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式風險管控在兒科護理管理的應用

時間:2022-02-21 10:59:17

導語:預見式風險管控在兒科護理管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預見式風險管控在兒科護理管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觀察預見風險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治療的25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法分為觀察組(125例)和對照組(125例)。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觀察組使用預見式風險管控護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風險發生率及護理質量評分。結果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風險總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1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危重癥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病房管理評分、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兒科護理中用預見式風險管理,能降低兒科護理中的風險發生率,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較高。

[關鍵詞]兒科;風險管控;預見式

護理風險指從事醫療護理服務行業,具有一定發生率并且該風險由職業者承受,指護理期因各種因素造成的患兒死亡或傷殘[1]。護理風險不確定性較強,如出現嚴重后果,可造成患兒出現任何一種情況[2]。兒科患兒因為年紀較小,不能準確描述自身疾病,護理工作有較強的特殊性,護理風險較多,容易出現醫療糾紛。風險防范式護理能有效提升護理安全性,降低醫療風險,屬于一種預防醫療風險的護理措施。為提升患兒護理更加安全有效的服務,強化護理人員抗風險能力及法律意識,以及綜合服務能力及溝通技巧,規范護理人員行為,提升醫院質量,保證護理工作安全,提升護患間的良好關系,本研究將預見式風險管控用于兒科護理管理中,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治療的25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法分為觀察組(125例)和對照組(125例)。患兒家長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疾病患兒;②符合本研究患兒;③年齡<14歲患兒。排除標準:依從性差,不配合研究患兒。觀察組中,男70例,女55例;年齡2~11歲,平均(7.16±2.57)歲;其中呼吸系統疾病35例,神經系統疾病67例,消化系統疾病23例。對照組中,男75例,女50例;年齡3~12歲,平均(7.13±2.14)歲;其中呼吸系統疾病43例,神經系統疾病66例,消化系統疾病16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嚴密監測患兒體征,并對其用藥進行干預,對患兒實施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健康宣教等,告知患兒及家屬治療期注意的問題及應對措施,提升患兒治療配合程度。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預見式風險管控,具體措施如下。①建立風險管控小組:組員包括護師、責任護師、責任護理人員、責任護士長,根據組員負責崗位的不同對其進行護理任務分配,責任護師負責巡視工作,責任護士長進行監督工作,如發現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及時匯報,并進行評估。討論護理中問題并制定解決方法,改進護理服務,從而提升護理人員自我保護意識及風險認知意識。②強化知識培訓:對小組中護理人員的特征及能力,管控人員對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措施,對其崗位職責合理安排,激發學習興趣,增加工作積極性,對其進行技能及知識方面的業務培訓,實踐結合理論,提升護理人員護理知識的水平。③健康教育:根據兒科患兒實際情況,傳播專業知識,并針對患兒心理,用溫和有效的交流對其實施心理疏導,提升患兒治療自信心,從而提升治療效果。④設備維護及藥品管理:根據患兒使用的醫療設備及藥物,及時檢查并詳細記錄,定期對設備消毒處理,提升設備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⑤環境管理:改善患兒住院環境,住院房間保持適宜的溫度,空氣清新,環境整潔,定期消毒及細菌監測,保證環境干凈衛生。對其房間適當的美化,可根據患兒性別及年齡,在墻上貼畫,房間內放置氣球,緩解患兒對醫院的恐懼。中午及晚上睡覺時保持安靜休息環境,提升患兒休息及睡眠質量。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觀察兩組護理滿意度及風險發生情況。使用我院自制評價表評價患兒護理滿意度及護理風險發生率,護理滿意度評價內容包括業務水平、管理制度、設備衛生。護理風險包括管路脫落、給藥錯誤、設備造成感染、意外傷害。護理總滿意度總分為100分,業務水平、管理制度、設備衛生等評分在>80分為非常滿意;61~80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觀察兩組護理質量,包括危重癥患者護理質量、病房管理、基礎護理質量,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越高。