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風險管理在骨科護理的效果
時間:2022-09-18 08:36:22
導語:護理風險管理在骨科護理的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析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實際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140例在該院骨外科就診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n=70)和對照組(n=70),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的護理干預,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行風險管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結果護理干預后,研究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骨科的護理管理中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可有效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在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利于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關鍵詞]骨科;護理風險管理;應用效果
鑒于骨科患者的康復周期普遍較長,且患者在康復期間易受到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發生一些風險事件,例如各種嚴重的并發癥及護理操作不當引發的感染等,所以如何有效降低護理管理期間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切實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是護理人員目前關注的工作重點。護理風險管理是近來新興起的一種護理管理模式,旨在發現護理管理工作、護理人員及患者自身等存在的風險因素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預防管理措施[1],不斷地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從而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該研究進一步探究護理風險管理在骨科護理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為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和降低風險事件提供切實有效的方法,該次研究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該院收治的1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該院骨外科就診的140例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患者。研究組:男33例,女37例,最大年齡為79歲,最小年齡為33歲,平均年齡為(45.3±2.6)歲;對照組:男38例,女32例,最大年齡為81歲,最小年齡為29歲,平均年齡為(46.3±2.4)歲。匹配兩組患者疾病類型、病程、受教育程度、治療方法等因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護理方法。給予對照組常規的護理干預,具體為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普及相關醫學常識,指導其合理膳食等。研究組在次基礎上行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2.1建立風險管理專項小組并完善風險管理相關制度。小組對近3年骨科護理工作中出現的風險事件進行回顧性的統計分析,將風險因素分類并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小組成員定期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并提供改進意見[2];依據相關部門制定的護理管理規定與標準,完善骨科護理風險管理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護理人員的工作職責[3],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實施請假、代班等,并將其納入績效考核管理,在護理人員間開展互相監督,督促其嚴格按照管理制度落實每一項工作。1.2.2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及識別和預防風險的能力。定期組織風險管理知識的培訓,鼓勵護理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采取考核上崗制度;通過對以往出現的護理風險事件進行回顧分析,識別主要的風險因素并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例如護理人員是否缺乏責任心[4],與患者溝通不到位,護理操作是否違反操作規程,對褥瘡、墜床等風險事件是否采取預防措施,相關的護理風險管理所需物品是否配備齊全等。1.2.3開展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培訓并科學配置護理資源。每年定期組織全體護理人員學習最前沿的護理專業知識,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養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提高其主動服務意識,著力培養其對周圍事物的敏銳的觀察能力,以便及時發現護理管理中的風險因素,并及時進行有效的干預,每3個月組織一次應急風險事件演習,旨在提高護理人員的應急反應能力和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及時總結出現的問題并研究解決方案;根據護理人員的性格特點和專業操作技能水平,合理分配工作崗位,保證工作期間有充足的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工作,避免出現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和監測患者病情不到位等情況[5]。1.2.4對護理管理中的常見風險事件制定具體、科學的應急預案。定期清掃病房并開窗通風,保持環境的清潔與干燥,按規定對病房和走廊通道消毒滅菌,避免醫院感染,對病情需要的患者提供輪椅和加設病床圍欄,清除能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危險品等。1.3評價指標。隨時記錄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采用該院護理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1.4統計方法利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該次的研究數據,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均為計數資料,對比兩組患者的組間差異性時采用χ2檢驗,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給予研究組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后,其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護理風險是指在護理管理工作中,患者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下,發生了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功能變化,這些變化會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由于骨科工作壓力大,工作節奏快,急癥、重癥患者較多,導致護理人員長期處在一種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中,加之患者受疾病影響而產生的負面情緒,都會增加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幾率[6]。相關研究表明,骨科護理管理中存在的風險因素主要來自護理人員和患者2個方面。骨科護理管理工作繁瑣,工作強度大,但往往人員配置不足,使護理人員在長期的高強度工作中產生了消極負面的情緒,缺乏必要的責任心和主動服務的意識,科室制度不完善,未能明確規定崗位職責,都能誘發風險事件的發生;護理人員的專業操作技能不過硬,不能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能,致使護理管理工作質量下降,影響了患者的后期恢復,也導致風險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由于骨科患者病程較長,部分患者病情較重,住院期間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嚴重時會影響疾病的預后,焦躁、緊張的情緒也容易誘發護患矛盾,還由于患者缺乏相關的醫學常識,對疾病的治療存在一定的誤解,對醫護人員采取的治療措施不理解,不能積極地配合治療,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7]。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針對日常工作中的風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可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例如,完善并全面落實相關規章制度,定期督導相關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將執行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建立健全的護理人員應急配置體系,提高護理人員的應急反應能力[8]。全面評估護理管理期間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預防和應急措施,隨時記錄管理工作記錄,整理并反饋給風險管理小組,便于發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對本科室以往的風險事件和國內外醫院發生的風險事件進行回顧分析,尋找誘因,總結應對處理經驗。鼓勵并組織護理人員參加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根據其專長合理安排工作崗位,重點培養護理人員識別和控制風險因素的能力,為新入職的護理人員制定科學、個性化的培養計劃,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對本職工作盡職盡責。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合理安排護理人員,當遇到緊急情況時,應適當增加護理人數,制定科學的排班、代班、請假制度,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工作中認真核對常用藥品、醫療設備等物品,定期檢修診療設備,清點和補充應急所需藥品和相關設備。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經過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后,其護理滿意度和風險事件發生率(95.7%,8.6%),均優于對照組(82.9%,25.7%),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護理工作中,可以顯著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對常見的風險因素采取預防控制措施,在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利于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促進了患者的后期康復。
[參考文獻]
[1]周曉玲,鄭雪梅,李民霞.骨科護理風險管理模式的建立與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3,28(16):11-13.
[2]商丹英,賈勤,李璐,等.風險管理模式在骨科術后患者壓瘡護理中的應用有效性探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4):664-666.
[3]梁瑞芬.骨科護理管理中風險管理理念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7):1887-1888.
[4]桂湘芬,鄺日紅,黃錦秀.風險管理模式在骨科術后壓瘡護理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7):183.
[5]陸艷.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骨科住院患者的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30):15-17.
[6]楊彬畸.骨外科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管理的效果研究及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7(36):43-44.
[7]許玉紅.護理風險管理在骨科患者中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19):92-93.
[8]唐冬梅,雷丹,朱金蓮.風險管理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2):29-31.
作者:張建偉 周宇楠 單位:一汽總醫院骨科
- 上一篇:骨科護理帶教質量效果分析
- 下一篇:骨折患者手術室護理分析
精品范文
10護理護患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