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之校企合作研討

時間:2022-03-11 05:10:13

導語:旅游管理之校企合作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管理之校企合作研討

一、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意義

1.校企合作能有效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通過參與社會實踐,能夠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樹立責任、愛崗和服務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業無尊卑高低貴賤之分,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2.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對于企業來講,其最迫切需要的是有某種職業能力的、有專長的,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術技能型高素質人才。校企合作能促使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規格與企業對員工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使培養的人才適應企業、行業、社會的需要,有利于降低企業的培訓和勞動成本,有力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1.政府相關政策的缺失

在中國這樣一個以政府改革和發展為主導的國家,國家的法律、政策的支持將會成為推動我國企業界深度參與校企合作的強大動力。從我國目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現狀分析,國家尚未出臺校企長效合作的激勵機制、尚未出臺約束校企雙方權利和義務的相關法律法規、尚未設置專門負責和管理校企合作的協調機構。因此,制度層面的制約是校企合作難以深入展開的關鍵因素。

2.企業參與程度低

由于缺乏政策上的傾斜和有力保護,企業毫無安全感可言。校企合作中,企業普遍認為:校企合作只對學校和學生有利,而企業卻無利可圖。比如強化了學生的操作技能,為學校提供了實習基地,培養了“雙師型”教師,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等;而對企業來說,只不過暫時緩解了對勞動力的需求,盡管培養了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最終還是未能解決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問題。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之下,校企合作對他們而言采取的僅是被動接受且給學校提供的資助,亦都停留在提供實習基地、員工上崗前的粗略培訓、以體力勞動為主的重復性工作崗位等方面。

3.學校在觀念和管理上存在偏差

首先,校方認為校企合作是企業的神圣職責,企業應將產學結合教育作為自己的義務和使命。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現代企業的任何行為都以相應的經濟和社會回報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和歸宿。其次,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院系未能從學生的實際技能需求和身心發展考慮,往往只是根據教學任務把學生推向旅游企業,而不管酒店企業的等級和設備設施條件如何。最后,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質量不高。原因主要是由于院校對“雙師型”教師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勵和保障機制且不善于利用企業的資源優勢,定期將專業教師委派到企業進行培訓和教學實踐的學習。

三、促進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若干對策

1.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應認識到校企合作是一個互利多贏的職教辦學形式。由于制度建設是職業教育最薄弱的環節,然而卻是校企長效合作的強大動力。因此,制定校企長效合作的激勵政策和制度,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勢在必行。其次,從多方面加大對高職教育的傾斜力度。如加大對高職院校的投資力度,以此來提升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并對提供校企合作的企業實行減免稅收、優先安排就業等實實在在的政策上的優惠,讓企業切身體會到校企合作所帶來的利益。

2.企業方面

首先,企業應改變校企合作只是對學生和學校有利的錯誤觀念。應樹立校企合作是實現互惠多贏的社會價值觀;應認識到校企合作教育是優化企業人才質量,減少人力資本的最佳途徑和實現多贏的最佳選擇。其次,改變以往被動的地位,積極擴大對學校提供的資助范圍。如:向學校定期派遣資深專家和管理者,為學生進行職業前期的培訓和傳達該領域的最新動態,使學生提前做好上崗前的準備工作,不打無準備之仗;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實行工作輪崗制和分配有挑戰性的工作,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歸屬感。

3.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應改變產學結合是企業的義務和使命這一偏見,應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校企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擔的義務。多以企業的利益為出發點,如對企業員工進行在職培訓,以此來實現企業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企業人力資本的競爭力。其次,以學生的職業能力需要和身心發展為中心選擇實習單位,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盲目選擇那些社會責任意識淡薄、人文關懷匱乏、不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企業。

最后,提高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質量。高職院校應提供優惠政策吸收和引進企業技術專家、管理者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突出技能訓練替代傳統講授為主的職教教學形式;同時,學校應定期委派旅游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培訓和教學實踐的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雙師型”教師的質量,亦有利于適時適應旅游市場上對人才的需求。

綜上所述實現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順利進展,我們不能閉門造車,應堅持改革開放的旗幟、堅持拿來主義,這就需要我們借鑒德國的雙元制、借鑒澳大利亞的TAFE,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的作用。需要以政策為驅動力,為企業建立利益相關的保障機制;需要院校為企業提供盡可能最大化的權利,讓企業特別是知名企業深入參與到職業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需要企業能以社會利益和經濟發展為價值取向,深度參與校企合作當中,發揮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合理利用,為職教的協調發展助一臂之力。

作者:張純路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