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在學校管理的應用

時間:2022-04-08 09:20:24

導語:儒家文化在學校管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儒家文化在學校管理的應用

摘要: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不僅在我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精華對當今社會依然十分受用。本文分析了儒家思想在學校管理中的借鑒,包含以德治校,以人為本;踐行勤政,以身作則;選賢舉能,量才授職;互信互尊,有序和諧等基本理念,并結合《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對學校管理者運用儒家文化思想的具體方法和措施展開了進一步闡釋。期望以此為學校管理模式的改進提供借鑒,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促進學校的發展。

關鍵詞:儒家文化;繼承;發展;學校管理

習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儒家文化從“為政以德”到“教學相長”,從“先之、勞之”到“仁者愛人”,其內容之豐富、意義之深遠,影響之巨大早已令世人矚目,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已經把儒家思想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丹尼爾?雷思曾說過,管理思想產生于在一定的文化環境,管理人員的工作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文化的影響,因此學校管理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環境。[1]而瑪麗凱認為,西方國家“管理哲學中的P原則和L原則,由過去的profit(利潤)和Loss(損失)轉化為People(人)和Love(愛)”,[2]這與儒家文化有著十分驚人的吻合,表明西方管理文化正在向著東方文化靠攏。[3]在現在的學校管理中,管理者們都比較熱衷于引進西方的管理模式,而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4]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理念對當今社會的學校管理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已經開始影響著西方的管理模式。我們應當在把握文化優勢的基礎上,吸收借鑒西方管理模式中的合理成分,而不是一味照搬西方模式,走西方管理的老路。

1以德治校、育人為本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而作為育人圣地的學校,更應當把德育放在首位。1.1領導者自身要有“德”。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領導者治國理政講求道德,就好像北斗星一樣,定居在天的中樞,而群星圍繞著它。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也就是使用強制手段來使別人屈服,是不可能達到心悅誠服的,僅僅是因為迫于壓力;運用仁德,從人格魅力上來感染他人,他們就會心甘情愿地跟隨著你,正像孔子門下的七十多位賢人誠信服從孔子一樣。古語云: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在學校管理中也要注重“德”字為先、育人為本的做法,這就要求領導者首先要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領導者把自己的靈魂安放在道德高地,才能做到高瞻遠矚和人心所向。《禮記•大學》中有“修身、治國、平天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1.2要在全校范圍內營造一個“德”的氛圍。第一、環境熏陶,滋潤心靈。“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為了讓師生在儒家文化中汲取營養,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主感悟能力,可以用儒家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主要內容,如:創建以儒家經典章句為主的“國學走廊”、“墻壁文化”、“樓梯文化”等,倡導師生學習“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必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二、道德約束,閱讀引領。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意思是,治理人民用政治法令,約束人民采用刑罰。那么人民會只希望幸免而沒有恥辱之心;如果治理人民用道德約束,用禮儀規范,那么人民會產生恥辱感,而且還會主動改正錯誤,做事還守規矩。孟子曰:“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意思是說,羞恥之心是義的開始。《中庸》解讀:義者宜也。“宜”就是合理的道德和行為。由“德”——“恥”——“義”——“宜”,這樣就形成了一套“德行”體系。在學校管理中,如果能夠有效運用,就會激發教師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教師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擁有道德責任感,提高自身的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實踐能力,引導教師向把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作為日常生活的準則,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另外,倡導師生閱讀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等,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用儒家思想浸潤心靈,夯實道德根基。

2踐行勤政、以身作則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論語子路》。子路問怎樣治理國政,孔子說:領導先帶好頭,然后讓他們勤勉地工作。子路請求再講一點,孔子說:辦事不要倦怠。孔子在這里所表達的就是勤政的思想。只有管理者做到為人之先、以身作則、甘于奉獻、樹立榜樣,才能讓廣大教職工心悅誠服,從而心無旁騖地去工作。因為,管理者特別是校長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者全校教師甚至學生。如:學校管理者勤奮好學、喜歡讀書等,都會起到帶動和輻射作用,使全校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這個道理。在現代學校管理中,管理者站位高、視野寬、格局大、思路清、勤實踐,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如:注重教師的全面發展;關注教師的品格與人格;關注教師的修養和境界。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要帶領管理團隊做好頂層設計,然后和大家一道去實踐。如提煉核心理念、描繪發展愿景、設計遠近規劃、積淀學校文化、規范課程設置、構建課堂模式、制定育人目標等。

