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實踐探索

時間:2022-07-22 03:18:31

導語: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實踐探索

摘要:在社會不斷發展下,信息化技術改變著以往的工作模式,給人們生活帶去了一定的改變,在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下,人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以及成果,可以說信息化的發展仍然存在很大空間。基于目前的信息化背景下,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創新可謂是一個值得探究的新課題,通過研究可以進一步推動職業院校管理工作開展。為此,文章主要對信息化背景下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創新的重要作用、現階段我國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存在的問題以及具體創新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信息化;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創新思路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成為了人們生產、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對整體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升工作效能成為目前社會各界的重點探究問題。而在這一背景下,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創新成為必然趨勢,從思想上意識到信息化應用,同時更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從而進一步促使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模式趨向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發展。由此可見,本文對信息化背景下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創新思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信息化背景下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工作創新的重要意義

在信息化時代下,為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工作注入新鮮血液,在一定技術保障下,促使其不斷創新和發展。合理應用信息化技術,可以提升學習公共管理效能。但從目前職業院校的公共管理模式看,并不能很好地適應于職業院校實際的管理需求,因此,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根據職業院校需求進行及時調整,才能更好地提升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工作的整體水平。1.1有助于提升管理效能。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以為管理提供更為高效和穩定的技術支持。而職業院校的公共管理需求的正是一種穩定性,同時也需要形成系統化,因此,在公共管理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化技術,不僅可以提升管理效率,還可以促使管理工作處于一大良好的環境中。從目前職業院校情況看,正在逐步擴大招生數量,而龐大的學生數量給管理工作帶去了一定的難度,所以非常有必要運用信息化技術提升工作質量。在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工作中,涉及到了人員管理以及事務管理,合理運用信息化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以往固有的工作模式,在方式方法上做出適宜的調整,可以極大地提高管理水平,合理控制好管理成本,促使管理工作取得最大的成效。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有效數據的及時獲取,并按照需求實現分類,對提升管理水平以及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可以說,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工作管理效能的提升,主要是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獲取到了公共管理工作需要的相應數據,促使數據發揮了價值,工作人員可以全面掌握管理重點,進一步有效地實施管理工作,例如,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實現對人員的管理,通過管理系統平臺獲取到師生就餐人數,而后經過計算機匯總數據,準確找出人數較為集中的區域,可以對此區域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工作。1.2有利于控制管理成本。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其在公共管理工作中通常會投入較大的成本,特別是在公共安全問題的防范以及人員管理方面,職業院校會投入較多資金加以保障,主要為了降低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事實上,在具體工作中卻缺少必要措施、手段、機制,在此種情況下,導致投入與產出呈現出相反的情況,僅有部分投入取得了預期效果。雖然部分職業院校初步嘗試了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但并沒有將大數據技術充分結合起來,對于信息化的改造以及投入,并不能實現一勞永逸,但其后期得應用則可以實現可持續性,職業院校搭建一套學校內部的管理系統平臺后,可以降低初期的投入,有助于提升整體運行效果。從我國大部分職業院校看,已經具備了信息化改造的條件、專業技術人才、資金支持,那么怎樣才能實現成本的控制,是現階段學校管理提升成效的關鍵性問題。1.3有利于創新工作。在信息化技術應用下,可以促使職業院校更為有效和持續穩定地開展各項管理工作,并通過相應的數據反映出實際工作情況,可以全面分析后及時調整,更有助于監督和管理日常工作,促使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工作逐步呈現出專業化、科學化發展。從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工作模式情況看,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和創新,而信息化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試驗,可以為職業院校整體發展打好基礎。因此,在公共管理領域落實信息化,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工作的創新化發展。在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工作中應用信息化技術,也要突出體現高職院校的市場化,可以從學校招生、學生就業等方面進行運用,促使信息化技術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2現階段我國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2.1沒有正確認識到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工作的開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長期堅持,是一項系統化工作。但從大多數職業院校看,并沒有對信息化改造工作制定周密的計劃,也缺少相應的整體部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職業院校沒有意識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也正是因為認識不足,嚴重影響了職業院校信息化工作進展,其中不乏會有部分職業學校建認為公共管理工作屬于最為基礎的輔助性工作,所以不會過多投入精力和資金,相比之下,學校在教學和科研上會非常關注,此種情況導致公共管理工作被弱化,阻礙了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在另一方面上,不僅是職業院校管理層沒有意識到公共管理模式創新的必要性,其中部分具體經辦人員也缺乏足夠的認識,以致于創新意識不足,致使公共管理模式滯后,難以滿足學校實際發展。2.2信息化工作較為分散。現階段職業院校的信息化工作還處于分散狀態,比如財務管理、人員管理、圖書館管理、檔案管理等方面,并沒有形成統一整體性,項目都分散在不同的管理系統當中,此種情況導致資源難以實現共享。目前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模式缺乏整體性是較為突出的問題,需要加以改進和創新。如果長期處于分散狀態,將難以實現職業院校信息化發展,對于職業院校而言,非常有必要在信息化的趨勢下有效進行創新,從而探索出一條符合技術類院校發展的道路。2.3缺乏完善的監督體系。職業院校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統或者平臺后,需要合理應用,建立必要的監督公共管理系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針對管理系統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有助于提升管理系統的應用效果,為學校各部門提供必要的資料參考,而后結合相應的工作計劃,調整工作部署,進一步推進工作。但是目前職業院校在評價體系以及具體實踐方法上不夠完善,績效評價、管理評價等內容不夠完善,并沒有起到監督的作用,直接影響到現階段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整體水平。

