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系統生態規劃探討

時間:2022-10-19 08:31:25

導語:綠地系統生態規劃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地系統生態規劃探討

1淮南市基本情況

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地跨淮河兩岸,南部為延綿起伏的丘陵崗地,北部屬淮北平原。東連鳳陽,南鄰長豐,西接穎上、利辛,北望蒙城、懷遠。東西長78km,南北寬51km。市域總面積2121km2,建成區面積80.60km2。年平均氣溫14.3~16.4℃之間。市境累年年平均降水為937.2mm。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雨量的50%),春季次之,秋季較少,冬季最少。城市作為華東地區的煤炭、電力為主的重要能源基地,工業結構以輕、化工業為主[1]。

2淮南市綠地生態系統現狀

根據目前對城市綠地的定義,整個城市范圍內,主要組成載體為綠色植物的空間地域都屬于城市綠地,如林地、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苗圃、果園、水體等。淮南市的城市綠地可分為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道路綠地、生產綠地、風景林地、防護綠地七類[2]。根據2017年的統計結果,城市內綠地面積共1356.70hm2,人均公共綠地2.51m2,綠地率16.83%,綠化覆蓋率為21.00%。除去陸地上的陸地生態系統,水域綠地也是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淮南市內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包括淮河、架河、泥黑河、茨淮新河、石澗湖等。淮南市的主要水域生態系統就是淮河的生態系統,通過對2015年和2010年的淮河水質監測結果的對比分析,淮河水體中的高錳酸鹽指數(CODMn)、非離子氨年平均值、氰化物等水體污染指標都在下降,淮河的水體質量正在逐年改善。并且,淮河在淮南市流域的出境水質要明顯優于入境水質。可見淮南市的水域生態系統的現狀正在逐漸好轉。

3淮南市綠地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

淮南市綠地生態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幾點:能源原材料工業伴隨的結構型污染依然制約著環境質量的改善;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不會根本改變,煤煙型大氣污染仍居主導地位,加之“西氣東輸”工程使城市燃氣量大幅度增加,導致市區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氣態污染物濃度上升,能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淮河水資源矛盾加劇,生活污水使有機污染負荷居高不下;煤矸石與粉煤灰堆存量持續增大,污染物形成蓄積性影響,環境污染負荷加重。環境污染的問題日益突出,礦產資源受破壞情況嚴重,采礦區的開采沉陷面積不斷擴大,生態環境在短期內難以恢復;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緩慢,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受到限制[5]。3.1煤炭工業對綠地生態系統的破壞。煤炭型工業對淮南市的水域系統、林地、大氣造成了極大的損傷。煤炭型工業雖然帶動了城市的發展,但是煤炭型工業對城市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的巨大破壞,使得煤炭礦區工業城市難以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根據李允潔等人的報道,淮南市的過度開采已經造成了煤礦區的地層塌陷,而且煤炭型工業對水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工業廢水對水體的污染,造成了淮南市部分地區出現了地下漏斗[4]。并且,因為淮南市綠地的缺少,植物無法吸附消除煤炭工業排放出的廢氣和粉塵,而這些廢氣和粉塵又造成了植物的死亡,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3.2水域環境的質量問題。淮河作為淮南市的主要生活和工業用水水源,淮南市的最主要水域生態系統就是淮河生態系統。目前淮河在淮南市流域內的污染問題包括三個方面:①點狀分布污染源,即淮河沿岸工業企業排放的生產廢水和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排放的生產污水。②線狀分布污染源,即淮河沿岸的城市排污溝所排放的生活污水。③面狀分布污染源,指的是淮河沿岸農業生產使用的化肥-農藥-地膜被降雨沖刷后,進入淮河造成污染[5]。這三種污染源中,對水域環境影響最大的就是作為點狀污染源的工業企業。淮南市的工業產值結構中,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占比較大。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占淮南市經濟總產值的83.21%,處于主導地位。同樣的,能源和原材料工業(主要為煤炭工業)的廢水排放量占全市工業總排放量的88.2%[6]。因此,實現經濟轉型或者控制工業污染對淮南市的生態發展是十分有必要的。3.3綠地系統的建設與管理工作滯后。雖然從建國以來,淮南市就一直重視對綠地的建設,但是由于缺乏對綠地生態功能的全面深入認識,一直沒有開展詳細的綠地生態系統規劃工作。再加上人民對經濟和城市化建設的迫切需求,綠地系統建設長期處于落后的水平。即便是城鎮建設區域,綠化工作也一直被有意無意地放在次要或邊緣位置。這就造成了淮南市遷就現狀和填補空缺多,發展總量不足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建設現狀。而城市內的點狀綠地建設也存在著管理粗放、缺少認真規劃的問題。同樣的,由于管理觀念滯后、管理措施不嚴等問題,部分人工森林界線不清,土地產權不明確,執法力度不足,規劃綠地被侵占、綠地被蠶食的現象也絕不少見。

4淮南市綠地系統生態規劃探討

4.1淮南市綠地生態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城市綠化條例》(國務院[1992]100號令)《城市用地分類及建設用地標準》(國標GBJ137-2011)建設部《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建城[1993](2016)235號建設部印發《國家園林城市系列標準》《淮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淮南市城市綠化條例》(2010)。4.2淮南市綠地生態系統規劃目標。淮南市的綠地系統建設目標應當與21世紀城市的生態化相匹配,建成的綠地生態系統能夠為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的生存空間、創造和諧的生活氛圍、發展高效的環境經濟。而要達到上述目的,在規劃中一定要明確綠地系統的生態還原功能、確立綠地生態的產業地位、提高城市綠化的社會價值。4.3綠地生態系統規劃面積。根據調查結果估算,如果想要使得城市綠色生態系統能夠充分發揮其潔凈城市空氣、改善城市氣候、降低城市噪聲等生態效益,城市綠化生態系統覆蓋面積最起碼要達到城市總面積的30%及其以上[7]。根據我國在本世紀初制定的標準,一個合格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要達到7.11m2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根據這些指標,在新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中,既要留出大的綠地,又要設計一些分散的、點綴性的綠色設計,形成一個龐大的總體綠地空間,也可以通過對舊城區的改造,增加城市綠地面積,實現城市綠地的系統規劃。4.4加強市中心區綠化建設,創造立體綠色空間。在高層建筑密集的城市地區,路面要更加堅硬,瀝青水泥在路面的構成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點線規劃對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同時,在確保現有綠色空間不會受到影響的前提下,我們應該盡一切努力去利用每一片土地,實現路邊、房屋旁、街道邊的綠化。或者轉移和擴建河流,建設綠色街道和河堤。與工廠協商,搬遷工廠,減少工業對綠色空間的影響,實現綠色空間的合理開發。隨著技術的進步,屋頂防滲技術越來越成熟,所以屋頂綠地的建設也可以納入綠地建設的考慮范圍內[8],比如對綠色建筑外墻、花園等新型綠地的建設。

5結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自然共存的環保觀念也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也越來越傾向于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因此,城市規劃工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應該綜合考慮地方特色和文化生態系統。只有合理地對城市綠地進行規劃設計,才能實現人類城市與自然的共存,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王梅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