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化旅游成功經驗與認識

時間:2022-05-27 09:05:00

導語:海南文化旅游成功經驗與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南文化旅游成功經驗與認識

近期,筆者隨考察團到海南進行了為期5天的考察。考察期間,到了瓊海紅色娘子軍紀念館、博鰲亞洲論壇會址、萬寧市興隆熱帶植物園、三亞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三亞南山生態文化旅游綜合區等景區進行參觀,初步了解了海南旅游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尤其是海南省把旅游與文化的緊密融合的一些做法,讓我們深受啟發。海南旅游與文化深度融合的成功經驗近幾年來,海南根據自身優勢,制定了由旅游文化向文化旅游轉變的發展思路,即:塑造海南特有的文化內涵,以此滿足國內外游客的精神訴求,借以提升旅游產業素質;借助旅游市場助推文化產業化發展,以旅游獨特的宣傳方式傳播海南文化,從而實現新的歷史機遇下文化和旅游合作的共贏。

(一)自然生態環保文化,提升了海南旅游資源的品味

過去10多年里,海南生態省建設在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建設和生態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海南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海南省委、省政府注重海南島上原有生態情形的呵護,在培植文化旅游過程中因地制宜,積極保護原有地形、地貌與植被,建筑氣概與四周情形相協調,締造協調的海島生態旅游情形,提升了海南旅游資源的品味,為旅客帶來舒適放松的享受。

(二)獨特紅色文化,增強海南旅游的精神文化內涵

中共瓊崖特委堅持抗戰“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等革命歷史,電影、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革命故事與歌曲等讓無數國人對海南的紅色旅游心存向往。海南利用這一賣點,憑借五指山、母瑞山等紅色資源,建立了瓊海紅色娘子軍紀念園、云龍改編舊址、潭口抗日第一槍阻擊戰遺址、馮白駒故居、大水之戰主戰場故址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打造了一批紅色品牌,為海南旅游增加了獨特的文化元素。

(三)熱帶島嶼海洋文化,賦予海南旅游產品特有性

海南毗鄰南海,屬于熱帶海洋性氣候。這種陽光充沛、大氣環流的氣候非常適合生物生長,因此島內生物資源、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海洋文化多姿多彩。貝殼、黃花梨、椰子、咖啡、茶、島服等成為海南旅游特有文化元素。海南在這些元素上大做文章,光是椰子就生產出椰子粉、椰子糖、椰雕、裝飾品等數種旅游產品。這些有著濃郁海南特色的旅游產品,讓游客賞心悅目、回味無窮的同時,產生了強烈的購買欲望,幾乎每個來島的客人都能滿載而歸。

(四)現代時尚文化,使海南旅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

海南在旅游發展中,重視挖掘和利用熱帶海島清新自然的優勢資源的同時,注入影視制作、體育健身、演藝娛樂和文化會展等時尚元素,形成獨特的“海南魅力”。

(五)少數民族風情文化,給旅游者帶來較高的審美體驗

海南在民族風情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挖掘,發揚的工作,如通過引進和打造國際通行娛樂項目和世界頂級演藝節目,編創反映黎族苗族歷史文化的原生態大型歌舞,打造一批著名旅游演藝娛樂品牌,給旅游者帶來較高的審美體驗。(六)宗教文化,為海南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海南在發展文化旅游時也清楚地認識到,宗教是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資源,極具旅游價值。近些年海南對宗教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開拓了新的旅游市場,吸引了大量游客。南山佛教文化的開發,是極為成功的范例,不僅與長城、兵馬俑等景區一同躋身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也成為海南景區的標桿和符號。南山景區還計劃創辦佛學院、佛學研究所、佛教文化展,使其成為國內外獨具一格的佛教文化中心。對廣西旅游產業發展的啟示和建議“十一五”期,廣西圍繞打造千億元旅游產業目標,整合各地旅游資源,打造了眾多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線路。旅游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旅游發展環境更加寬松,旅游經濟總量不斷壯大,旅游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廣西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還屬于發展階段,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不夠緊密,許多文化資源沒有通過包裝策劃成為旅游商品,很多旅游產品也沒有體現出深刻的廣西特色文化內涵。作為有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天然大盆景”的柳州、“天下第一灘”的北海等眾多旅游資源的廣西來講,如何吸取海南經驗,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把文化旅游推向全國,走向世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

