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需求的職校旅游管理課程體制構建

時間:2022-03-05 04:47:00

導語:市場需求的職校旅游管理課程體制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需求的職校旅游管理課程體制構建

為加強專業建設,推進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辦出專業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根據學院專業建設的安排和要求,組織本專業教師對游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狀況進行了一次社會調研。現以這次調查的結果為參考,就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問題作一些探討。

一、旅游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本次主要調查的是恩施州旅游企業對旅游各崗位人才的需求。現從旅行社和旅游飯店兩類旅游企業近5年對各崗位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析。

(一)旅游企業各崗位對人才的需求

l、旅行社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從調查資料看,恩施旅行社對人才的需求相對比較集中。首先,旅行社對導游人員的需求量最大,占人才的需求接近50%。其次是需要部分計調和旅游市場營銷的人才,兩者的需求量僅次于導游的需求量。

2、旅游飯店對一線服務人員的需求量最多,占人才需求量的60%,其中服務人員包括前廳接待、前廳迎賓、康樂服務員等,同時還需要部分業務主管、部門經理和營銷人員。一方面說明目前恩施旅游飯店需要大量的服務人員,另一方面也說明恩施旅游飯店管理層人員缺乏。

(二)旅游企業對人才的素質要求

在這次調查活動中,通過與旅游企業的總經理們座談,了解到旅游企業均表示愿意接受和錄用高職畢業生,認為高職畢業生能夠滿足他們的崗位需求。但也有部分企業表示出對錄用高職畢業的綜合素質要求擔憂,認為高職畢業生思想不夠穩定,對就業環境認知有差異。指出目前高職學生最需要的是按崗位工作任務的要求學習專業技能。同時指出,高職學生除了學習好專業知識外,還要注重培養組織協調能力、文字處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外語知識和吃苦耐勞精神。

為適應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和旅游人才市場的需求,高職院校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加大旅游管理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力度,著力在辦學理念、辦學模式、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緊貼市場辦專業。

二、改革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

(一)改革課程體系。

改革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中,要摒棄過去學科式的課程體系結構,按照職業教育的特點和本專業人才市場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建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職業道德,健康的身心,團結協作和愛崗敬業精神的素質領域課程,以培養學生就業需要的職業崗位能力的專業領域課程、以培養學生職業通用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領域課程、以培養學生崗位遷移能力,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拓展領域課程。以基礎領域課程和專業領域課程的教學為主,結合必要的實踐教學活動輔之以多種形式的素質教育,做到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并重和結合。

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應將素質領域課程、基礎領域課程、專業領域課程、拓展領域課程等多種類型的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彈性和活力的綜合課程體系,以利于培養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良好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結構。

(二)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中要解決好的幾個問題

1、確保課程體系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

旅游管理專業是為旅游行業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應把其課程歸類定向于旅游管理這個特定的職業。課程計劃應該是實際的、技術的、具體職業的特殊專業課程。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不管是技術知識體系還是實踐體系,都必須以應用為主旨,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相對完整的職業技能培養為目標,讓學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會做。同時,作為高于中等職業教育層次的高職教育,不能重復中等教育的技術水平要求,應更注重新興技術、高級技術、復雜技術的選擇與整合,準確把握人才市場對高技能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具體要求,確保課程體系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

2、以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構建應用性、技能性為特色的高職課程內容體系。

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綜合職業技能,要運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形成以應用性、技能性為特色的高職課程內容體系。貫徹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求打破原有課程、學科之間的壁壘和界限,以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目標培養的實際需要作為內容取舍和結構組合的標準,分析相關的知識要素和技能要素,對課程內容做縱向和橫向的整合,不求學科體系的完整,強調課程內容的應用性、必需的基礎性和課程內容的綜合性。通過綜合精簡課程門類,避免交叉重復,突出綜合知識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整合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課程類型,以適應高職人才培養的特點。

