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港產業升級研究

時間:2022-03-26 04:02:46

導語:航空港產業升級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航空港產業升級研究

摘要:鄭州航空港經濟實驗區(以下簡稱“航空港實驗區”)自成立以來,鄭州的經濟發展迅速,河南省生產總值逐年增長。在GDP不斷增長的同時,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問題成為阻礙鄭州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以手機、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為主的高端制造業占據主導地位,航空物流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得比較遲緩,沒有滿足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影響了航空港實驗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本文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依據供給側結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自身區位條件和政策傾斜,調整航空港實驗區的產業結構,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航空物流業和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將河南的人口數量優勢轉化為勞動力資源,實現航空港實驗區的產業轉移和升級。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改革;經濟新常態;產業調整;航空港實驗區

河南省地處中原,鄭州市作為中原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對其有獨特的戰略定位。鄭州市一直以來都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全國經濟格局的戰略支點和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增長區。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鄭州作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鄭州經濟得到了快速增長和發展。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航空港實驗區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制造業占比過高,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加以調整。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改變需求側占主導地位的局面,因時而動。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解決結構性的問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淵源

供給側學說思想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經濟學奠基人第配,他的勞動價值理論從不完善的勞動價值論出發,認為財富增長來自于生產領域,來自于供給側。美國經濟學家裘德•萬尼斯基首先提出供給側這一概念,他在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提出了與需求側管理相對應的供給側管理。此外,以芒德爾、拉弗等為代表的供給學派在論證供給管理政策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世紀,法國的經濟學家薩伊提出的薩伊定律同樣表明在經濟發展中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認為人們對產品的需求來源于社會的供應,增大社會供給量能夠刺激有效需求。供給側改革的理論來源是供給學派,以供給學派的觀點進行的美國“里根經濟學”和英國的“撒切爾新政”,取得了供給側改革的勝利。亞當•斯密1776年在其名著《國富論》中首次提出“勞動是供給國民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而一國消費品供應情況的好壞則取決于年產量與消費者人數的比例”。李嘉圖在亞當•斯密的基礎上把理論進一步發展,他指出供給大于需求這種現象不是永恒存在的,同時他也不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長期的問題。2015年11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他強調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拉動經濟增長、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中的重要性,在總需求適當擴大的同時,同樣注重供給的作用。“供給側改革”這一概念從提出以來就不斷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供給側改革在中國的實施提供了可行性。我國為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產業升級,防止全球經濟危機使國內經濟下滑過快。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新時期的發展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為重要的理論來源。

