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管理創新論文
時間:2022-03-20 10:28:31
導語:民生管理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社會管理與民生二者是正相關的
我國在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不少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發展。通過社會管理可很好地處理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保持社會穩定等。因此,改善民生做得越好,社會管理的效益就越好,越能保持社會的繁榮局面。
1.2社會管理創新須定位于改善民生
定位是否恰當對社會管理創新的效果有很大影響。現今,盡管社會管理創新得到了較高的關注,但還有一些不足,如服務理念不強、管理不規范等。尤其是在有的管理機構中,依然存在崇拜權利、自高自大、不關注民生等現象。在社會管理中,無論是定位還是理念都有明顯的行政痕跡。在某些國家,遍布全境的“公民辦公室”是實現社會管理“定位于服務”理念的典范。公民辦公室是基于電子政務平臺,直接面向普通公民,為公民日常生活提供政府服務和社會管理事務的基層單位。我們應借鑒這種服務理念,將社會管理寓于服務之中,服務在先、管理在后。
2解決基于改善民生的創新社會管理問題的有效措施
2.1持續提高社會管理水平,改善社會管理格局
2015年,關于創新社會管理方面有3個問題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它們分別為:增強人民群眾相互間進行交流的能力,提升行政部門宏觀性管理能力以及所有社會管理組織正確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怎樣從上述問題出發來促進交流與融合以拓寬社會管理的范圍,而非把社會管理僅僅局限于社會組織和基層組織的管理,對于提升當代社會管理水平至關重要,它意味著社會管理格局要從現今最大程度地提升民間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基層組織的作用以及他們自身的建設,進一步延伸到人民的實際生活,也就是進到公眾參與層面。
2.2注重參與社會管理各方之間的協同性
自20世紀末以來,有關社會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國外大學的知名社會學家皮特•艾文思在其所寫的“社會和國家協同論”中提到:合格的行政機構不僅具有很大程度的獨立性,而且還具有長遠的眼光,能擺脫社會特殊利益的局限,制定出益于社會長遠發展的策略,但也應注意到行政機構一定要與社會組織保持良好的協作才有助于實施其策略。所以,在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路徑的設計上,要打破傳統的以政府或公共機構為唯一權威主體的模式,強調參與公共事務治理者的身份,高度關注彼此的協同性,形成上下溝通密切、民主性高的管理氛圍,使公共事務的管理能夠經由相互間的商討、合作來實施。
2.3積極營造有利于民生建設的制度環境
民生這一詞涵蓋的范圍比較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曾提到,“民生便是與群眾生存、國家經濟以及社會發展有關的一切活動……因此,民生主義即為社會主義,也叫作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實現社會主義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分業操作,各得其所。”在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中,包含了土地制度、收入分配、社會福利、生活品質、社會救助等。
2.4提高公眾的管理參與度
在社會管理主體方面,提高社會管理的公眾參與,逐步使公民社會組織和公民轉變為社會管理的真正主體之一。在社會管理的參與中,要調動公民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注重公民社會的自我建設和發展,給予民眾自我治理、自我控制的權力和空間。在社會管理職能的履行上,政府社會管理的主要職能是服務社會,是以公共利益為中心,以實現社會公平為己任,努力為民眾提供高質量的同等的生活條件。要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形成治理共同體的協同作用,在長期的交往、合作、互動中形成一系列認同關系網絡,最終形成以“政治—經濟—社會”三元主體模式的市民社會。
3結語
民生問題不僅在過去經常提到,而且在現代也廣為重視。以孫中山先生的理論為基礎,當前要解決好民生問題,不能就民生而論民生,需要把民生問題放在一個更加寬闊的視野中進行分析,充分考慮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對于改善民生的各自的重要意義,力爭使2015年的民生建設和社會管理上一個新臺階,達到一個新水平。
作者:劉黎娜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 上一篇:高校自媒體管理創新論文
- 下一篇:建筑施工管理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