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賬監管信息平臺績效評價研究
時間:2022-04-15 10:25:06
導語:建賬監管信息平臺績效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建立背景
1981年“經濟效益”在政府的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隨后在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更將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前提。至此,對于我國的經濟管理工作,經濟效益成為一項重要指標。21世紀,隨著“科學理財、依法理財、民主理財”思想的提出,我國財政管理改革以支出管理改革為重點,資源配置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財政部門開始系統地研究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問題。對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財政部及相關部委印發了有關的文件法規,如《中央級行政經費項目支出績效考評管理辦法(試行)》為評價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的要求;《關于加強財政支出績效監督工作的若干意見》(財辦監[2004]9號)明確了績效監督的重點項目;《中央部門預算支出績效考評管理辦法(試行)》(財預[2005]86號)規定由中央部門具體組織實施績效考評工作。
二、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實施情況
針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全國各地先后進行了試點工作。浙江省財政廳于2003年開展評價工作,并成立相關機構。廣東省于2004年也成立了財政廳績效評價處這一專門的績效評價機構。同年,遼寧省財政廳也初步建立了財政專項資金績效評價體系。至此,通過各試點工作,在具體實踐中,頒布了相應的實施方案,建立了比較系統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制度體系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于《關于加強財政支出績效監督工作的若干意見》(財辦監[2004]9號)中的重點項目,國家農業部、教育部等部門,也開展了績效評價工作。各部門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了各自的績效評價體系。商業銀行采用杜邦財務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平衡計分卡(BSC)、經濟增加值法(EVA)建立指標體系;稅務稽查管理運用灰色關聯分析(GRA)來進行績效評價;稅收優惠政策是通過財務報表比較各稅收優惠政策下的可持續增長率;國內上市公司并購采用事件研究法、會計指標法、EVA法等制定績效評價指標和評分標準。
三、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
(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層次
依據評價工作主體與客體的不同,可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分為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四個層次。項目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對財政支出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進行的綜合評價。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主管部門對部門所屬的單位進行財政經費使用績效的綜合評價。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人大及政府對主管部門通過預算執行結果與預算目標之間的對比進行的綜合評價。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是部門財政支出效益的綜合反映,即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財政支出的結構效益和規模效益的綜合評價。
(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方法
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績效評價對象的不同,所用的評價方法也有所不同。現行的績效評價方法主要有“:3E”評價法、成本效益比較法、歷史動態比較法、平衡計分卡法、攤提計算法、橫向比較法、最低成本法、標桿管理法、因素分析法、目標與實施效果比較法、專家評議與問卷調查法等。根據各項目的不同應選擇不同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方法。對于項目層次的績效評價可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其核心是先將項目在一定時期內的總成本與總效益進行對比分析,然后對不同的預選方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對于成本易于計算而效益不易計量的支出項目可采用最低成本法,在效益已定的條件下,只計算項目的有形成本,比較成本費用的高低,進而來評價績效目標實現程度。
(三)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標準體系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標準是利用數理統計的原理對收集到的有效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整理而得到的標準樣本數據。根據標準的取值基礎不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可分行業標準、經驗標準、計劃標準和歷史標準四種,對財政評價支出行為的優劣等特征通過量化的方式進行量化。行業標準是以行業中各群體的相關指標為有效樣本數據,并以此為基礎利用數理統計制定的該行業的評價標準。行業標準的優點在于財政管理部門可通過對各支出項目的績效水平的比較,分析總結各時期內同類支出項目應有的經濟效率,進而加強支出的科學管理。但行業標準需要有強大的數據資料作支撐,這在實際工作中尚未解決。計劃標準是以事先制定的目標、預算、計劃等已經預定的數據為樣本,計算和制定出的評價標準。計劃標準有利于對比項目的實際完成情況與預定數據,以兩者差異為依據進行評價。但計劃標準的設定不客觀,過高或過低都無法準確評價項目,評價工作不起作用。歷史標準是以同類部門、單位、項目的績效評價指標的歷史數據為基礎,利用數理統計的原理進行預測和分析得出的各類指標的平均歷史水平。在實際的工作中,可以以上年同期數據、上年實際工作整理的數據、歷史各年水平等某個過去形成的數據作為歷史標準。經驗標準是專家學者根據經濟管理活動實踐與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研究得出的有關指標標準。對于缺乏同行業比較資料,無法利用行業標準的績效評價可考慮經驗標準。
(四)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
績效評價是否公正、準確,其關鍵在于是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能夠反映政府部門工作效益的指標體系,使項目的績效目標能夠合理量化、具體化,從而為評價各類項目的績效情況提供可靠的依據。針對財政支出管理使用行為主體,可以將評價指標分為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部門績效評價指標、單位績效評價指標和項目績效評價指標。對于支出管理類型的不同,可以設置通用指標、專用指標和補充指標。通用指標是不同類型績效的共性指標,專用指標是反映不同類別績效的個性指標,補充指標是根據評價需要在評價過程中決定是否選取的指標。對具體項目進行績效評價時,可分為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定性指標計分方法就是由評價主體根據評價對象在某一方面的具體表現,主觀判斷其達到的等級,再根據相應的等級參數和指標權數計算得分。定量指標可通過現金、銀行存款、庫存材料、生產成本、應繳財政專戶款、基本工資、辦公費、商品和服務支出、撥出經費、項目支出、基本支出、預算外資金收入等會計科目收集資金到位率、產出數量、產出成本和經濟效益等可量化指標的實際數據,并以此設定績效目標的考核指標。
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預算部門職能職責、中長期發展規劃及年度工作計劃等要求,遵循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要求,旨在提高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數據來源的真實、可靠、可計量性,通過建賬監管系統實現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財政部門根據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確定績效評價的目標及對象,并向各職能部門下達績效評價通知。財政部門在項目實施初期,根據事先制定的目標,完成績效評價工作方案,并賦予績效評價人員建賬監管子系統使用權限。上級部門審核工作程序安排、評價方法的選定、績效指標的設定、績效評價內容等,并根據審核通過的《績效評價方案》在財政業務管理系統中設置績效評價報告模版和指標體系子模版,錄入相應指標的計算公式和分值。在績效評價過程中,評價小組將從預算單位財務核算系統和財政財務監管系統獲取的基礎數據導入財政業務管理系統,對可量化績效評價指標生成相應分值,同時績效評價小組對定性指標進行打分。結合兩者,最終生成績效評價報告,并附上對評價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的書面文件。預算部門應將績效評價結果及意見反饋給相關單位,并將最終建立績效評價檔案。
作者:劉旸旸工作單位:湖北民族學院
- 上一篇:紀錄片教學在民族文化的作用
- 下一篇:企業清潔生產監管平臺創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