二、航空港實驗區發展優勢

航空港實驗區的設立,得益于鄭州自身的發展優勢。第一,區位優勢獨特。河南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向、南向和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它不僅承接著東部的產業轉移、西部的資源輸出,更連接著南方北方的經濟貿易交流。除此之外,它可直達中亞、中東歐以及波斯灣等海外地區和國家,也可以經沿海地區直抵東南亞國家,還可以通過港口等便捷通道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鄭州市地處中原城市群中心位置,不僅陸路交通四通八達,航空條件更是得天獨厚。這給企業采購原材料、銷售商品和提供現代化服務帶來了交通上的便利。在鄭州建設航空港區,能夠覆蓋和貫通東西南北幾乎全國90%以上的人口和地區,從鄭州機場出發兩小時就能覆蓋整個國家的航空圈。第二,三大國家戰略的支撐。首先,糧食生產核心區戰略是河南三大國家戰略中第一個國家戰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保障支撐。其次是中原經濟區戰略,中原經濟區是中國首個內陸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經濟區,是河南的第二個國家戰略,該戰略定位除了繼續貫徹第一個糧食生產核心區戰略功能之外,增加了幾個新定位,它是全國工業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全國城鎮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全國信息化協調發展示范區以及全國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是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不僅如此,它還是中國重要的現代化交通樞紐和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紐帶支撐。最后,航空港區國家戰略是河南三大國家戰略的落地型戰略,以現代高端物流工具———航空為核心載體,形成歐洲火車班列、高速公路等航空港高端物流體系。第三,“一帶一路”建設的扶持。“一帶一路”是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簡稱,極大地推進了沿線國家與中國之間的交流與貿易。鄭州開通了中歐班列,加快國際貿易的發展,將河南省內企業的商品輸出到國外,同時給國內人民帶來國外產品,讓人民的消費類型更加多樣化。航空港實驗區是“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在以鄭州為中心的4小時國內航空交通圈和24小時國際航空交通圈內,實驗區通過空鐵結合、空陸結合東聯西進借勢發展,成為國家物流中心體系物流大通道的戰略核心支點。鄭州地處中原,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發展臨空經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最好的選擇。航空港實驗區的設立,使鄭州以機場為依托與其他國家能夠相互聯系,從而產生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航空港實驗區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航空港實驗區成立時間不長,雖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拉動了河南省的經濟增長,但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在產業結構、交通網絡、科研創新、人才引進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一)航空港實驗區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不完整。雖然航空港實驗區近年來加大主導產業引資招商力度,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但總體上產業還存在外向型程度低、產品附加值低、總體規模不大的問題。食品加工、傳統化學藥制造、鋼鐵加工等傳統產業仍然占據一定比重。產業單一狀況比較突出,精密制造產業、E貿易、國際貿易、流通服務業等產業需要強化發展。航空港區雖然已經確立港區發展的主導產業,但是產業的引進和培育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完善,產業布局尚不合理,加工、制造等傳統產業仍然占據很大比例。港區內的傳統產業仍然偏多,航空偏好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高端制造業及高端服務業較少,港區內的產業結構尚不盡合理。(二)航空物流運輸網絡有待進一步完善為。貨運提供一個暢通的航空物流運輸通道對航空港成為國際航空貨運樞紐至關重要。然而,目前鄭州航空港實驗區雖然貨運吞吐量在不斷地增長,但其中存在著貨運中轉頻率高但效率低的問題,航線總數量不斷增長,航線網絡快速拓展,但運營的基地航空公司較少,飛機隊伍的規模遠遠不夠。飛機的數量、調配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近年來,河南的航空業發展迅速,客流量和貨流量都迅速上漲,但在價格和裝載率等方面仍然有一些不足,航空網絡不夠完善。(三)開放程度不高,利用外資所占比例少。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較弱,外貿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富士康的手機業務,河南省外貿對富士康的依賴度持續增強,與鄭州陸港的綜保區、鄭歐班列項目的協作機制不完善,未有效融入新絲路的開放大格局。航空港實驗區在通關、通道、開放平臺、發展環境上,沒有充分利用河南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廣闊的市場等有利因素,航空港實驗區對外開放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還要進一步刺激消費,加大需求,拉動經濟快速增長。鄭州航空港區內的大部分企業尚未參與國際分工,如富士康只是進行裝配、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工作,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國際競爭力較弱。(四)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經濟附加價值低。中國現階段還停留在中國制造階段而非中國創造,由于國際上對產品的高品質需求,中國未能達到,擋住了中國與國際接軌的腳步。航空港實驗區原有企業多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傳統產業發展空間有限,附加價值較低,外向型程度不高,不利于航空運輸和大物流產業的長遠發展。(五)缺乏高層次人才。高層次人才對于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設航空大都市離不開高端人才的領軍作用。河南有豐富的人口資源,能夠滿足制造業的發展,但對于航空港實驗區而言,面臨的是國際化的挑戰,更需要的是高層次人才。鄭州航空港三大主導產業的特點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高端人才需求量較大,而對普通勞動力人才需求量相對較小。航空港發展所需要的創業型、綜合型、高層次技術專家供給不足。

