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系統要素論文

時間:2022-07-26 03:13:00

導語: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系統要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系統要素論文

財務管理已有百余年。財務管理各專題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各種理論之間的關聯性卻未整合,對財務管理理論的整體框架還缺少系統性研究,至今沒有明確的理論結構體系。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最終目標和根本任務,是將這些理論范疇成為的財務管理理論體系,從而達到對財務管理這一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性的認識。限于篇幅,本文僅對以下兩個作一探討。

一、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系統要素

構成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系統要素,必須能夠簡明、客觀、系統地反映財務管理實踐活動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①什么是財務與財務管理;②財務管理是如何產生的;③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什么;④財務管理管什么;⑤如何實現財務管理的目標。這五類問題可以由財務管理的本質、假設、目標、要素、程序和這五個基本理論要素來回答。

1.人們對于財務本質的認識,長期以來形成了三大主流觀點:“資金運動論”將財務的本質界定為資金運動的過程和結果;“財務關系論”認為財務的本質是資金運動過程所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資金運動和財務關系論”把前兩個觀點結合起來,認為財務的本質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關系。筆者認為,財務包括財務活動的組織與財務關系的處理,其本質是對本金投入產出活動的組織及其所形成財務關系的處理,但財務關系以財務活動為載體。財務管理是企業為實現既定目標,對生產過程中所需資金的籌集、使用、分配,以及貫穿于全過程的預測、決策、計劃、、控制進行全面管理的活動,其核心是對資金及其運動進行有效管理,其本質是一種理性行為。經濟學特別是微觀經濟學是其基礎理論指導,學是其思想指導,管是其方法論指導。因此本文研究財務管理側重于財務活動的組織,即財務管理活動方面的研究,以此建立理論體系。

2.財務管理假設說明財務管理的發展基礎和產生原因,它是聯系財務管理的本質、目標、要素、程序和方法等理論要素的中介。財務管理假設是人們進行財務管理理論演繹的前提,是由若干獨立假設共同組成的連貫一致的體系,這個體系應該符合合理性、獨立性、非矛盾性、可檢驗性等條件。它可按財務管理的空間、時間、環境、行為來構建,包括財務管理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有效市場假設和理性理財假設四個一級假設。每個一級假設又可派生一個或多個二級、三級假設,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財務假設體系。

財務管理主體假設指財務管理工作應限制在每一個經濟上和經營上具有獨立性的組織之內,它明確了財務管理工作的空間范圍,由它可以推導出法人理財主體假設和自主理財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指財務管理的主體是持續存在能執行其預計經濟活動,除非有證據表明企業將破產或倒閉,否則,應假定企業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持續經營下去。由此可派生出理財分期假設。有效市場假設指財務管理活動所依據的金融市場是健全和有效的。在有效的資本市場上,企業需要資金時,能以合理的價格籌集所需資金,企業有閑置資金時,能找到有效的投資方式,企業能從有效市場上獲取有用的經濟信息。有效市場假設可以派生出的假設是市場公平假設。理性理財假設指財務管理工作者的行為是理性的經濟行為,是以追求最大合理效用為目的的。表現在財務決策時,能夠權衡收益與成本、收益與風險,從多個備選方案中選擇最佳方案,并在方案執行時予以分析和控制,以期最大限度地實現財務管理目標。由它可以推導出資金增值假設、風險厭惡假設和資金再投資假設。

3.財務管理目標說明進行財務管理實踐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或結果,它是財務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組成部分,它的目標從屬于企業管理的目標。企業管理的基本目標是提高經濟效益,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因此財務管理目標應是提高經濟效益或經濟效益最大化。但是,提高經濟效益或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一種定性要求,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對其進行計量,需要借助一定的經濟指標加以表現。在財務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中,先后出現的有代表性的具體指標有利潤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利潤最大化在我國和西方都是流行甚廣的觀點,但由于它沒有反映收益與投入資本的關系,因而不能科學地說明企業經濟效益水平的高低,不便于在不同時期、不同企業間進行比較。每股收益最大化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單位股本所獲收益額,它體現了收益與資本投入之間的關系,但未能體現資本投入所面臨的風險,因而它也具有局限性。財務管理的目標最后發展為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指標考慮了取得報酬的時間并用貨幣的時間價值原理進行計量,考慮了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和收益與資本投入的關系,是經濟發展導致企業經營模式演化的結果,也是財務理論研究邏輯推理的結果,因而它得到了財務管理理論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的一致認同。

