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開發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4 11:44:00
導語:文化旅游開發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輝煌的昔日與騰飛的今日
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稱,這與其“東方第一大港”的輝煌歷史是分不開的。
南朝,泉州已有與外國海上往來的文字記載。
唐朝,泉州對外貿易和對外文化交往都有很大發展,外國商人、旅行家和宗教信徒薈集泉州。唐朝詩人曾用“船到城添外國人”和“市井十洲人”的詩句描繪當時的盛況,伊斯蘭教和摩尼教就是當時傳入泉州的。
唐朝至五代,泉州的佛教發展很快,被稱為“泉南佛國”,中外佛教信徒通過海上絲路進行交往。泉州城的范圍也擴大了七倍,環城栽種刺桐樹,故泉州也稱刺桐城。
北宋,朝廷把福建市舶司設置于泉州,負責管理來往于海外的船舶、通商貿易、征稅和接待外國商人等事務。它標志著泉州港被朝廷確立為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
北宋至南宋,泉州港的地位有了三次飛躍,第一次是在北宋中期,它趕上并超過明州(今寧波),僅次于廣州;第二次是在南宋初年,它趕上了廣州,且與其并駕齊驅;第三次是在南宋末年,它超過了廣州,成為全國最大的貿易港口。北宋詩人曾用“蒼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來贊譽泉州港的繁榮。以南宋紹興三十二年泉州市舶司年收入為例,這一年市舶司收入在80萬緡以上,約占南宋朝廷年財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可見泉州港已成為舉足輕重的東方大港。
元代,泉州港進入鼎盛時期,既是我國對外貿易的總吞吐港和東西方海上交通樞紐,也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的世界最大港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說:“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里,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其《游記》中也說:“刺桐港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元代朝廷曾以泉州作為我國海外交通計算航程的起點。國外一些宗教也在這個時期通過海上絲路傳入泉州,如印度教教徒作為商旅來到泉州,并興建了規模輝煌的印度教寺院——番佛寺;景教(即古基督教)則在元代初期就傳入泉州。泉州先民在從事海外貿易和移居異國他鄉的過程中,也把本土的儒教、道教、民間信仰(如媽祖信仰等)以及戲曲音樂等帶到國外,傳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明清,由于統治者實行嚴厲的“禁?!薄ⅰ斑w界”政策,導致泉州港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被限定只與琉球交往,從而失去了昔日國際大港的地位。明成化八年,泉州市舶司被移置到了福州,從而標志著這個東方大港由輝煌走向衰落。朝廷的“禁?!薄ⅰ斑w界”禁錮政策使老百姓陷入極其惡劣的生存困境,泉州一帶的沿海人民不避艱危,突破封鎖,一批又一批的泉州人飄洋過海到東南亞等地謀生,泉州因而成為全國著名僑鄉。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泉州面臨金門、臺灣,被視為隨時可能燃起戰火的“戰場”,國家沒有投資項目,也沒有像樣的工廠企業,這里的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貧困,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極“左”路線的肆虐,只剩下“刺桐花謝刺桐城”、“浪打空城寂寞回”的景象。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把握機遇,城鄉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成為福建省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以前,泉州經濟總量居福建省倒數第二位,1978年泉州的經濟總產值僅為7.79億元,到2006年則實現全市生產總值1900.76億元,經濟總量持續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躋身全國地級市前列。
二、泉州發展文化旅游的優勢
(一)豐富而又珍貴的文化旅游資源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瑰寶星羅棋布,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多達20處;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館”,至今仍保留著20多種中外宗教的遺跡;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國家級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就設立在泉州;國務院2006年5月20日以國發[2006]18號文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泉州市入選的有泉州南音等11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二)區域經濟發達
經濟是旅游的物質基礎。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人們的收入水平,對人們的旅游行為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又決定著旅游開發的能力,旅游業要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經濟做后盾.世界旅游組織(WTO)研究表明,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游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度假旅游逐漸興起.據市統計局統計,2006年,泉州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900.76億元,約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人均GDP已達到24847元,按匯率折算為3116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大關.根據世界銀行劃分標準,就地區經濟實力而言,泉州市已經跨過了中等收入國家或地區的門檻。
