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業內部研究思考我國企業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06 09:03:00
導語:西方企業內部研究思考我國企業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西方企業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西方企業理論的反思;對國企改革的啟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新古典企業理論、企業理論的演進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現代企業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完整的交易費用理論是由威廉姆森等人在科斯理論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委托理論、企業的契約理論、企業理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成為主流經濟學中發展最為迅速而富有成果的研究領域之一、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這兩大生產要素結合發揮生產職能的組織形式、科斯開創了以契約為基礎、以交易費用為分析工具的企業理論、股東與經理之間的分工到底應理解為一種什么關系,似乎還沒有一致說法、委托理論之所以存在種種不足,是因為遺漏了一個重要因素,即簽訂合同的成本、控制權絕不僅僅只是來自于非人力資本所有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問題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新古典經濟學僅把企業作為生產的黑箱加以處理而忽視對其內部的研究,企業理論以交易費用、產權、委托等線索深入探討以內部命令、權威來配置資源的企業運作。本文在梳理和反思西方企業理論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對現實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國企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企業交易費用委托國企改革
一、西方企業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1、新古典企業理論
一般說來,企業理論的演進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即新古典企業理論和現代企業理論。在19世紀末形成的新古典經濟學中,企業作為一種前提而存在,并假設企業是完全理性的,作為生產者的企業與作為消費者的個人,都是最大化行為者,都可以用一套最優化技術來描述,它實際上是一種生產函數,并且利用最優決策理論進行生產分析。企業內部被當作一個利潤最大化的轉換工具,它是一個原子和黑箱,黑箱的一端是投入要素如資本、勞動、土地等的輸入,另一端則是產品和勞務的輸出。新古典理論僅僅關注企業的配置效率,而不研究其組織效率。如果將企業理論嚴格定義為一門解釋企業為什么會出現、企業內部如何組織運作的學問,則新古典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其實不是企業理論,而是生產理論,是在給定企業存在時關于企業生產決策的理論。
2、現代企業理論
現代企業理論是從個人交易行為的角度理解企業,企業是經濟主體之間產權交易的一種組織形式,是一系列契約或合同組成的契約網絡,企業行為是在既定的產權安排下,企業成員博弈的結果。
(1)交易成本理論。現代企業理論的奠基之作是科斯1937年的《企業的性質》。既然市場配置資源是最優安排,為什么企業會存在?科斯認為,因為運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即交易成本。它包括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討價還價和訂立交易合同、執行交易與監督違約行為及維護交易秩序的費用等,即制度運行費用的總和。科斯從交易費用的分析入手,說明市場和企業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勞動分工的方法,企業的出現一定是企業交易費用低于市場交易費用的結果。
完整的交易費用理論是由威廉姆森等人在科斯理論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威廉姆森首先解釋了交易費用為什么存在,其原因一是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二是由于信息不完全產生的機會主義;三是“由于人力或實物資源被鎖定”而形成的資產專用性。而關于企業之所以節約了交易成本,他認為其原因一是與市場機制相比,機會主義動機被削弱;二是與內部組織相關的各種活動能夠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審核;三是內部組織擁有處理爭端或糾紛的優勢;四是內部組織還可以從各個方面減輕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他還對交易費用的決定因素作了區分和歸納。
阿爾欽和德姆塞茨于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了《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文中繼承、發展和創新了科斯交易費用思想“企業替代市場機制”,形成了新的理論。他們把企業看作生產要素的一組契約,企業的實質并不是雇主與雇員的長期合同,而是團隊生產。在企業的團隊生產中,全體生產成員共同決定生產效率,由于從最終產品里對生產過程中每一個成員的貢獻進行分解和觀測的成本很高,容易引發企業團隊成員的“偷懶”動機。因此,企業中必須選出部分成員專門在生產過程中監督其他成員以避免“偷懶”和“搭便車”行為,并計量每一成員的生產貢獻。