4.財務管理要素是回答財務管理管什么的問題,也就是解決財務管理工作的問題。財務管理要素是對財務管理對象按經濟性質和內容進行的科學分類,財務管理的對象是企業的資金運動,劃分為融資、投資和分配三大要素。融資是解決如何取得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包括向誰、在什么時候、融通多少資金的問題。企業的資本包括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融資管理也就是對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管理。投資是指以收回現金并取得收益為目的而發生的現金流出。企業融資所得款項投資于不同的資產,在形態上表現為首先對固定資產投資,繼而對流動資產投資、對金融資產投資、對外投資和對無形資產投資。因此,投資管理實際上是對“資產”這一要素的管理。分配是指在企業利潤中,有多少用于企業擴大再生產,有多少分配給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分配的基礎是利潤,而利潤是收入與成本費用配比后的結果。因此,分配管理實際上是對收入、費用、利潤三個動態會計要素的管理。

5.財務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解決如何實現財務管理目標的問題,是指在財務管理實踐中為了實現財務管理目標、規范財務管理活動、履行財務管理職能,而應具備的程序和運用的方法技術。財務管理的程序是財務管理過程中相互配合、緊密聯系、有序的管理環節,包括預測、決策、計劃、分析、控制五個環節。其中,決策是最重要的環節,包括融資決策、投資決策、分配決策三大內容。財務管理的方法指在財務管理的程序中采用的具體方法和技術,包括財務組織方法、財務預測方法、財務決策方法、財務預算和計劃方法、財務分析方法和財務控制、監督、激勵方法。

二、財務管理結構的構建

成熟的理論體系一般具備演繹式的邏輯結構。的財務管理理論結構是從最基本的概念出發,由抽象的規定性逐步推導出一些較具體的概念,并在思維過程中,對財務管理的整個實踐活動進行復制。這種復制既要能夠描述財務管理的過程,又要能夠反映人們認識財務管理的歷史發展過程。從人們對財務管理的歷史看,財務管理研究過程是由分散零星的工作進入有系統、有組織的集體思考過程,這種思考的過程就是理論形成的過程,即從感性到抽象、從抽象到理性的過程。前一過程是從對財務管理及其外部聯系的綜合認識到反映財務管理基本方面的規定性;后一過程只是把反映財務管理各個側面的規定性統一起來,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將理論研究的結果邏輯嚴密地描述出來。描述理論研究成果的,就是抽象的規定性在思維過程中導致的具體規定性。敘述方法把財務管理理論系統要素按一定的邏輯排列組織起來,構成一個邏輯嚴密的財務管理理論結構,關鍵是在眾多理論要素中正確選擇作為構建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

所謂邏輯起點,是構建一門學科理論結構的出發點,是該學科理論結構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簡單的理論范疇,它對該學科的其他理論要素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整個理論體系的構造起決定性的作用。那么,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是什么呢?財務管理的本質應該是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從歷史上看,人們對于財務管理的認識,是通過長期實踐歸納得出財務管理的本質,然后在此基礎上,開始研究其他的財務管理問題,沒有財務管理的本質也就不可能提出財務管理的假設、目標、要素、程序和方法。從邏輯上看,構建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標準:一是要有一個統馭財務管理理論體系導向的要素,這個要素的核心是解決財務管理應該如何工作的問題,而且能自上而下貫穿于整個理論體系;二是各理論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排列上要經得起邏輯論證,高層次的要素是說明低層次要素的理由,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財務管理作為一種活動的客觀事實,是社會經濟生活的客觀需要,并非人們的主觀認識,這是財務管理的本質問題。因此,財務管理的本質作為財務管理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既合乎歷史的選擇,也合乎邏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