3、從社會需求出發,進行課程體系整體優化。

要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首先要堅持“三面向一提高”的要求,即面向社會需求、面向學生基礎、面向教育規律,提高培養質量。社會需求是出發點,學生的基礎是前提,教育規律是保障,提高培養質量是課程目標。二是知識、能力、素質之間的比例關系。要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間最佳的結構平衡點,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得到協調發展。三是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系。不同的課程對培養目標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確核心課程、支持課程、基礎課程、特色課程之間的關系,并體現在課程體系中。

高職的理論教學特別強調理論要為實踐服務,以指導實踐,提高技術應用能力為目的,堅持理論教學以“必須、夠用”為原則,有利于學生用科學的技術理論指導實踐和實踐操作。基于此,課程體系應對理論教學進行大膽改革和重組,取消與專業實際技能培養關系不大、理論性過強的課程,對一些與專業相關的課程進行內容的調整與合并,增設反映新技術的技能課程和綜合性課程。

4、重視特色課程的開發。

高職的人才培養要為區域經濟服務,課程體系的特色主要體現在與區域經濟的結合上。區域經濟結構不同,產業布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對人才的類型要求、專業要求也不同。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特定要求,創建特色課程,構建產學結合的課程模式是值得探索的主要途徑。

(三)在具體課程體系的設置模式上,要體現旅游管理專業特色。

旅游管理專業作為高職教育的高技能應用型專業,在課程結構上應該不同于專業理論性很強的本科教育的傳統專業。因此,我們認為在本專業課程設置上應突破傳統高等教育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體系構建模式。應將本專業的課程體系按照學生的職業能力的素質要求劃分為素質領域課程、基礎領域課程、專業領域課程、拓展領域課程四大系列來設計。有利于按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來科學地設置課程,也有利于明確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素質結構。劃分素質技能課程系列和拓展領域課程系列更能體現出本專業培養復合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1、專業領域課程設計

專業領域課程是由旅游專業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方面的課程構成,各門課程之間的邏輯序列關系應當很強,由此形成本專業課程體系最基本的骨架。這方面課程的設計最能體現本專業的培養層次和發展的科學性。我們初步認為,本專業以前廳客房服務與管理、餐飲服務與管理、酒店服務英語、導游業務、旅行社計調與外聯、旅游市場營銷、旅游企業管理、導游服務英語等。不同專業方向的具體課程可有所不同,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但本系列課程總體上應具有較強的剛性特征。

2、素質領域課程設計

素質領域的課程是為適應旅游行業和高職學生對本專業畢業生的基本素質。以提高學生的公共道德和職業道德,健康的身心,團結協作和愛崗敬業精神,國防意識和專業綜合素質而設計的課程。

學生素質教育活動設計,素質教育活動是根據旅游人才市場需求的發展和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為提高旅游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提供一個平臺,作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必要補充開展的,其活動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可根據恩施生態文化旅游特色開展學唱民歌、學跳民舞、民族文化與旅游調查、民族文化與旅游專題講座等系列活動。

(3)基礎領域課程的設計

基礎領域課程是為培養學生職業通用能力,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滿足專業發展需要的基礎能力而開設的課程,根據旅游專業的職業通用能力的需要,可開設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普通話、旅游應用文寫作、旅游文學欣賞、旅游服務禮儀、旅游政策法規、旅游職業道德、恩施民族民間文化、導游基礎、恩施州情等課

(4)拓展領域課程設計

拓展領域課程是為培養學生崗位遷移能力,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而開設的。當職業發生變更或者當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勞動者所具備的這一能力依然存在的擴展性知識課程所構成,各門課程的設置不求彼此之間的邏輯系統性,只以實用標準作為取舍條件。旅游管理專業可開設茶藝服務、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旅游會計、旅游統計和部分任選課。選修課的開設要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同時又體現本地區辦學優勢的課程,形成具有較大彈性和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

除了在課程結構體系方面改革之外,在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也要進行改革,實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化教學,做到教學做一體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內容應反映課程在該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發展信息,以適應新時期旅游行業動態發展的需要。提高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質量,實現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