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精神衛生管理新模式

時間:2022-09-07 10:50:17

導語:社區精神衛生管理新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精神衛生管理新模式

摘要:探討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在專職團隊的管理下,以居家康復服務模式,調動社區康復資源的充分利用,讓精神障礙患者得到積極有效的治療、管理和康復,讓患者家庭不因精神障礙患者的存在而喪失對生活的期望。本研究通過1年半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出一些可行性的經驗:回到社區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在專職團隊的管理和服務下,在規范管理率、面訪率、社區康復參與率等方面逐步提升,發現病情不穩定患者及時調藥及轉診100%,有效控制了肇事、肇禍的發生。個案管理成效明顯,精神障礙患者軀體慢性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照顧。

關鍵詞: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專職團隊服務+家庭管理;新模式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嚴重精神障礙是指精神癥狀嚴重,導致患者社會適應等功能嚴重損害、對自身健康狀況或者客觀現實不能完整認識,或者不能處理自身事物的精神障礙,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偏執型精神病、雙相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6種疾病[1]。重性精神疾病由于其疾病的長期性以及不穩定性給家庭、社會以及患者本身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精神疾病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首位,大約18%[2]。目前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由五位一體小組共同管理,但也存在很多弊病,多部門頻繁介入監管,方式相對粗暴,患者和家屬極為反感,他們覺得長期被人監視并受到社會歧視,這些部門又無法真正幫他們解決問題和困難。社康精防醫生身兼數職,公衛工作繁重,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處于應付式管理。因此,探索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居家康復服務模式,調動社區康復資源的充分利用,讓精神障礙患者得到積極有效的治療和康復,讓患者家庭不因精神障礙患者的存在而喪失對生活的期望,已成為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

二、目的

綜合借鑒國內外的管理模式,探索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居家康復服務模式,調動社區康復資源的充分利用,讓精神障礙患者得到積極有效的治療和康復,探索出具有實踐意義的社區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新模式。

三、國內外概況

加拿大的精神衛生社區服務方式多樣、項目眾多,它們的共同點是將目標建立在以患者和家庭為中心、以康復為目的、以循證為基礎之上,強調“每位患者都可以恢復健康”的理念,最大程度減少精神殘疾,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澳洲精神衛生服務管理模式的寶貴經驗,為21世紀的中國精神衛生事業發展提供反思與借鑒,主動式社區個案管理方式,社區服務中心個案管理者(護士、社會工作者、心理治療師)負責患者全面、廣泛的精神科評估和心理社會康復,形成和執行個體化服務計劃,進行適當的隨訪,協調各部門服務,促使病人與社區整合[4]。我國自2004年“中央補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的實施推動了精神科三級防治網絡的建設,啟動了社區精神疾病患者康復站、工娛治療站、家庭病床等多種形式的社區精神康復服務。

四、發展趨勢

根據目前的形勢分析,社區防治管理和康復在重性精神病人的防治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基層精神衛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根據大鵬新區地廣人稀的特點,通過多學科專職團隊,對在新區居住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提供主動式社區治療服務,包括對患者診療、社區隨訪、社會功能康復訓練、鏈接社會康復資源、申請救助幫扶等的全程跟蹤和服務,幫助患者在個人生活料理、學習能力、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和工作、就業等社會功能各方面恢復。