(2)委托理論。詹森和麥克林從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角度出發,對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理論進行拓展。他們認為,由于企業管理者不是企業的完全所有者,管理者只能獲取一部分剩余權益,而當他消費額外收益時,他得到全部好處,卻只承擔一小部分成本,這會造成管理者工作積極性不高,熱衷于追求額外消費,于是企業的價值就小于所有者直接管理企業時的價值,二者之間差異被稱之為“成本”,減少或消除成本的辦法是讓管理者成為企業完全的剩余權益所有者。
尤金·法瑪在《問題與企業理論》中,沿著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思路即以企業家為分析中心,指出“保留企業家概念的主要損失,是阻止人們把管理和承擔風險作為分離的生產要素而取得的理論上的進展”,并認為“證券所有權與控制的分離可以被理解為經濟組織的一種有效形式”。由于存在著管理者市場和股票市場,管理者的行為受到約束,費用得以降低。
(3)企業的契約理論。張五常在《企業的契約性質》中對科斯的企業理論提出了更為透徹的解釋。張五常認為企業的本質在于,以勞動市場替代中間產品市場能節約交易費用。市場的交易對象是產品或商品,企業的交易對象是生產要素,由于估價、獲得產品信息必須支付成本,通過對某些投入品替代物進行估價,其成本通常小于對產出物的直接定價,因此,節約的交易費用能否彌補由于信息不足造成的損失,成為兩種交易合約安排的取舍標準。
綜上,企業理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成為主流經濟學中發展最為迅速而富有成果的研究領域之一,極大豐富了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內容,促進了人們對市場機制和企業性質的重新認識。
二、西方企業理論的反思
現代企業理論是對新古典企業理論的一次革新,但其畢竟是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個人主義方法論基礎之上的,其內核不可避免地滲透著市場自由化、產權私有化、契約平等化等理念。
1、從歷史角度看,企業以生產經營單位存在著,它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這兩大生產要素結合發揮生產職能的組織形式。企業是對自給自足經濟的揚棄,以簡單協作為起點,勞動工具的專門化和勞動分工促使了企業的形成和發展,生產力的發展造就了企業制度的演進和變遷。
2、從交易費用范疇起源上看,科斯開創了以契約為基礎、以交易費用為分析工具的企業理論,應該承認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但也正因為過于重視交易費用就把對企業理論的研究僅僅局限于交易領域,采用靜態比較方法不可能正確揭示事物內部結構及運動規律,他們無法正確說明分工、專業化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按照科斯只從交易角度分析問題的邏輯,交易費用為零,企業沒有存在的必要,而交易費用的增加會使企業協調出現。然而,現實中完全可以出現相反的情況,交易費用的降低伴隨著企業數量的增加而非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更適合企業專業化生產;相反,交易費用的提高會使企業數量減少,因為這時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即使交易費用為零,企業也不會消失,因為企業的功能并非單純的交易功能,它還必須進行生產,實現分工帶來的好處。在某種意義上,市場越大,交易費用越低,就越提高了企業在經濟中的重要性。企業和市場之間不應是替代關系,而是依存和促進的關系。
3、就委托企業理論而言,股東與經理之間的分工到底應理解為一種什么關系,似乎還沒有一致說法。同時,委托企業理論對最佳激勵機制雖然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仍存在諸多局限。一是仍未回答企業邊界問題;二是這種企業理論分析是建立在信息對稱條件下,來談論委托關系的中心問題,即“保險”和“激勵”的交替問題;三是這種理論在成本和利潤分攤問題上界定不清,如何解釋為什么在同一企業內成本和利潤的分攤是可能的,反之則不可能的問題;四是對企業生產與經營過程中的交易成本、監督成本等問題不夠重視。事實上,在現有企業理論中,成本問題是個中心問題。
4、委托理論之所以存在種種不足,是因為遺漏了一個重要因素,即簽訂合同的成本,而這恰恰也是交易成本企業理論的核心問題。然而交易成本學派亦受到詬病,批評者認為其交易成本的概念太含糊,且交易成本一向常被濫用,凡是解釋不清的費用經常被稱之為交易成本,這樣好像什么都能解釋,實際上卻不成理論,因此,后來人們努力尋找真正的交易成本。
三、對國企改革的啟示
1、產權問題。長期以來,理論界似乎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企業問題就是一個資產所有權問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只解決了產權問題的一半即物質資本產權的清晰,而另一半即人力資本產權沒有觸及。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密集型企業中,控制權絕不僅僅只是來自于非人力資本所有權,而應更多地來自于關鍵的人力資本所有權。然而企業改革至今還沒有完全確立企業家人力資本產權和解決好經營者激勵問題,這集中表現在企業家控制權還沒有完全確立,企業家人力資本獲取剩余索取權制沒有確立,其報酬與人力資本貢獻相差甚遠,有形報酬收入長期偏低。
2、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問題。公司制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最大特點是企業以法人財產承擔有限責任,經營不好可以破產及時使出資者止損。但是目前破產對國企來說,還不能給所有者和經營者帶來壓力,絕大多數企業改制后,國有股和國企法人股占絕對控股地位,大多國企的經理人員還不能在管理者市場里進行選擇,自然人股東的持股比重小且分散,起不到參與決策的作用。
3、經營者選擇問題。即要注重培養職業經理人市場,保證有經營能力的人占據經營者崗位。委托關系的外部約束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產品市場的約束、人市場的約束和資本市場的約束。產品市場的完善使企業的經營狀況能真正反映經營者的經營水平和能力;職業經理人市場的完善能促使國有資產委托關系選擇市場化,是避免政企不分、提高經營效率的關鍵。
- 上一篇:黨校結對幫扶創建工作方案
- 下一篇:五跨越五加強推進農企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