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業經營管理和發展戰略探究
時間:2022-07-17 03:42:55
導語:光伏企業經營管理和發展戰略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如今,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光伏行業作為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力扶持的新興產業,應當摒棄落伍的發展模式,順應當今時代潮流,積極尋求符合本行業經營管理特點的發展戰略。本文首先闡明現階段我國光伏企業經營發展的現狀,接著分析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未來強化光伏企業發展的建議,以期更好地促進其未來平穩高速運行。
關鍵詞:光伏產業;經營管理;企業戰略
隨著新技術、新業態發展,我國能源需求日益增長,傳統石油燃料的消耗,既影響了生態環境,也對我國能源安全造成一定隱患。對此,實現能源轉型迫在眉睫。而光伏作為一種可再生新能源,有安全高效、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等優點,對促進我國節能減排工程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然而,光伏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諸如產業鏈發展不均衡、國內市場開拓不足、產品缺乏特色等等。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立足于我國光伏企業發展現狀,然后分析該產業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強化發展策略,這樣有利于解決目前我國在光伏產業發展存在的困境,更好地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從而實現光伏產業可持續性發展。
1.我國光伏產業經營發展現狀
光伏產業主要指利用太陽能輻射,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加以儲存并形成完整產業鏈條配置的企業經濟活動集合。在現階段能源轉型的社會背景下,光伏產業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并呈現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形成創新分布式應用模式;另外,在2020年3月召開的“電力國際化”沙龍會議上,也提出未來光伏投資會有較大發展,在全球投資比重會逐步上升的趨勢。但是,光伏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潛在危機,如政府補貼細節尚待厘清、企業缺乏長期融資渠道等等。
2.光伏企業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
2.1光伏產業鏈發展不均衡。我國光伏業產業鏈可劃分為上、中、下游三個部分,具體包含硅料、鑄錠(拉棒)、切片、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系統等6個環節,其中,上游主要包括晶體硅原料、硅片、硅棒,中游是光伏電池片、光伏電池組件等,下游則為應用產品及發電系統環節,如圖1所示:對于上游而言,由于我國目前對晶體硅原材料的生產技術水平偏弱,大多依賴于國外發達國家,國內尚未形成一套自主研發技術,使得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只能依靠進口原材料,造成供需缺口凸顯;另外,由于技術受限,導致我國原材料生產無法形成良好的規模化效益,這也是造成光伏上游企業數量較少的原因之一。對于中游而言,根據近3年《中國新能源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光伏電池產量為68GW,未來五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約為16.18%,但因為價格偏高和國外市場需求拉動,現在95%的份額仍依靠出口歐洲;又由于全球光伏市場本質上是由政府政策驅動的,我國缺少推動其發展的激勵政策,這表明中國光伏電池依賴出口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對于下游而言,受產品價格和市場空間限制,我國對光伏應用產品的技術密集度較低、綜合應用能力偏弱,導致后期空間不足,產能過剩。2.2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縱觀整個光伏產業鏈條,處于中游階段的光伏組件制造進入門檻較低,因此吸引了國內大量投資者,使得該環節發展迅速。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重視,由于門檻低,導致企業“一窩蜂”涌入,造成無序擴張、產能過剩、產品嚴重同質化的弊端;另外,一些光伏企業仍局限在組裝、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環節,產品缺乏特色,處于價值鏈的弱勢位置上,最終導致其產品只能低價銷往國外市場。2.3補貼政策不及時、不到位。為了更好地開發光伏資源、連續創造穩定收益,實現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近幾年國家大力實行“光伏扶貧”政策,并對光伏電站企業進行一定補貼,但在具體執行方面,仍存在補貼不到位、國內企業過度依賴補貼、忽視自主創新能力的現狀。由于光伏發電機組的迅猛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取的資金遠遠難以滿足補貼需求,缺口越來越大,甚至入不敷出,還存在補貼支付時間滯后、程序冗長的狀況。由此可見,政府對于光伏企業的補貼缺乏合理性,未能充分考慮到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難,給整個光伏產業鏈均衡發展造成影響,影響國家節能減排目標實現。
3.強化我國新能源企業發展戰略
3.1樹立產品特色,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光伏企業要使自身的產品、技術呈現差異化。第一,必須培養自身核心競爭力,通過加大研發投入,鼓勵發展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效技術,從而滿足不同的市場細分需求;第二,通過技術疊加,提振科技創新,全面提升光電轉換效率;第三,通過能源技術革命,實現光伏發電成本價格大幅下降,吸引更多種類、更大數量的客戶群體;第四,堅持從質量出發,將保證光伏產品質量作為核心方向,避免“大干快上”等類似現象出現;第五,對光伏組件的安裝,要順應能源發展趨勢,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云端技術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光伏電站“點多面廣”的特點,若僅憑人力,投資消耗太大,只有大規模多領域應用人工智能,才能高效保證光伏產業的運行和維護,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使得整個光伏行業得以進一步發展。3.2完善光伏企業政策紅利和補貼。面對現階段我國光伏補貼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實現企業高速平穩發展,促進光伏發電技術全面進步和降低成本,政府在制定落實光伏補貼政策時,要兼顧以下幾點要求:明確市場化導向、鼓勵向“降成本、去補貼、實現平價”方向轉換、完善決策程序。①明確市場導向。全面開拓我國光伏產品的國內市場,拉動國內需求,避免出現大量低價傾銷國外的局面出現;此外,還要做到因地制宜,由于我國各省市在地理環境、氣候、資源、人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政府應當在綜合考慮各地條件的基礎上,制定不同的補貼政策,爭取最大化、多樣化利用特殊地點,將生態環境放在首位。②鼓勵轉換,完善決策程序。這就代表政策優先支持建設補貼強度低、退坡力度大的項目,以競爭配置和補貼競價市場手段,逐步達到“降成本、去補貼、實現平價”的目的,做好項目建設與消納能力協調,減少行業發展對國家補貼的依賴;同時優化建設投資營商環境,國家相關主管部門應當派出相應監管機構,對補貼的決策程序加強監督。3.3促進光伏產業鏈協調發展。我國光伏產業要兼顧上、中、下游產業鏈齊發展,抓住關鍵環節,學習發達國家地區的成功經驗,實現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既確保上游供應足夠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努力發展自主創新能力,引進培養技術性人才,占據附加值較高的環節;同時也要監督中、下游企業研發新產品投入、拓展市場,改變傳統生產模式,努力尋找新的盈利點;最后要鼓勵兼并重組和聯合,以先進替代落后,促進光伏制造全產業鏈協調發展,優勢企業脫穎而出,盡快成長為龍頭企業。通過上下游的互助互利戰略目標,不僅提升了公司自身抗風險水平,也有利于避免上下游出現過度競爭,從而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新能源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我國光伏企業也應當積極轉變經營管理和市場開拓模式,尋求更符合本行業需求的發展戰略,明確新時展方向和目標,全面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完善光伏企業政策紅利和補貼,促進光伏產業鏈協調發展。只有做好以上幾個方面的工作,才能補齊短板,消除劣勢,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最終使得新能源光伏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張俊民.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構及其分層設計[J].會計研究,2000(05):61-65.
[2]顏蘇麗,孫婧豪.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之道[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9-12.
[3]崔懷樹.新能源業務的發展戰略及經營管理思路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0):194-195.
[4]羅少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復旦大學,2008.
[5]彭文兵,馬永威,張方方.政府綠色支持政策對我國新能源推廣影響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09):58-61.
作者:戴詩宜 孫孝文 單位: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
- 上一篇:國有企業資產投資管理戰略思考
- 下一篇:上半年防疫工作落實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