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護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2 04:37:00

導語:川崎病的護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川崎病的護理研究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組23例患兒中男14例,女9例,年齡2-6歲,平均4歲。

2病情觀察

2.1發熱的觀察

早期多為高熱,體溫在39℃以上,呈弛張熱型,熱程長達1-2周,發熱期間密切監測體溫的變化。

2.2皮膚粘膜的觀察

患兒發熱1-3天后可出現皮膚粘膜損傷,表現為猩紅熱血樣皮疹。斑丘疹或各種紅斑樣皮疹,在1周內自行消退,觀察肛周皮膚有無潮紅或脫屑,發熱的同時可出現口腔粘膜彌漫性充血糜爛,口唇櫻紅干燥、腫脹,楊梅舌,舌面有小潰瘍,繼而出血、皸裂,也可出現手足硬腫,雙眼結膜充血。

2.3心血管損害的觀察

心血管損害的高危期在發病后2-3周,其間應嚴密觀察患兒精神狀態、心率、心音的變化,如在急性期出現心前區雜音、心率不齊、心臟擴大則提示冠狀動脈損害,同時注意血壓、四肢末梢循環及尿量變化。

3護理

3.1發熱的護理

高熱時以物理降溫為主,入院后常規使用阿司匹林治療的基礎上配合物理降溫。急性期患兒應絕對臥床休息,以降低代謝,減少能量消耗,多采用溫水擦浴,頭部枕冰枕或冰貼,也可在大血管行徑的部位反復輕輕搓擦,以增加降溫作用,經降溫處理后1—2小時復查體溫,退熱時出汗較多,水分大量丟失,予多喂養或靜脈補液,及時更換汗濕的衣服、被單,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3.2飲食的護理

患兒由于發熱,口腔粘膜潰瘍影響食欲,稍大的患兒應鼓勵進食,予以高熱量、高維生素,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鼓勵患兒多飲水,勿食過熱、過咸、過硬或辛辣食物,以減少對口腔粘膜的刺激。

3.3心血管的護理

川崎病病變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統,應密切觀察患兒面色、精神狀態,定時測心率、聽心音,定期作心電圖、心臟B超、超聲心電圖及血心肌酶檢查,當心肌損害時,囑患兒絕對臥床休息,應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必要時用輸液泵。

3.4皮膚粘膜的護理

患兒發熱1-3天出現皮疹,表現為猩紅熱樣批政、斑丘疹或多形紅斑樣皮疹,多見于軀干,注意觀察皮疹消退及進展情況,保持皮膚清潔,每天用溫水清洗臀部,涂鞣酸軟膏。勤剪指甲以防抓傷,在出現脫屑時,告誡家長不要人為撕拉,損傷皮膚完整性,應讓皮膚自行脫落。穿棉質內衣,保持床面的清潔、干燥、平整、無碎屑,口唇有皸裂的涂消毒石蠟油,較大的患兒給予1%-2%的碳酸氫鈉溶液或生理鹽水漱口,不能合作的給予口腔護理。

3.5藥物治療的護理

川崎病患兒都有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狀態,血小板易凝,形成血栓。阿司匹林和潘生丁可防止川崎病并發心臟梗塞。有冠狀動脈擴張者,阿司匹林應當延長,一般冠狀動脈病變恢復時間2-5個月。阿司匹林應在餐后服用,減少對胃腸道刺激,如有嘔吐,應準確估算藥量,重新補吃,保證藥物足量。觀察有無惡心、嘔吐、頭暈、耳鳴、皮膚、牙齦出血、黑便、皮疹等。定期查血常規,注意血小板變化。丙種球蛋白(簡稱丙球)宜早期足量應用,可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丙球為血液制品容易污染,在準備輸液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現用現配,輸液中經常巡視病房,觀察患兒的反應,如有異常,立即停止滴注,遵醫囑予非那根、地塞米松等治療,癥狀緩解后緩慢輸注。輸液速度過快易誘發心力衰竭,應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必要時用輸液泵控制。3.6出院指導

患兒需安靜休息,避免劇烈活動,盡量滿足患兒的合理要求,避免情緒激動,出院后限制活動量,1年內不參加劇烈體育運動,告知家長恢復期可出現心臟損害,遵醫囑堅持服藥,避免漏服,并注意觀察藥物的副作用,多飲水,多食新鮮的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定期做超聲、心電圖,每隔3-6個月復查一次,定期復查血小板和血沉。

參考文獻

[1]丁浩萍.川崎病的護理.河北醫學,2008,4(11):335.

[2]茹飛燕.川崎病的護理體會.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3(6):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