(一)提高對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認識

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30%的旅游者認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風光名勝和文化古跡,而認為旅游吸引物是旅游文化的則占了70%。獨特的旅游文化已成為國內外旅游者所鐘情的旅游資源,所以文化旅游已經進入了黃金時節,是國際國內旅游發展的一大傾向。

(二)大力促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和互動發展

1.借助廣西特有自然資源,打造廣西旅游多彩文化。一是借助革命遺址,打造紅色文化。我區的左右江紅色旅游區、紅七軍軍部舊址、紅七軍和紅八軍會師地舊址、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舊址、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等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一些參與性比較強的活動,除化裝拍照、飯菜品嘗等活動外,還可以組織一定的戶外活動或勞動體驗,從而加強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二是借助青山綠水,打造綠色文化。通過桂林“兩江四湖”新景區和大型漓江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柳州水上娛樂運動的成功示范效應,精心設計和建設廣西水上旅游項目,積極推進廣西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同時,通過舉辦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促進廣西園林事業發展,從而提高廣西花卉、盆景等園林藝術水平。三是借助北部灣,打造藍色文化。廣西沿海擁有海岸線1595公里,沿海地區早在漢代就是我國對外貿易之地,也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有著豐富多彩、具有獨特內涵的海洋文化。因此,我們應開發、梳理、優化、整合有廣西特色的海洋文化資源,建立包括海洋捕撈文化、海水養殖文化、海洋飲食文化、海水曬鹽文化、現代港口文化以及海豚文化等豐富的旅游文化產品體系。

2.加快對廣西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豐富、提升我區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一是旅游和文化部門要加快組織邀請本地、國內外知名的歷史考古、文學音樂美術、園林建筑、服裝設計裝潢、書法繪畫雕刻(塑)、動植物、創意策劃等方面的專家、專業公司和團隊,利用傳統和現代技術和理念,對交東貝丘遺址、連城要塞遺址、柳候祠、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遺址、白蓮洞古人類遺址等廣西重要歷史文化遺跡和壯錦、繡球、銅鼔、木雕工藝品等地方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整理和創意開發,并融入到旅游規劃、開發、建設、節慶會展、宣傳促銷以及旅游產品、旅游商品中。二是將劉三姐歌謠、侗族大歌、侗戲、桂劇、桂南采茶戲、柳州山歌、彩調、壯族嘹歌、三聲部民歌、廣西八音、瑤族蝴蝶歌、長鼓舞、京族獨弦琴藝術、凌云壯族72巫調音樂、壯族天琴藝術、壯族春牛舞、螞蟲另舞、師公舞、師公戲、桂平杖頭木偶戲等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態的展示,一方面通過編排,成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效益的文化旅游節目。對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舞獅技藝、欽州坭興陶藝、貢川紗紙制作工藝等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加以合理利用,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元素。三是對于那些具有豐厚歷史文化沉淀的古村、古鎮和傳統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民族村寨,通過科學規劃,充分發掘民族民間文化和合理開發,使其成為具有濃厚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鎮、旅游村寨;對如白褲瑤生態博物館、靖西舊州和那坡達文黑衣壯博物館、孟江侗族生態文化旅游區等原生態民族村落,以保護和傳承原生態民族文化、民族習俗為重點,建設民族生態博物館,開展觀光、民俗體驗等旅游活動,促進村落和居民和諧健康發展。