3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創新策略

3.1積極更新信息化管理觀念。在社會不斷發展下,信息化技術已廣泛應用,應當積極轉變思路才能更好地運用新技術,從而更好地推動職業院校實現信息化改革,更好改變公共管理工作模式。為此,職業院校管理者以及對應的實施者要從思想上進行改變,這是改變職業院校陳舊管理模式的基礎條件,人員只有樹立了信息化應用的意識,才能將其更好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職業院校可以引導管理者從管理的需要出發,在根本上真正認識到信息化的價值和推廣意義,使信息化成為一個重要依托和具體方式,進而全面提升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工作能效。3.2建立健全管理體系。為了實現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工作信息化發展,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大在資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從而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公共管理體系,發揮資金的價值,同時在硬件以及軟件方面要不斷完善和開發,利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作用。此外,對于現階段職業院校當中分散的公共管理項目情況,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資源整合,形成合力,在統一規劃下全面提升整體運行效率,確保信息化價值得以體現。在建立管理體系過程中,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在現有的管理機制和模式合理運用基礎上,結合信息化技術持續完善和不斷創新,全面分析出人員管理、秩序管理、財務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的管理問題,而后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合理設置管理項目、細化管理措施,最終實現管理效率的提升。3.3實現動態監管。在職業院校公共管理工作中融合信息化技術,可以促進工作立體化、數據信息化,可以較好地幫助職業院校開展校內自我評價、考核等工作,在信息化技術的運用下可以促進監督機制的完善,使得監督作用得以發揮。在公共管理系統中可以實現實時動態監管,能夠較好地掌握不同層級之間的授權以及具體分工,有效防止出現問題時,由于責任劃分不清,各部門之間想回推脫責任的現象,通過動態監管,可以為相應的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據,使公共管理保持穩步推進的狀態。

4結語

總之,通過本文對信息化背景下職業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創新的相關研究,不難發現,職業院校應當從思想上意識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通過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實現動態監管,從而提升職業院校綜合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高宇.淺談數字政府的公共管理模式創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4):268-269.

[2]賴滿瑢.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管理觀察,2015,56(22):130-131.

[3]黃劍波.基于協同視角的公共管理模式構建策略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45(01):149-150.

[4]于禮.公共管理模式的構建現狀及途徑探析[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56(12):158-159.

[5]于禮.論公共管理模式的構建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56(07):177,180.

[6]康旭博.協同視角的公共管理模式構建策略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9,56(10):106-107.

[7]俞薈.四新經濟形態下皖江新區新公共管理治理模式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7,45(21):119-121.

[8]任伯琪,胡承波.論新公共管理對我國公共管理模式的啟示[J].商業時代,2010,56(13):192-193.

作者:楊俊龍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