位。顯然,法所面對的是如何在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尋求平衡,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進行法律保護的價值取向是以“不平等”求正義。正義所需求的平等絕非物理量上的絕對相等,而應當是實質的平等。立法上并不禁止對公民權利的差別性規定,其根本目的是實現法的實質平等與正義。平等與公平是人類社會永恒追求的價值理念和基本的行為準則。法治社會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平等與公平。

(二)實現權利理念的需要。弱勢群體的出現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國家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是弱勢群體實現生存權、發展權、平等權等公民基本權利的必然要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做得并不夠,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應上升到憲政的高度去認識。只有在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中得到確認,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性質才能從根本上確立,進而現實地實現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

(三)社會穩定發展理念的需要。

法作為國家的一種重要的統治手段,在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法的首要作用是確立社會秩序,使社會有序、穩定。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穩定,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只有穩定才能避免沖突這一危害社會秩序的根源。構建弱勢群體基本權利的法律保護制度,必須堅持發展的理念。只有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在自身利益上的沖突,實現社會的穩定和不斷進步。

三、完善弱勢群體基本權利保護的建議

(一)完善《憲法》規定,加強對弱勢群體基本權利的《憲法》保護。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國家的法律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我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單行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基礎和依據。所以強化對弱勢群體基本權利的法律保護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憲法》中規定對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根本性原則,加入保護弱勢群體的相關條款,進而在法治過程中確實貫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基本原則。

有了《憲法》保護的原則性規定作為依據,其他部門法才可能逐步予以細化,相繼制定《勞動安全法》、《社會保障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社會立法,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實現對弱勢群體基本權利的法律保護。

(二)增強弱勢群體在法律、法規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參與。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同時加強弱勢群體的參與,尊重弱勢群體作為被保護者的意愿,更真實地反映他們的需要,在法律、法規施行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維護他們的利益。如果長期無法參與有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越來越多的弱勢群體就會出現對國家和社會的信任危機,長此以往,不利于社會的進步和制度的發展完善。

有關弱勢群體保護的決策實際上是由國家權力機構進行的,這種決策在有效滿足弱勢群體的需要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約束,只能依靠決策者的善良愿望。因此,弱勢群體問題是政府、弱勢群體及非弱勢群體之間的復雜的互動行為,弱勢群體本身也應該是行動的主體之一,參與到執行的過程中來。

(三)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一項保護弱者、救濟弱者,從而維護弱者最基本生存權的重要制度。社會保障的重要原則就是公平,因而它要求將全體國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之中,它應當在全國范圍內有最廣泛的覆蓋面,只有這樣才可體現出社會制度的優越性。然而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社會保障制度缺乏對弱者最基本的人權保護,忽視人權的基本理念,致使我國弱勢群體中的農民、農民工等被排除在社會保障制度之外。由于我國實施城市低保制度時間較短,總體救助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待完善,這與《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規定的“人人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的內容是不相符的,因此,完善社會保障的法律制度,就應將長期被忽視的農民、農民工和其他弱勢群體都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構建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四)完善弱勢群體權利保護的司法救濟機制,健全司法援助制度。

司法救濟是對弱勢群體權利的保護手段,也是最有效、最核心的權利救濟方式。我國的司法資源在平等保護所有人的權利的同時更應當關注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甚至可以在司法實踐當中對于弱勢群體實行“傾斜保護”的原則。只有通過國家權力特別是司法權力的保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障。在大陸法系的國家也有通過司法判決對弱勢者的權利進行保護的判例,如德國,男女不平等現象很嚴重,為此,法院在相關判決時盡可能進行特殊的傾斜保護。德國的《不來梅邦的平等法律》第4條“婦女保障名額規定”中規定:“在任用及拔擢官員、法官時,若有女性應征者與男性應征者具有同一資歷,且該部門之女性不及半數者,應優先任用及拔擢女性。”這表明,對弱勢群體之一的婦女權利采取傾斜性司法救濟是被德國所認可的。因此,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當中對弱勢群體實行傾斜性的保護這一原則是可行的。

在保障弱勢群體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的同時應當健全法律援助制度。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法律援助條例》,但在司法實踐中,卻很難落到實處。各地的司法援助機構應腳踏實地地貫徹、落實法律援助制度,規范法律援助制度,增加資金投入,建立法律援助機關與相關部門的配合機制,為有需要的弱勢群體提供免費咨詢,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給予法律救助,必要時提供援助律師。

四、結語

法治社會呼喚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特別是對那些社會弱勢群體人權的尊重和保障,對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給予人權保障上的例外對待和特別保護是由他們的弱勢地位決定的。在法治社會,人權的最基本的價值就是要實現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普遍的尊重和保障。在人權的法治原則基礎上通過相應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縮小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的差距,實現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是我們實現憲政目標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嚴存生.法理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84.

[2]肖澤晟.憲法學——關于人權保障與權力控制的學說[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7.

[3]賴靜.法治社會與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芻議[J].天府新論,2007,(6):38.

[4]魏繼華.我國弱勢群體法律保障的法理分析及制度構想[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54.

[5]李朝暉,張紅云.農民工流動過程中子女義務教育權的缺損[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