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管理
時間:2022-05-14 09:02:05
導語: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風險識別能力不足。護理人員的風險識別能力嚴重不足,基本上不清楚護理風險的根源,也不知道風險所能夠帶來的危害,缺乏對風險的預見性。當護理風險因素出現或集聚時,不能冷靜應對,也無從下手,處于十分被動的狀態,既不能保護自己,也不能維護醫院利益,更不能為患者提供解決方案,致使護理風險給整體工作帶來嚴重影響[1]。(二)服務意識淡薄。目前,國內外醫療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服務意識、服務水平直接影響到醫院的市場競爭力。就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醫院而言,護理人員普遍缺乏服務意識,沒有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原則,對患者的服務不夠熱情、不夠主動,甚至出現語言表達不當、行為態度失常的問題。同時,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和強度較大,容易因此產生煩躁不安情緒,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給患者帶來傷害,進而引起醫患關系緊張,護理風險因素頻繁出現。(三)制度不健全。現行的醫療管理制度體系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問題,醫療管理制度是醫護人員的行為準則,也是預防和防范護理風險因素的基本保障。一般來講,醫療管理制度涉及到的內容有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研究表明,醫院醫療管理制度體系不健全,將會導致護理風險因素的大量出現,也是護理風險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四)缺乏責任意識。通常而言,護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由護理人員單獨完成,這就需要每一位護理人員都具備“慎獨”的精神。實際工作過程中,部分護理人員沒有嚴格按照醫院的醫療管理制度、規章制度依規工作,在“三查七對”制度執行過程中大打折扣,經常出現發錯藥品、打錯針、未定時巡視病房的問題,對患者的病情沒有做到及時觀察和掌握,以至于一些患者的病情加重,給患者帶來極大傷害,造成醫患糾紛問題頻發[2]。(五)專業技能有待強化。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直接影響到護理效果。一些護理人員由于缺乏專業技能和道德素養,在護理中玩忽職守、技藝不精,嚴重違反醫療管理制度,對患者亂用藥、錯用藥,甚至連基本的醫護知識都不懂,工作中經常出現失誤,由此給患者帶來嚴重傷害,大幅增加了護理風險,引發了大量的醫患糾紛和醫療事故。(六)缺乏有效的交流溝通。護理人員作為與患者的直接接觸者,通過及時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態勢,便于為醫生提供準確的病情信息,也有助于患者的疾病治療和身體康復。同時,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能夠增進彼此之間的關系,有利于醫患和諧、融洽關系的建立[3]。另外,在交流溝通中,為患者提供一些基本的醫療常識,患者可以做好日常的自我恢復。然而,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醫院的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并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溝通關系,致使醫患關系緊張,護理風險因素集聚。(七)護理文書的風險。一是醫護記錄與實際不符,存在不準確、不真實的問題。由于種種原因,醫生的醫囑不及時或存在疏忽漏洞,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沒有遵醫囑,比如:有些需要注意飲食的,沒有告知患者,也沒有進行詳細記載;有些患者在入院治療之前有疾病史,而護理人員卻沒有將其記錄在護理文書中;有些患者同時患有其他疾病,護理人員在巡房中沒有問及,或者只是口頭詢問,沒有進行詳細記錄。當醫患糾紛出現時,護理文書中的內容不能用來作證,使醫院陷入被動局面。二是按照我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有關內容規定,需要在病人病例中增加“知情通知書”,要求患者進行簽字確認,作為醫療舉證而存放。實際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在護理文書中僅僅記錄了護理記錄單、病例等,沒有將長期醫囑單、宣傳教育單等記錄進去,一旦發生糾紛,護理人員不能用文書進行書面說明,增加了護理風險,也增加了敗訴的概率。
二、護理風險因素管理對策
(一)強化風險識別能力。醫療機構要面向廣大護理人員加強護理風險方面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切實增強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因素識別、預測能力。護理風險因素識別是對潛在的、已知的風險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和準確歸類,讓每一位護理人員都具備這種能力,從而防止護理風險頻發,達到規避護理風險的目的。(二)強化護理服務意識。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進一步加大,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逐步增強,對醫療機構的要求和標準不斷提高。因此,要求護理人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強化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為患者提供針對性、專業化、個性化服務,對患者所提出的合理性要求和建議,要盡可能滿足,從而獲得患者的認可與理解,將護理風險發生概率降到最低。(三)健全制度機制。通過對我國醫療機構醫療管理制度進行研究,發現醫療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問題較為突出。因為醫療管理制度是護理人員工作的參照依據和行為準則,所以需要對醫療管理制度進行不斷修訂和完善,并督促護理人員認真貫徹、落實,在執行過程中不打折扣,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安全服務的同時,為保護自我和維護醫院形象提供保障[4]。(四)強化責任意識。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直接關系到護理風險因素的發生概率。醫療機構要結合實際,定期組織開展護理知識、護理人員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素質等的教育培訓工作,讓每一位護理人員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具備“慎獨”精神,以高標準、高效率、嚴謹的工作作風來維護自身及醫院形象,自覺遵守各項醫療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履行崗位義務,做一名責任心強、文明守法的護理人員。(五)強化專業技能。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能夠對護理質量、護理水平產生直接性影響。醫療機構要進一步加強對護理人員專業技能的培養力度,通過自主學習、集中教育、外出學習、借鑒交流等方式來增強護理人員的業務技能。可以定期舉辦知識講座、崗位技能大比拼、外出學習,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預測、識別和防范能力,提高知識技能運用水平,降低護理風險發生概率[5]。(六)強化交流和溝通。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進行及時的交流和互動,不僅能夠增進彼此之間的友好關系,有利于和諧、融洽醫患關系的建立,而且能夠為患者提供專業的醫療護理知識,有助于患者自我康復。此外,在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能夠及時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在疏導患者緊張情緒的同時,為醫生提供診療依據。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醫療機構要定期組織培訓護理人員的溝通技巧,督促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并形成交流溝通記錄,作為護理人員的一項考核評價依據。唯有此,護理人員才能積極與患者建立交流溝通關系,便于護理風險危機的消除和醫患糾紛的化解。(七)認真完善護理文書。護理文書作為護理人員的一項工作內容記載,主要記錄患者的病情、病因、病史和注意事項,是法律文書的一部分。護理文書的完整性、準確性,直接體現了護理人員的專業化素養和崗位職責履行情況,也是對醫院整體護理水平的客觀評價依據。因此,護理人員要認真填寫護理文書,確保護理文書內容完整、準確,避免因記載內容不準確、不完整而陷入被動局面。
三、結語
綜上,護理風險因素及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護理人員風險識別能力不足、護理服務意識不強、制度不健全、缺乏責任意識、專業技能不強、交流溝通欠缺以及護理文書內容不完整等。醫院及護理人員只有充分認識不足,不斷歸納和總結護理風險管理對策,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護理質量,優化護理水平,為融洽醫患關系和醫院良好形象的建立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蔣雪妹.外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防范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12):117~119
[2]張任華.分析手術室護理風險因素的調查與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36):108
[3]黃露.手術室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防范措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8):1342~1343
[4]林碧蘭.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管理對策[J].北方藥學,2012,9(4):126~127
[5]楊蓮榮,戴青梅.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及護理風險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8,5:59~61
作者:徐超然 李桂林 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醫院服務質量價值分析
- 下一篇:翻轉課堂對生理學的影響
精品范文
10護理護患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