3選賢舉能、量才授職

在《論語為政》中,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魯哀公請教道,怎樣做才能讓人民服從?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的人。把他放在邪曲的上面,百姓就會服從;如果提拔邪曲的人,把他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服從。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孫丑上》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周記》中明確指出:才者,德之修也;德者,才之帥也。這句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由來。由此可見,選賢舉能的重要性。學校管理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用人。古人說:“用一賢人,則賢人畢至;用一小人,則小人齊趨。”用好了“近者悅服,遠者懷之。”用不好有可能功虧一簣。在堅持以德為先的基礎上,還要量才而用。《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在自我總結的時候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奪取天下也。”劉邦的話是令人佩服的,因為他有超強的用人能力。作為校長,要根據人的氣血氣質,性格特點,群眾基礎,領導能力,知識結構,量才而用。除此之外,還要重用耐煩的干部,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耐得住煩事,安心于教書,安心于育人,整個身心都棲息在教育這片沃土之上。至于如何考察人,《論語為政》中也做了論述。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意思是先看他所做的事,再觀察他做此事的動機,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他怎么能偽裝得了呢?諸葛亮在《知人》提出了自己的識人七法;《呂氏春秋•論人》提出八觀六驗的方法。這些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4互信互尊、有序和諧

4.1互信。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子夏說:君子要先取得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去使喚他們;如果還未取得信任,百姓就會以為是折磨他們。勸諫時要先取得君主信任,而后去勸諫;如果還未取得信任,君主就會以為是誹謗他。古羅馬的歷史學家塔西倫曾經在談論自己執政的感受時說:“當政府不受歡迎的時候,好的政策與壞的政策都會同樣地得罪人民。”通俗的講:如果政府部門或組織沒有了公信力,不管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做的是好事還是做壞事,都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可見互信的重要性,在學校,干部與老師之間,干部與干部之間,教師和教師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處在相互信任的狀態下,會產生出良好的效應。4.2互尊。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孟子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愛民在現代管理學上就是尊重。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學校管理者對教師最大的仁愛就是尊重,讓老師活的有尊嚴。放手是尊重,信任是尊重,鼓勵是尊重,當尊重成了習慣,就成了文化。如:校長要尊重和關注每一位老師,每一位老師都重要,深度傾聽每一個老師憋在心里的話,及時捕捉老師的點滴成功并加以鼓勵。關注教師的情緒與心態;關注教師的興趣與愛好。盡可能給老師留出自主發展的空間。工作布置要適度“留白”;具體實施要大量放手,個性發展要創設平臺;給教師專業成長提供路徑。現代教育管理提倡“以人為本”也來源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主張,所以,在工作中,管理者特別是校長不能粗暴強制,因為校長的一件事、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有可能給教師產生較強的心理影響,應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有禮有節、耐心細致甚至委曲求全。在學校管理中,逐步改變“重事”“輕人”的行政化思維方式,思維的起點和歸宿都回歸到人上,關注老師的現實起點和發展要求,堅持過程和結果并重。不斷形成“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的價值取向。實現由“馭人之術”到“用人之法”再到“成人之道”的轉變。近期,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不僅是對學校校長的專業能力提出了要求,更為義務教育學校的管理指明了方向。[5][6]儒家文化中關于教育和管理的思想貫穿著整個標準,表明了儒家文化在當代學校管理中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標準提出的五項基本理念:以德為先、育人為本、引領發展、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無不體現著現代教育的理念,與現階段義務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也是相吻合的。“以德為先”是學校管理者的道德使命,也是貫徹黨和國家基于基本方針的必然要求;“育人為本”是學校管理者的辦學宗旨,也是立德樹人展開教學工作的根本要求;“引領發展”是對學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也是推動學校和教師綜合素質發展的基本途徑;“能力為重”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實踐導向,也是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教育質量和教師專業水平的基本要求;“終身學習”是對學校管理者及教師的個人素養要求,也是使學校成為師生共同學習進步的家園的根本目標。

總之,中華文化通過幾千年的積淀傳承了豐富的精神財富,而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必定承載了大量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文化精髓。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管理者要善于從儒家文化中汲取利于調整內部關系和激勵師生向上的精華。如果能夠將儒家思想合理地運用到學校管理中,必將有力地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動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丹尼爾A雷思著.管理思想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5.

[2]瑪麗凱著.掌握人性的管理.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3.

[3]熊平安.學校管理方式倫理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

[4]葉士舟.不妨向《論語》學習[J].教書育人,2007(17):55-56.

[5]姚靜.對《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主要內容的解讀[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4(02):22-25.

[6]胡惠明.《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解讀[J].教師,2013(07):5-8.

作者:蘇永周 單位:山東省冠縣清泉街道辦事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