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產業國際化發展初探
時間:2022-10-26 03:54:46
導語:文化旅游產業國際化發展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定義。文化旅游產業國際化是指我國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過程中,以出口或對外投資的形式,把我國傳統文化衍生出來的旅游產品及服務體系推向國際化,使之在國外市場上占據一定的份額,改變建立在內需基礎上規模不大的發展模式,轉變為內需和外需平衡,規模較大的發展模式。(二)意義。實施文化旅游國際化對我國文化有著深刻的經濟和社會意義。經濟意義:提升文化旅游的經濟功能,加快積累國民財富;平衡文化旅游產業對外貿易,增加我國的外匯收入;開發、增加普通旅游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擴大中國其他產業的外貿出口,改善普通商品出口結構。社會意義:把我國旅游文化中蘊含的正能量傳播到國外,使全世界的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價值、我國人民的思想意識及價值觀等。在全球樹立中國的良好形象。
二、北京文化旅游產業國際化的優劣勢
(一)優勢。1.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在豐富的文化遺產基礎上,北京文化旅游產業走向國際化的進程較為迅速。文化遺產是文化旅游的載體,是其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北京地區的文化遺產,如胡同、四合院等在全世界享有盛譽,地位較高,能夠對國外旅游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游客在旅游景區體驗文化遺產,或者消費旅游文化產業時,通常會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豐富的文化遺產與興起的旅游結合在一起,兩者互惠互利。2.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北京的宮殿府邸、寺廟道觀、四合院、城墻、會館、老北京的人間生活,都蘊含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游客進入北京城,就會被濃厚的文化氛圍所包圍,享受北京文化的底蘊,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感染著這些游客,使之也養成良好的素質。北京的文化氛圍因其獨特性,在其他城市中無法復制,所以很多游客特意跑到北京享受這種氛圍。3.具備國際化大都市的跨文化意識。具有不同文化底蘊的各國游客們在欣賞他國的文化時,通常會有不同的文化意識、價值觀念及思考方式。正因為存在差異,所以在不同背景的文化人難于理解和認同他國的文化,這就必須要求游客們具有國際化的跨文化意識,理解認同別國的文化精華,并且與本國的文化揉合。而北京擁有大量的長期或短期居住的外籍人士,在長期的文化相互碰撞中使北京擁有了國際化大都市的跨文化意識。北京市的文化部門或旅游部門以跨文化意識進行管理時,不但可以引導外籍人士加強對我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還可以滿足外籍人士的需求。(二)劣勢。1.產品單一、管理不足。北京市自行設計的文化旅游產品中,文物古跡類所占比例居大,基本上處于壟斷地位。所產生經濟效益絕大部分來源于門票銷售。在經營體制上,形式較為單一,游客反映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不高;在博物館方面,館內的藏品品種和數量較多,但具有較高品位的藏品較少,其教育和傳播功能并不齊全,很多地方需待完善。在專題線路方面,產品的知名度不高,只有胡同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藝術表演等方面的文化活動較少,雖然與旅游結合,但未對旅游市場形成明顯的吸引力。2.資金投入不足。為了順應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需求,北京市政府投入較多的資金,但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文化旅游產業方面的投入還存在不足的現象。例如,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不多;專項產品的投資較少,所以旅游文化產業的規劃規模仍然較小;景區改造時有些功能不完善,所以無法招商引資,局限了景區的發展;旅游文化資源轉化成產品,產品轉化成商品時產生的效果也不明顯。3.文化旅游從業人員的文化與語言水平有待提高。文化旅游業需要借助翻譯人員,才能全方位地向外籍人員準確地介紹文化旅游業。但從北京市旅游行業的情況來看,從業人員的外語交流和翻譯能力較低,不同滿足該行業的需要,其外語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不論是管理者還是一般從業人員,文化與交流能力已成為行業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北京文化旅游產業國際化的設想及建議
(一)完善旅游信息網絡系統。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網絡系統。此網絡系統包括網站系統和旅游景點實地網絡系統。在建設旅游信息網站時,信息量要大,外籍游客能夠在網站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另外,在旅游景點,也應建立實地網絡信息系統,游客只要動動手指頭就可以在電子系統中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這可帶來巨大的廣告效應,提高北京的整體旅游形象。(二)推動旅游營銷的國際化。北京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但除了長城、故宮、頤和園等一些代表性的景點外,其他景點并不為外國游客所熟知,所以,加大宣傳力度,運用多種宣傳手段進行營銷是有必要的。如區域聯合營銷,與國內外旅游業發達的城市進行聯合營銷,打造優勢互補的旅游品牌,在國際上樹立中國旅游產品的整體形象。(三)改善投融資環境,多渠道發展文化產業。堅持市場取向,在市場經濟的引導下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經濟實體,以多渠道的方式加大投資,發展文化產業。形成“誰投資,誰受益”的產業化運作機制,搭建文化產業化的平臺,營造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投資環境,擴大文化產品規模,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實現旅游資本深度國際化。(四)建立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機制。以“內容為王”的文化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產業,對人才有更高的要求。推進文化旅游的國際化更需要培養有想象力、創造力和個性化的文化人力資本。因此,有必要建立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可通過與國外大學聯辦培訓班、聯合辦學;選送優秀人才赴國外深造等途徑,為旅游文化產業注入新鮮血液。
作者:石珂 單位: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英語教師語言意識與思辨能力研究
- 下一篇:短板理論在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