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農民工城市融入解決對策
時間:2022-10-25 10:58:00
導語:新時期農民工城市融入解決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建設和發展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而他們的城市融入問題也關切到中國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本文從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特點入手,介紹了城市融入,歸納出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現狀以及制約因素。最終提出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策略可以采用的策略,即以完善社區工作為手段,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社區工作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并要求“統籌研究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后城鄉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據統計,當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約為1.3億人,每年新增約600—800萬人,其中新生代農民工占到60%。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群體中的主體,在我國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中,為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他們在進城務工的過程中面臨種種問題。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對于進一步推進我國的城市化發展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城市融入問題的定義
1、新生代農民工及其特點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大量的農民從農村來到城市,農民工數量在迅速增長。而當今的農民工內部已經產生了較大的分化,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從農村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出現了與80年代初期進入城市的第一代農民工不同的特點,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或“第二代農民工”。
根據“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情況研究”課題組的調研分析結果,表明:(1)新生代農民工總人數為8487萬,占全部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8.4%,已經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2)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整體較高;大多數人不再“亦工亦農”,而是純粹從事二、三產業;就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工作勤奮,仍是吃苦耐勞的一代。(3)近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問題成為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難和障礙。
2、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
城市融入是移民社會融入的具體表現,社會融入的概念比較寬泛,具有多重概念。從移民社會融入的角度出發,所謂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即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確立經濟地位,適應城市社會互動規范,并獲取市民身份、享受市民待遇,最終實現在城市舒適生活的融入過程。
就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來說,主要可以分為新生代農民工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制度層面、心理層面等四個維度的城市融入進行架構:經濟融入是最基本的融入,是新生代農民工確立在城市地位的前提條件,具體體現在職業融合、經濟收入、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居住條件等方面;社會融入表現為新生代農民工習得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獲得城市社會支持網絡。體現在工作時間、休息時間、休閑娛樂方式、獲取工作的方式、維權方式、參加社會組織情況等;制度融入標志著新生代農民工結構融入的完成,表現為新生代農民工獲得城市社會管理、享有城市社會公共服務、參與城市政治;文化、心理融入是最終的融入過程,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內核融入。該融入進城表現為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文化、具有較滿意的感情生活、較高的城市認同感,并獲得心理舒適的城市生活。
二、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現狀及制約因素
1、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現狀
研究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度依舊很低。由于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農民工進城受到不公平的社會待遇,城市對農民工來說實際上是“經濟接納,社會拒入”,新生代農民工依舊在經歷這樣的遭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工作適應、人際適應等都處于中等水平,而生活處于較低水平。他們雖然進了城,但并沒有在城市“生根”,新生代農民工還沒有完全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圈,存在著一定的社會隔離。其他調查結果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僅僅處于市民化過程中的中間階段,距離實現城市融入還有很長一段路,目前仍面臨很多障礙。有學者指出,新生代農民工既不能融入城市社會,又難以回歸農村社會,從而形成了“游民化”的社會認同尷尬境地。總之,新生代農民工在經濟融入、社會融入、制度融入、文化心理融入等四個維度上的融入狀況均較差,他們在城市中處于一種綜合困境中。
2、制約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
(1)戶籍管理制度是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最大障礙
戶籍管理制度是農民流動的最大制度成本和城市融入的最大障礙。戶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戶籍制度之上的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教育制度等城市各類制度構成了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的制度性障礙。城市農民工雖然通過職業非農化的過程完成了從農民到工人的角色轉換,但從身份上看,他們依然是農民,享受不到城鄉一致的政策待遇。
(2)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困難,就業保障不到位
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后,就業競爭壓力巨大,不僅要和老一代農民工競爭崗位,還要和大學生群體來競爭就業崗位。從新生代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來看,主要以建筑業、制造業和服務業就業為主,在從事臟、累、重及危險性高的工作同時,其工資收入并不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保障不到位:一是就業促進與服務制度缺失,新生代農民工通往城市的就業崗位缺乏有序引導。二是就業保護缺乏。三是失業保險保障缺位。