五、主要實施方案

三級聯動,上下貫通:充分發揮市康寧醫院專科醫院的優勢,形成“市級醫院——集團精衛中心——社區精衛小組”上下貫通、三級聯動的體系。①上轉:發現疑似患者或病情不穩定患者,精衛中心組織精神科醫生進行現場評估,必要時聯合五位一體小組轉診至康寧醫院治療;②下轉:康寧醫院下轉到新區內的患者,由精衛中心安排轉至社區進行居家管理,由專職團隊開展追蹤隨訪服務,及時掌握患者信息,進行持續跟蹤管理。實現對全轄區經確診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無縫對接的“閉環式”的管理。多學科團隊,協同共管:以精神科和全科醫生為主導,社工為主體,通過專業規范化的培訓,形成一支穩定的多學科專業服務團隊。團隊進入患者的家庭,以關愛為核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協助監管患者規律服藥,發現病情不穩定患者,及時調藥、穩定病情,督促體檢,及時發現軀體上的疾病,并協助聯系專科醫生及時診治,從軀體疾病到精神疾病都能使患者得到真正有效的照護。以家庭為單位的照護:團隊充分利用家庭支持,幫助患者盡早康復,為患者和家屬提供心理疏導等服務,盡力協助解決家庭中出現的困難,并對家庭成員的軀體慢性病進行管理。聯系家庭醫生,建立慢性病專案,提供持續性的跟蹤服務。社區康復,減負利民:利用有限的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開展服藥訓練、生活技能訓練、人際溝通訓練等,對于恢復社會功能的患者為他們提供工作資源鏈接,協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工作。社區康復既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又可以讓患者不脫離家庭,不脫離社會,不脫離社區,能得到方便、經濟、有效的綜合治療,讓患者早日回歸社會,同時也能減輕政府和社會的負擔,利于構建和諧社區。個案管理提供持續性的照顧:個案管理提倡以社區和家庭為基礎的長期照顧,是一個有多重服務項目的、能夠進行持續照顧的服務體系,目的在于通過整合、協調社會服務資源,確保有一個整體性的服務方案,對高危人群提供專業化、持續化和個別化的照顧:⑴全面評估,分級管理:根據《深圳市社區精神疾病患者分級管理標準》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一級、二級、三級劃分,全面評估,并嚴格按照流程執行。①一級管理要求:每2周1次面訪+必要時電話訪的隨訪,服務對象情況符合以下任意一條者:a.病情不穩定者,危險性評估一級及以上,社會功能受損者;b.病情基本穩定,危險性評估0級,但無自知力,服藥治療不規律者;c.出院3個月以內的患者;d.服務對象或其家屬有較嚴重的慢性軀體疾病的。②二級管理要求:每月1次面訪+必要時電話訪的隨訪。服務對象病情穩定,且康復需求較大者。③三級管理要求:至少每季度1次面訪(居住在大鵬新區)+必要時電話隨訪,服務對象情況符合以下任意一條:a.病情穩定,基本能正常工作、學習者;b.服務對象暫時離深或住院的,時間在3個月以內。以上分級標準可根據服務對象的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主要服務內容:為患者提供治療(定期藥物發放、根據病情及時調整藥物劑量)、管理患者服藥、聯系專科醫生診治、定期訪視了解病情、軀體健康監測、制定康復計劃、鏈接工作資源、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等。協助患者和家屬申請監護補貼和服藥補貼,對患者合并慢性疾病或者家屬患有慢性疾病,協助簽約家庭醫生,建立慢病專案管理等。⑵全周期隨訪,階段性總結:采用隨訪觀察法,團隊工作人員對患者病情及社會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全周期跟蹤,每季度進行工作總結,包括患者軀體慢性疾病管理情況、調藥效果、康復方案的成效等。⑶效果評估(采用比較分析法):①工作人員定期針對所有患者以《簡明精神病評估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病情控制率、服藥率、規范管理率等評定其各方面恢復情況進行數據收集。與患者接受服務之前進行比較分析。②對累計軀體疾病發病率、多發病種,能否及時得到治療等方面進行總結。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管理工作開展以來,轄區內精衛工作呈現出新局面,不僅有效防止肇事肇禍的發生,而且進一步促進精神障礙患者穩定病情、恢復社會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新區精神障礙患者自從專職團隊管理后,與管理前同期比各指標均明顯上升,面訪率上升了23.07%,體檢率提高了26.58%,社區康復參與率提高了33%,其中不穩定患者轉診率上升了71.43%,高風險規范管理率上升了27.5%,這兩項指標均達到了100%,早期發現問題提前進行干預,這也是新區近兩年肇事肇禍為零的主要原因。同時多方努力查找,將失訪率下降了2.06%。有了專職專業團隊的管理,五位一體聯合管理精防工作的繁瑣程序也更加簡潔有效。

六、總結

目前社區在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的防治和管理上,存在諸多弊端。五位一體小組多部門頻繁介入監管,“重監管,輕服務”,患者和家屬也極為反感。部分患者仍存在因服藥不規律,監管不到位,導致病情反復,康復治療更是無人關注。因認知功能受損,慢性軀體疾病也常常被忽略。基于以上因素,大鵬新區醫療健康集團精衛中心經過1年半的探索與實踐,創新出一種新的模式——“專職團隊服務+家庭管理”。實踐證明了這種服務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在社區的管理和康復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嚴峻,唐宏宇,謝斌.《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醫務人員培訓教材[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9-10.

[2]高華,李振,劉小利,等.精神疾病防治模式概況[J].精神醫學雜志,2012,25(1):78-80.

[3]徐秀瑛,姜小鷹,張錦輝,等.加拿大精神衛生社區服務模式介紹[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8)

[4]曾廣基,澳大利亞精神衛生服務體系[J].現代醫院,2009,9(10).

作者:趙林麗羅元淑劉蓉段雅之朱志鳳 單位: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大鵬新區醫療健康集團精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