四、航空港實驗區發展對策與建議

航空港實驗區是整個中原地區進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完善交通運輸網、加大開放力度,進一步促進產業融合,推動整個港區的產業升級和轉移。(一)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多元化發展。降低以手機、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為主的高端制造業所占比重,提升航空物流業和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大力發展智能終端產業,全面做好配套服務,吸引一批生產、制造、銷售智能終端產品及含有配套服務的企業,形成智能終端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積極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衛星導航相關產業,大力發展跨境電子貿易,大力發展會展業。積極吸引國際知名會展企業投資,培育本土規模較大、綜合實力較強的企業,使其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提升維修服務質量,發展其他航空核心產業。(二)繼續完善交通運輸網,大力推進航空物流基礎建設。打造航空貨運骨干網。通過構建國內和區域航空貨運網絡,主要是腹艙帶貨網絡,吸引輻射地區貨源在鄭州進行集散,利用國際和國內全貨機航線網絡,保障貨物在鄭州與主要目的地之間的干線運輸。構建多種形式的聯運樞紐。構建“鐵”“公”“機”三項聯動的交通格局,以鄭州為出發點建設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公路網以及航空網。有效連通周邊省市,擴大鄭州的輻射范圍。加快道路交通建設。優化內部道路系統,改善交通換乘方式,使出行更加快捷。(三)加大開放力度,吸引外資,積極融入國際產業鏈。加快國家化口岸建設,提升口岸跨境通關物流能力,加大資金投入,通過智能終端手段,建設鄭州航空國家樞紐口岸。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時機,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積極引導外商投資,積極參與融入全球產業鏈,集聚有利因素。開展高水平國際交流,積極爭取國際城市合作試點,密切與“一帶一路”歐洲戰略支點城市在經貿、體育、科技等領域的聯系,重點在綠色城市、智慧城市、生物技術、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領域開展合作。(四)加大開放力度,由高端制造業轉向精密制造業。1.鼓勵企業創新。利用國家對試點城市的優惠政策,建立促進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培育和保護自主知識產權,提升創新能力,確保發展質量。鼓勵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提高企業集聚科技資源的能力,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需求主體、投入主體、知識產權保護主體和成果應用主體。2.發展精密制造業。建設精密機械產業園,積極承接國際先進制造業轉移,重點培育龍頭企業,建設包括數控機床、立體停車設備、節能照明、精密機械等產品及上下游配套生產企業高度集聚的精密機械產業園,推進3D打印機制造示范基地建設,促進汽車高端零部件產業集聚。重點發展汽車發動機等汽車高端零部件項目,按照專精尖的要求,吸引小型零部件企業集聚。(五)引進高層次人才,將人口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實驗區“大物流”不同于傳統物流業態,缺乏航空物流、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物流金融、物流咨詢、電子商務等方面的高端物流人才,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鄭州“大物流”格局的發展。首先要針對港區產業所需人才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從高等院校的專業培養到在職技能培訓,讓產業人才在各個階段都得到不斷提升,實現人才的終身教育。其次,優化行業環境,促進人才成長。以公平、公正為準則,完善薪資管理分配辦法,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實施動態競爭機制。建立及完善人才需求信息預測中心,綜合考慮人才總量及結構,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與措施。總之,鄭州航空港區如果想實現新一輪的產業升級和轉移,帶動整個中原地區的經濟增長,必須充分學習和理解供給側結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自身優越的外部條件和國家的政策扶持,積極調整港區的產業結構,高度重視自主創新能力,最終實現航空港實驗區的產業轉型和升級。

參考文獻:

[1]江曼琦,張志強.推進型企業在區域發展中的極化與擴散作用機理與效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8(1).

[2]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陳繼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4]張占倉,陳萍,彭俊杰.鄭州航空港臨空經濟發展對區域發展模式的創新[J].中州學刊,2016(3).

[5]張合林,趙曉芳.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極化與擴散效應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6).

[6]喻新安.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實現中部由“塌陷”到“崛起”的戰略選擇[J].中州學刊,2004(3).

作者:頓晨陽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