(3)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缺位
政府規定的農民工應該享受的相關待遇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其中既有用工企業的原因,也有農民工自身及務工流動性特點等原因。一些城市的公共服務部門也尚未把農民工納入進來,使他們不能像本地的市民那樣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獲得必要的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務。
還有其他諸如對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健全的培訓體系,以及農民工自身的一些因素也阻礙著他們的城市融入進度和質量。
三、完善社區工作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
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制度性因素是的制約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礙,但由于中國改革的漸進性策略和社會結構大大滯后于經濟結構的客觀背景,短期內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及相關的制度安排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制約難以有根本性、實質性的改變,而約1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在城”和農村新增勞動力繼續“進城”也是不可逆轉的現實和趨勢。因此,可以從改變結構性因素入手,在一定時空中運用規則和資源,推動相關的制度創新,并積極引導新生代農民工發揮自身優勢。筆者認為,將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納入社區工作中,完善和創新社區工作,是推動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進程的一條路徑。
(一)社區及社區工作介入策略的優勢
社區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第一場所,人們參與社會生活首先要從社區開始,新生代農民工每天生活的社區構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場域,政府應當充分重視“接受社區”在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的重要作用。而社區工作包含了人們在城市中生活所遇到的問題的方方面面,從醫療、衛生、教育到社會保障、失業、養老等一系列問題,社區工作的介入都將使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被納入到一定組織和體系中去,增強他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在不公平的制度架構一時難以破除的情況下,社區工作的介入可以優先推動他們在經濟和社會層面的城市融入,使他們能夠在城市扎根生活;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存權得以穩定,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參與、表達權會進一步得到體現,從而在城市與新生代農民工的互動中,去找到制度障礙的突破口,最終實現新生代農民工的在心理層面的城市融入,真正成為城市市民。
(二)完善社區工作以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
1、把農民工聚居區納入城市社區建設,創新社區管理體制
據統計,在各城市的農民工有一個多億,每年的流動人口是1?4億。由于業緣關系和地緣關系以及經濟因素等原因,他們只能居住在地價和房租較低的郊區或“城中村”,有的城市形成了面積龐大的棚戶區。把農民工聚居區納入社區建設。在社區建設中,應給予他們平等的國民待遇,對遇到困難的農民工要及時給予物質和精神的幫助。政府要加大對這類社區的投入,把社區設施建設列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財政預算。
以戶籍制為核心的城鄉二元結構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固化了城鄉身份分野,在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尚未發生根本改變的前提下,應切實改變管理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從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利益出發,把為他們服務作為社區管理的重要內容,寓管理于服務,以服務促管理。在將農民工聚居區納入社區建設的同時,我們可以在街道辦事處建立一個專門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管理委員會,負責指導各個社區新生代農民工的管理,做到屬地化管理。
2、社區協助建立農民工工會,增強其社會公平地位及勞力競爭性
農民工工會可以溝通與街道、社區居委會的關系,合理表達自己的利益和要求,積極參與到社區活動、社區服務當中來,增加了與市民的互動,讓市民真正了解他們、認同他們。以組織化的形式號召他們參與社區公益活動,使他們分散的參與意愿得到實現,資源整合的結果是使社區公益事業得到發展,讓市民感受到他們是可以對社區有所貢獻的,最終促使市民接納他們。
在農民工政治意愿通過相應組織得以整合和表達的同時,農民工工會組織可以幫助其增加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性。目前,教育、勞動、扶貧、農業等部門均有培訓資金,但使用分散、缺乏統籌;培訓補貼上,基層急需的設備和師資經費全靠地方政府自籌,而勞務輸出大縣往往是財力緊張、投入不足,導致培訓結果與實際企業需求差距較大。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城市社區這一組織平臺,整合城市社區現有培訓資源和渠道,著力提高農民工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
3、完善社區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較為薄弱,新生代農民工農村社保的參保率也較低,現行的社會保障實行的是區域統籌,限制了新生代農民工發生流動時各種社會保險的銜接。由于其就業具有不穩定性,流動性較強,務工時間不連續,經常中斷社會保險的繳納。因此他們是一個嚴重缺乏社會保障的群體。考慮以社區為依托,將他們納入社會救助體系和再就業體系中,特別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城市建設者一分子的農民工理應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將其納入社區的管理體制必然要求在社區保障等方面考慮他們的利益。可以為他們申請公共援助計劃,同時,加強對社區用人單位的監管,改革新生代農民工勞動合同制度,保證他們的參保率。
社區的公共服務對象也應擴大至包含新生代農民工,使其享受到和城市市民一樣的居住待遇和條件。由于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特殊性,社區工作者也應注意加強服務意識,鼓勵新生代農民工挖掘自身優勢、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著重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
四、結束語
幫助和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對中國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意義重大,本文探討了完善社區工作以幫助和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這一策略。而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還需要社會對方資源的利用,希望以社區工作的完善這一策略為入手點,充分開發利用多方優勢,真正解決這一問題。
- 上一篇:學校落實教師培訓工作計劃
- 下一篇:當前農村金融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