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節能技術分析與研究

時間:2022-12-01 09:07:58

導語:建筑節能技術分析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節能技術分析與研究

1概述

建筑節能是建筑行業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關系著建筑物熱環境改良和能源節約,是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環節。同時加強建筑物節能改造,有助于改善居民工作和生活條件,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缺乏的現狀是限制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今我國有著極為龐大的房屋建筑規模,這些房屋的正常建造和使用都需要巨大的能源支持。為了我國資源短缺的問題可以更好地處理,建筑行業的節能工作必須做好。

2發展建筑節能技術的重要性

2.1建筑節能是緩解能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建筑節能技術的支持,不管是國民經濟的發展,或者是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和能源這一關鍵的物質保障息息相關。目前,雖然我國的水資源和煤炭儲藏的規模都很龐大,但是我國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卻非常少。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浪潮的推動,我國對能需求量也隨之不斷加大,資源在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中的影響也日益顯著。

2.2建筑節能有助于國家的環保建設

環境的污染往往伴隨著常規能源的消耗而產生。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固態氣態能源的消耗,往往會產生大量的固態和氣態的污染廢棄物,因此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減少這些能源的損耗,從而從根本上使環境問題得到緩解。

3太陽能在建筑節能中的應用

太陽能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清潔能源。我國有大于2/3的國土面積每年日照時間超過2200h,每年太陽能的照射總量也大于5000MJ/m2。只要我們把太陽年輻射總量的百分之一轉化使用,就完全可以滿足我國的能源消耗。當今世界范圍內,都把建筑行業的工作重心放在和太陽能利用相結合上。只有把太陽能利用、建筑室內熱水和供暖行業、建筑設計部門以及太陽能發電行業幾個部門向結合,太陽能智能建筑系統才能得到實現。從居住的角度看,我國目前僅僅處于太陽能熱水器和住房相配合的初級時期,太陽能熱水器僅僅作為一個輔助設施使用。我們應該加大太陽能在建筑領域的使用,如太陽能發電照明使用,太陽能室內供熱方面等等。

4建筑圍護部分的節能

建筑圍護部分的保溫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其隔熱作用在冬季寒冷季節能降低建筑物內部熱量向外部的釋放,而在夏季燥熱天氣中降低建筑物外部高溫向內部傳導,從而使建筑內部溫度保持在適宜的溫度區間之內。從而降低供暖設備和制冷空調的使用,達到能源節約的目的。

4.1墻體的節能措施

長時間以來,我國建筑物的外墻一般應用空心磚或者加氣混凝土外墻等常規材料,這些材料的導熱系數比較大,往往比高性能保溫材料高幾十倍。隨著建筑節能要求的不斷提高,新型復合墻體應運而生。外墻保溫是目前國家鼓勵發展的建筑物保溫技術。其主要優點有:

4.1.1加強墻體的保護,使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增加,墻體外部的保護層,可以極大地降低紫外線、高溫以及潮濕對墻體的損害。

4.1.2保溫效果良好,隔熱層能夠減少建筑物熱能的損失,超薄保溫材料的使用使建筑節能效果進一步提高。

4.1.3應用廣泛且使用效果好。其不僅適用于新建建筑上,同時也適合老舊建筑的保溫改造。同時,其既能在需要在氣候寒冷需要保溫的寒帶使用,也能在氣候炎熱需要隔熱的熱帶使用。

4.1.4能夠使墻體的潮濕情況得到改善。墻體外部的保溫層,可以避免墻體內冷凝現象的產生,從而去掉隔氣層,使空間和材料得到節省。

4.1.5能夠使建筑物內部溫度保持恒定。墻體內部加裝比熱大的保溫材料,當室內溫度受到不確定熱因素影響時,墻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調節溫度的作用。

4.2節能技術在建筑物門窗的應用

門窗隔熱是建筑圍護部分節能的重要環節。建筑物的熱能相當大的部分是通過門窗損失的。為了減少門窗熱量的損失,往往要從降低熱輻射、減少熱滲透和熱傳導三方面入手。首先我們可以應用密封材料提高門窗的密封性能,從而使溫度滲透減少;其次,門窗材料可以選用隔熱能力強的高性能材料,從而降低建筑內外的熱傳導。節能玻璃主要有家裝反射層的熱反射玻璃和中間真空的空心玻璃。節能窗框大部分采用塑性窗框和隔熱鋁型框。同時,雙層玻璃窗也可以有效的減少熱損耗。

5結語

在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建筑節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溫室效應減輕、空氣污染減少同時使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另外,建筑物節能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建筑物節能涉及多個部門,是一項綜合性能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各個部門通力合作。另外,政府應該盡快制定出更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能有效限制能量消耗的政策法規,從法律層面上引導建筑節能工作的進行。同時,鼓勵各單位對節能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加大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增強節能新材料的生產和使用,從而不斷促進我國建筑節能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作者:石明煒 單位: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