(三)日益富裕的市民生活
經濟收入是孵育旅游的首要因素。根據國際通用的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來劃分貧富狀況,恩格爾系數30%~40%為富裕。近年泉州恩格爾系數呈下降趨勢。國家統計局泉州調查隊調查資料顯示,2006年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71.53元,比上一年增長12.40%;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10812.27元,比上一年增長8.10%;城鎮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192.52元,比2005年增長6.46%,恩格爾系數從2005年的39.37%下降到38.78%[9]。2007年上半年泉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萬元,增長態勢強勁。泉州的恩格爾系數已達到市民大量出游的經濟條件。
(四)港澳臺僑優勢突出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分布在世界129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720萬人,旅居香港同胞70萬人,旅居澳門同胞6萬人,三者占
全省60%以上。臺灣漢族同胞中44.8%、約900萬人祖籍泉州,全市現有臺屬近16萬人。這些港澳臺僑胞經?;厝萏接H旅游、尋根謁祖,是泉州文化旅游的重要客源。
三、泉州市文化旅游開發對策
(一)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矛盾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建尤其是舊城改造與文物保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有的地方政府片面強調發展經濟,忽視保護文物;有的地方政府片面迎合開發商利益,忽視有關法規;有的地方政府片面強調開發文物,忽略保護周邊環境。泉州文廟,由于周圍建起與其風格極不協調的高樓大廈,千年古跡為“現代文明”所湮沒。令人擔憂的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有章不循的現象仍時有發生,“以罰代法”的情況依然存在,列舉幾個例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化窯保護范圍,被某陶瓷有限公司挖掘破壞,當事人未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僅以處罰了事;清源山、九日山、靈山圣墓文物保護區里有的群眾開山炸石,亂修墳墓。法制意識淡薄,正是文物破壞嚴重的深層次原因。要真正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必須杜絕瞞報縱容破壞文物現象,加大文物保護的執法力度;同時,加大懲罰力度,該追究行政責任的應該追究行政責任,該追究刑事處罰的應該以刑法的高度,對相應的責任人做出相應處罰。有的地方政府領導缺乏長遠眼光,對文物保護認識不到位,認為不能拆建,反而要投入維護經費,不劃算,把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視為包袱與束縛。長期以來,在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抉擇問題上,始終存在一個不合理的現象——效益個人得,后果大家攤。企業為了效益,對自然資源竭澤而漁,夜以繼日偷排污水,減輕成本,為個人謀利益。而作為當地城市管理者,他們看中的更多是實際政績,企業多了、稅收多了、GDP上來了,環保問題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提高業主的榮辱意識,轉變傳統的政績觀念。對此,政府在進行城市建設時,要對文物保護及開發商責任作明確約定,要加強監督,不能為了局部利益或個人私利而縱容放任.其實建設與保護并非不可調和的矛盾,在一些地方兩者還相得益彰,比如在西安,國家投巨資開發保護秦皇陵,這一歷史古跡反過來為當地經濟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二)發揮地方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
旅游產業發展不僅依賴于市場機制,而且還有賴于政府的規劃調節,從而避免市場機制所造成的旅游資源配置的扭曲。首先,政府要在各路專家學者的參與下完成科學可行的地方旅游業中長期規劃,使得市場因子進入旅游業變得有章可循。泉州市政府對旅游市場的調控力度正在加強,如《福建省泉州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修編)》提出泉州旅游業發展三步走戰略思路,第一步:2005~2010年,使泉州成為福建省重點旅游城市;第二步:2011~2015年,使泉州成為全國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第三步:2016~2020年,使泉州成為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其次,政府應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外資和民間資金介入旅游開發,組建上檔次、上規模的各種經營形式的旅游企業或集團,使之與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對接。目前泉州旅行社重視組團出游,較不重視接團本地游,這導致了外地游客來本地游的缺少。旅游企業行為對我市旅游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政府應適當引導、扶持旅游企業,把重點從組團轉移到接團方面。旅游企業在自我宣傳時要更多注重旅游品牌的推介,而不應將重點放在自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宣傳,這樣才能起到向外地游客推介泉州旅游品牌,擴大泉州旅游業的知名度。再次,在政府的指導下,建立旅游產業的協調機制,如成立旅游產業公會,加強誠信建設,組織行業自律,規范行業行為,提供產業信息,規避投資風險。