3.發揮工業優勢,打造工業旅游精品線路和特色旅游產品。一是依托柳工、上汽通用五菱、柳鋼、兩面針、金嗓子、煙廠等有代表性的企業和工業博物館組織工業旅游線路。二是加快發展我區食品產業,為我區羅漢果、田七、茶葉、環江和巴馬香豬等特色農業產品進行深加工,從而生產出具有廣西特色的酒類、飲料、蜜餞、糖果等旅游食品,打破來桂旅游購買土特產選擇面少的尷尬局面。三是深度開發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延伸旅游和文化產業的價值鏈。在游客集散中心,通過政府牽頭、以公司和企業為主體、吸收專業藝術家和民間手工藝人參加、旅行社和旅游車船公司入股的方式建設大規模的“民族手工藝品銷售及技藝展示中心”,以此推動我區民族手工藝品研發和制作行業的迅速成長。

4.實施品牌引領戰略,引導文化旅游產品開展品牌化經營。一是以培育桂林山水、北部灣浪漫濱海、中越神秘邊關、盤陽河長壽養生、劉三姐民族風情旅游等旅游品牌為重點,采取地市申報,自治區文化部門和旅游主管部門認定的方式,編制雙年度《廣西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名錄》,對列入名錄的文化旅游項目在行業政策、項目審批、信息服務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給予一批以資本為紐帶的文化旅游企業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其向集團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二是引導和支持優秀旅游縣、區規劃建設旅游文化名街、名鎮、名村,推進文化旅游示范縣(區)建設,打造文化旅游特色產業聚集區。三是打造重點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區和精品特色文化縣(區),營造旅游目的地濃厚的文化氛圍。在陽朔、巴馬、三江、融水等重點旅游縣,精心設計建設旅游商品一條街、餐飲一條街、特色小吃一條街、民俗表演一條街、娛樂一條街、動漫一條街、文化一條街等文化功能區,為廣西文化旅游增添亮點,加快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牌形象和文化競爭力。

(三)積極開展文化與旅游的聯合宣傳推廣

1.加強電影、電視、演藝和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增強旅游和文化產業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地位。文化部門應在成功拍攝電視劇《劉三姐》、動畫片《心靈之窗》等優秀影視作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創作反映廣西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現代時尚文化的電影、電視、演藝作品和小說、攝影、美術、動漫、音樂、雕塑等文學藝術作品的工作力度,通過爭取文化藝術創作和現代傳媒市場的優勢地位來強化廣西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形象及市場地位。

2.加強旅游宣傳促銷與文化展演活動的結合。自治區旅游部門可以在對重點客源市場實施“走出去”宣傳促銷時帶上我區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團體進行演出;同時,還可以通過參加廣西重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借助文化的感染力宣傳廣西旅游;我區文博單位也應積極赴區內外重點客源地開展廣西文物和民俗文化的展示活動,演出單位也應在演出活動中積極宣傳廣西旅游。

3.加強媒體宣傳與旅游促銷的結合。廣西電視臺、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和廣西重要網站等要設置或開辟長期、固定的旅游專題或專欄,全面宣傳廣西旅游資源、旅游產品、精品和特色線路,以及重大節慶賽事活動,及時反映旅游產業發展的最新情況;廣西電視臺應爭取在國內外城市落地和加大與國內外電視臺互換旅游節目,以及開展更廣泛合作的力度;宣傳和信息產業部門應積極推動將我區的重要網站與國內外主要客源地的旅游網站鏈接,形成銷售一體的網絡營銷體系。

4.加強出版工作與旅游宣傳促銷的結合。建議我區宣傳部門把廣西旅游宣傳納入每年的宣傳和出版工作計劃,與旅游部門共同研究、策劃和出版發行諸如《廣西紅色之旅》、《中國侗族在三江》等一系列高質量的廣西旅游書籍和音像制品,從而使廣西旅游的宣傳促銷在區內外產生更加廣泛和長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