護理部每月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價與考核,年度護理質量評分為12個月護理質量評分的平均分。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2.2兩組護理風險發生率的比較。觀察組護理風險總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1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2.3兩組護理質量評分的比較。觀察組危重癥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病房管理評分、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兒科屬于較為特殊科室,是控制疾病、研究患兒生長發育的場所[3]。兒科護理有高責任、高風險的特性,因為患兒年齡原因,病情變化較復雜,其配合程度不高,不可控制會出現管路脫落、撞傷、磕傷、等意外,應實施有效措施,降低兒科護理工作中的風險[4]。護理風險指護理過程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危險事件,這些危險事件來源于患兒、患兒家屬、醫護人員等,存在于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5]。因為以上原因,護理人員護理任務重,造成工作壓力增加,精神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下。并在社會者,護理人員社會地位不高,要經常夜班工作,嚴重影響家庭和諧,且護理人員所得到的性質與其日常工作中的勞動量嚴重不符,影響與患兒間的關系,從而導致護理風險上升[6]。患兒治療中,應對其實施風險管控,減少護理風險[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風險發生率為4.00%,對照組為12.00%(P<0.05)。觀察組危重癥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病房管理評分、基礎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患兒護理中應用預見式風險管控護理能滿足患兒需求,使護理服務更加全面[7]。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原因:①兒科醫師工作量較繁重,對患兒病情變化有時不能及時發現,不能及時有效處理,患兒治療期容易產生風險[8]。②護理人員因繁瑣的護理任務,容易生出疲憊感,當家屬及患兒不配合時,工作容易受到影響,致使護理風險出現[9]。③病房不合理的結構,致使病房出現地面潮濕、通風不良等現象,對消毒隔離造成影響,增加兒科患兒感染風險[10],也是導致護理滿意度下降的原因。將預見式風險管控用于患兒護理中,建立風險管控小組,嚴格執行護理中的各項工作,明確小組成員的工作范圍和責任,并對患兒病情具體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護理人員定期培訓,增加業務知識水平,強化其風險預見能力[11]。通過對各學科發展趨勢了解,學習相關知識。制定晉升標準及考核,提升護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12]。并對護理人員風險意識進行培訓,提升護理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及責任心[13]。對所有患兒風險事件進行風險評估,并給予對應的處理措施,防止此風險事件再次出現。護理人員可指定護理規范表,對常見的兒科疾病及出院指導建立護理路徑,提升患者接受程度,減少護患糾紛,提升護理滿意度。醫護工作每時每刻都要人的看護,這需要醫院對醫護人員值班科學合理的安排,醫院醫護人員用彈性排班方式,盡量保證患兒身邊時刻有人看護,并且保證醫護人員身體健康。防止因為長時間工作或高強度工作導致醫護人員看護不利及不滿,避免出現醫療糾紛及醫療事故。護理人員做好家屬的安全教育,可有效防止兒童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提升護理可靠程度。通常情況下,兒童比較好動,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出現跌倒、碰撞等情況,護理人員應對患兒家屬實施安全教育,避免以上情況,如發生以上情況,可做好應急措施,合理解決事件,降低傷害。治療期間,患兒會經常與治療藥品、治療物品、治療設備接觸,如治療期治療藥物不合格或設備不達標,可能影響患兒治療效果,傷害患兒身體,因此應對治療藥品及設備嚴格把關,嚴禁使用有質量問題的設備及藥品,保障患兒生命安全。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為88.00%(P<0.05)。且風險管理將患兒作為中心,也將護理人員作為中心[14]。護理人員因為長時間進行護理工作,工作壓力大,會對其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應對護理人員進行適當的鼓勵與表揚,護理人員如工作中出現失誤,注意批評的場合及語氣。通過一系列措施,為護理人員創造和諧良好的工作環境,提供患兒更加安全有效的護理措施[15]。

綜上所述,在兒科護理中應用預見式風險管控護理可提升患兒滿意度,降低風險發生率,效果顯著,有臨床使用及推廣價值。

作者:黃利群 姚紹玲 袁美美 楊宜芳 單位: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