(三)繼續加大投資,加快旅游項目建設
2006年泉州市旅游業而之所以能如此“大跨步”地發展,旅游重點項目建設的功勞不?。褐袊}臺緣博物館的成功開館,在海峽兩岸產生了極大反響,從而吸引了大量海內外游客;南安石井對臺旅游碼頭的建成,打破對臺雙向旅游“零”的記錄,6月份我市組團參加泉金航線首航,成功搭建起泉臺旅游互動的新平臺;福建省旅游海峽商品城的動工興建,將打造出兩岸首個旅游商品集散基地,并成為臺胞來泉觀光一個重要的旅游商品區。
(四)提高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停車難、公交線路不發達、酒店設施無法滿足旅客需求、景區公路標志牌缺少或不明顯等,泉州文化旅游的發展和這些問題的解決也是密切相關的。泉州應繼續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建成方便、規范的旅游基礎設施,為團體、散客和自駕車等各類游客提供服務,方便他們進行旅游。比如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與公交公司合作,開行旅游專線車,把市區及近郊眾多文化旅游景點(及其他類型的旅游景點)聯系起來;規范各種旅游標志的設置,為自駕車游提供導游、通訊、泊車、加油等完善的服務。當前旅游業的發展已從觀光、團體游向休閑、自助游發展,因此酒店不應單純追求星級豪華標準,“讓游客住得起,留得住,經濟酒店的經營是很好的選擇”。散客旅游的興起,迫切需要完善的信息服務系統,如構建泉州旅游交通WebGIS,為用戶提供一個以地圖為交互界面,地理空間信息與各類多媒體信息有機結合的網上旅游、交通信息瀏覽與查詢環境。
(五)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
泉州市在進行文化旅游宣傳促銷要做到(下轉第48頁)(上接第45頁)大手筆和有針對性。首先,要大手筆,高水準地進行文化旅游宣傳促銷。要在收視率高的全國性電視臺上做廣告,如2006年5月5日,央視直播泉州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活動;要邀請世界各地的作家、藝術家到泉州的文化旅游景點進行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通過他們的文學、攝影、美術、影視作品來擴大泉州文化旅游資源的影響,最好是有一兩篇能入選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使全國的兒童從小就知道泉州,中小學課本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及“濟南的冬天”就使多少人從小就對這兩個地方非常神往。其次,要深入研究旅游客源市場與旅游產品的對應關系,有針對性地進行客源市場的宣傳促銷。根據泉州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及媽祖文化等在東南亞、日本及阿拉伯地區的影響和關系,把東南亞地區作為國外最主要的客源市場,把阿拉伯地區、日本作為國外輔助客源市場,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地開展宣傳促銷活動,如2002年,泉州市以“海上絲路遺產在泉州”為題參加了國家旅游局組織赴日本的旅游促銷活動。根據寧波、揚州和廣州等地既是海上絲路的著名港口,又保留著珍貴的海絲歷史文化遺產,泉州可以與這些城市聯手,共同設計推出以我國古代海上絲路著名港口游為題的項目,做大做活海上絲路游這篇文章。把相鄰的浙江、江蘇和廣東等省作為海絲專項旅游國內的重要客源市場之一。根據伊斯蘭教文物古跡在泉州的地位和影響尤其突出,而我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等多個少數民族的絕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約有2000萬穆斯林,所以,也應重視對國內少數民族穆斯林客源市場的宣傳促銷工作。
【參考文獻】
[1]僑鄉基本概況./gov/www2/158/
2005-02-22/18540.htm,2005-02-22.
[2]泉州市統計局.泉州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Z].2007-02-28.
[3]吳澤華.建文化旅游強市./133/
2006-11-20/40425.htm,2006-11-20.
[4]市府辦.去年1448萬人次來泉游玩./133/2007-01-12/41910.htm,2007-01-12.
[5]楊文棋.促進泉州海絲專項旅游持續發展的探討[J].龍巖師專學報,2003,21(1).
[6]李玉昆.泉州海外交通史略[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7]李玉昆,李秀梅.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8]屈人文.人均GDP達24847泉州跨過中等收入門檻./gb/content/2007-02/06/content_2381635.htm,2007-02-06.
[9]曾聰虹.泉州城鎮居民收支均呈增長./07/0131/02/364NKE130001124J.html,2007-01-31.
[10]張詠.上半年泉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萬元[N].泉州晚報,2007-07-14.
[11]田明華.熱點問題——歷史文化名城:請別傷害我![N].福建日報,2002-01-14.
[12]李洋.泉州休閑旅游的發展思路[J].閩西職業大學學報,2005,(3).
[13]福建省泉州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規劃篇./zsyz.asp,2007-08-07.
[14]駱炎民.泉州旅游交通WebGIS的設計與實現[J].華僑大學學報,2007,28(1).
[15]李均亮.泉州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24(2).
【摘要】泉州歷史輝煌,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具有開發文化旅游的優越條件。文章通過對泉州文化旅游資源和旅游發展現狀的分析,結合文化旅游的特點和泉州發展文化旅游的現實條件,提出了泉州文化旅游的開發對策。
- 上一篇:旅游市場恢復策略分析論文
- 下一篇:旅游者心理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