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發展活力分析與思索

時間:2022-02-24 03:24:00

導語:中小企業發展活力分析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企業發展活力分析與思索

論文關鍵詞: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國際貿易市場信息發展活力

論文摘要:新形勢下,我國中小企業的競爭愈來愈激烈。據此,我國中小企業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抓住機遇與化解危機。文章結合我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特征,分析了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增強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活方的幾點建議。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越來越大。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65%的發明專利為中小企業獲得,80%的新產品由中小企業創造。盡管中小企業在創新人才和開發資金方面與大企業相比存在有明顯的差距,但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主要表現為科技創新機制靈活、貼近市場、企業發展潛力大、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等。然而,融資貸款困難、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方式落后、人力資源不足等問題仍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漲、出口需求下降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使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小企業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抓住調整機遇,化解危機。

1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特征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特征

從創新的內容來看,無論是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還是市場創新,我國中小企業多數著眼于成本降低型能力和同質性生產規模擴大能力的獲取,而產品質量提升型或產品差異化創新能力缺失;從創新的合作角度來看,追求“小而全”的單打獨斗式創新,缺乏分工合作的網絡式創新;從創新的戰略角度來看,普遍采取市場跟隨和產品復制、模仿的漸進型創新戰略,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原創或突破性創新遠遠不足。總之,我國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普遍呈現出一種低端化、模仿化、同質化、個體化、偶然化的共性特征,普遍依賴于技術獲取的“拿來主義”及技術發展的復制性模仿戰略,追求產品的短期競爭力和成本降低型的規模競爭優勢,集中表現出自主創新能力的普遍缺失。

1.2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2.1傳統經濟運營體制束縛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

傳統的經濟體制在兩大方面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造成重大影響。一是大量的國有企業的經營決策被政府過多干涉,企業無法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真正的企業法人,缺乏科技創新的動力;二是大量的科研機構獨立于企業之外,科技研究與產業化脫節,大量科研成果閑置浪費,與中小企業的技術短缺并存。

1.2.2融資困難,資金短缺

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變化大、風險高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市場競爭中易受到沖擊,發展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目前,中小企業的融資矛盾還沒有得到有效緩解,融資渠道過于狹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風險投資機制和風險投資基金尚未建立,缺乏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而中小企業的成長主要依靠內源融資,這就使其快速發展受到了極大制約。

1.2.3技術、設備、人才、信息遺乏

據有關數據顯示,在設備的技術水平方面,我國中小企業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不到1%,處于國內先進水平的有41%,處于國內中等水平甚至以下的有58%;大部分中小企業對現有員工的素質和工作狀態的評價不高,企業缺乏較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和專業人才。企業在技術、人才方面的缺乏往往同時意味著在信息方面的缺乏,特別在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的地區,信息方面的劣勢表現得更為明顯。

1.2.4缺乏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技術模仿、套利一低成本競爭”的負面效應,具體表現為:一家企業通過大量研發投人開發出一種新產品或者通過設備引進消化吸收生產出一種新產品后,在能夠獲取先人利潤和較為明朗的市場前景條件下,大量后發企業或跟隨企業迅速一哄而上,模仿性引進設備甚至是更先進的設備,這就為跟隨企業提供了低風險或者無風險的套利機會,而跟隨企業甚至通過挖先人企業的關鍵技術人員,來獲取先入企業的隱蔽技術知識和技術訣竅,或者是通過產品介質的反向工程渠道來獲取先人企業的顯性技術知識和產品工藝流程。這樣,通過模仿一套利機制與這些特殊技術溢出介質的緊密結合,后發企業或跟隨企業無需高昂的前期研發投人就獲取了新產品的生產技術、工藝流程、管理經驗乃至市場銷售渠道,使得其具有低生產成本競爭優勢,與進行大量研發投人的先入企業進行低成本、低價格的惡性市場競爭,導致進行大量研發投人的先人企業無法實現創新投人的充分補償和收回,甚至造成“先創新找死,不創新等死”的博弈結局。

1.2.5面臨各種國際貿易壁壘的威脅

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為了將我國中小企業鎖定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增加全球價值鏈攀升的成本,并減少我國中小企業的資金積累,對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設置了許多障礙。如,各種國際貿易新壁壘:①技術性貿易壁壘,通過提出非常苛刻的產品檢測標準來阻礙我國中小企業產品的出口;②環境壁壘,通過ISO14000等環境管理體系標準來限制我國中小企業產品的出口;③社會壁壘,利用SA8000社會責任標準等道德規范國際標準來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產品的出口。這些壁壘往往著眼于商品數量和價格等商業利益以外的東西,更多地考慮商品對于人類健康、安全及環境的影響,體現的是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采取的措施不僅是邊境措施,還涉及國內政策和法規,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2增強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活力的幾點建議

2.1建立完善的公共市場信息平臺

目前,競爭情報已經繼產品、營銷、服務之后,成為企業的第四核心競爭力。由于我國中小企業規模小,風險承受力較低,政府為中小企業建立完善的公共市場信息平臺是有必要的。中小企業可以在該平臺上信息和接受信息,有利于我國中小企業對于市場形勢的分析和把握,熟悉市場,在技術研發和政策環境等方面做到知己知彼,減少創新風險,為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供信息支撐。

2.2發揮科技人才在自主創新中的核心作用

中小企業應采取切實有效、靈活多樣的人才引進政策,全方位吸納優秀人才,開辟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留住現有人才(特別是本土人才),引進關鍵性優秀人才,為人才創業與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同時,加快建立以業績和能力為重點的創新型人才評價體系和競爭擇優的人才選拔機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探索技術人股、股票期權、年薪制等以知識、技術、管理要素參與分配的具體辦法,真正使一流人才、一流貢獻獲得一流回報,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激情和活力,把人才和智力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創新人才能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2.3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拓寬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渠道

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科技創新策略聯盟。這種合作可以有效借助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科研實力,聯合攻關,共享研究成果;可以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效率,降低創新風險,有利于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效率,促進全社會的科技創新。

2.4大力優化各種發展環境

政府是中小企業創新成長系統各要素之間聯系的橋梁,其政策導向對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意愿尤為重要。政府的作用應該體現在政策制定、實施保障、提供輔助、組織與實施等4個方面。具體表現為:①優化科技投人環境。完善公共科技投資機制,積極探索貸款貼息、風險投資等手段,有效引導社會力量增加科技投人,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人體系,確保科技投入穩定增長。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營造有利于知識產權產生和轉移的法制環境,改善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為自主創新提供制度保證。③優化政策環境。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功能。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在貫徹落實上下工夫,切實用好相關金融、稅收、政府采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措施。④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健全市場機制,打破不合理的壟斷,激發企業的創新熱情,真正促成有效創新機制的形成。

2.5建立良好的市場渠道關系

我國中小企業是否能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取決于2個方面的因素。①內部因素。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決定它們在國際化道路上是否能取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但是我國中小企業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優勢并不是很明顯。因此,我國中小企業需要努力提高國際竟爭力。②外部因素。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外部因素是市場渠道。當我國中小企業在許多方面不具備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時,渠道關系便成為它們是否能取得成功的關鍵性因素。因為,我國許多中小企業都處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完全競爭市場當中,它們在各個方面都大同小異,外國渠道對它們的選擇成為它們其中的一個或者一部分國際化的契機。穩定的渠道關系將保證它們穩定長久的發展。

2.6加強溝通與合作,突破障礙與壁壘

2.6.1擴大溝通與合作

中小企業要擴大與國內外同行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增進彼此信任。通過行業協會、民間組織和政府外事機構與國內外同行業企業建立聯系,加強信息溝通與合作,構筑相互信任的關系網絡,從而降低在國際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避免陷人非合作博弈的“囚徒困境”,并以此彌補中小企業獲取信息能力差的劣勢。

2.6.2聯合創建自主品牌

突破進人中高端國際市場壁壘的方法就是建立自主品牌我國中小企業應該與其他企業以相互參股、合資、戰略聯盟或并購等方式,聯合創造自主品牌,開發國際中高端市場,以此打破發達國家跨國企業對高端市場的壟斷。

2.6.3聯合提高國際市場法律維權能力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遭遇到不公正待遇時,我國中小企業可以聯合其他同行業企業通過集體協商和法律手段積極應對這種聯合通過共同出資降低了解決爭端和糾紛的成本和風險,同時增加了國際商務談判的勢力,提高了問題解決的成功率,以此突破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為我國中小企業設置的國際貿易新壁壘。

3結語

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并非都是成功的企業,但是成功的企業必定有自己核心的技術。對我國中小企業來說,當前已經到了要以提高素質為主的發展階段。全面提高中小企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要圍繞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來進行,促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這是一個涉及環節較多的系統工程,除了需要中小企業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的支持,由此共同構造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外圍環境,使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