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創面護理

時間:2022-03-12 11:17:00

導語:燒傷創面護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燒傷創面護理

1早期創面的護理

早期創面的護理目的在于除去異物、清潔創面、防止感染、減輕疼痛,減少創面滲出物與水腫,為預防并發癥和促進創面愈合打好基礎。

注意保暖,室溫宜保持在28~30℃。剃去燒傷創面周圍的毛發(頭發、胡須、腋毛、陰毛等),剪短指、趾甲。用肥皂水及清水將創面周圍皮膚洗凈。以大量滅菌生理鹽水沖洗創面,并以紗布輕輕擦拭,去除浮于創面上的污垢。若創面污染較重且一時難以獲得生理鹽水時,也可以用大量清水沖洗。沖洗干凈后,創面用無菌紗布輕輕吸干。鋪無菌單及消毒的防水布,清創后根據傷情采用暴露或包扎療法。

Ⅰ度燒傷創面應保持清潔。Ⅱ度燒傷創面小水泡可保留不予處理,要防止感染、減輕疼痛;大水泡可用無菌注射器滲出液抽出,防止感染。Ⅲ度燒傷創面應保持創面干燥,防止感染,保持焦痂完整、擇期手術。

2包扎療法的護理

適用于對四肢污染較輕、創面清潔的燒傷和躁動不合作者。此法便于護理和病人的移動或活動,有利于減輕創面疼痛,防止創面加深,預防創面感染;,且有保溫的作用。一定的壓力可部分減少創面滲出、減輕創面水腫。此法不利于觀察創面,也不適用頭面頸、會陰等處創面處理。

首先應協助醫生實施包扎療法,經清創處理后,創面上先敷幾層藥液紗布,其上再覆蓋2~3cm厚度、吸水性強的紗墊,然后以繃帶由遠端至近端均勻加壓包扎,包扎壓力要均勻,不宜過緊,注意顯露指(趾)末端以觀察血液循環,注意有無青紫、發涼、麻木、腫脹長等情況;包扎后,肢體應抬高防止水腫;并經常變換受壓部位,防止創面受壓,潮濕。經常檢查敷料松緊、有無滲出、有無臭味和肢端循環。四肢、關節等部位的包扎應注意保持在防止攣縮的功能位。定時翻身,防止創面長期受壓后敷料浸濕,一般可在傷后5天更換敷料,經常觀察包扎部位有無紅腫、發熱、異味,肢端有無青紫、發涼、麻木等,如有,應立即打開敷料,尋找原因。炎熱夏季,注意室內通風。當患者體溫升高時應注意是否與包扎敷料的范圍、厚度有關。

3暴露療法的護理

適用于顏面、頸、會陰、臀以及軀干燒傷,以及嚴重污染和已經發生感染的創面和大面積深度燒傷。將燒傷創面暴露于溫暖、干燥、不利于細菌生長繁殖的環境,不用敷料覆蓋或包扎,使創面的滲液及壞死組織干燥成痂,以暫時保護創面,對深度燒傷則可抑制焦痂液化與糜爛。

病室應清潔舒適、溫暖、干燥,室溫30℃左右,注意局部保暖。每日定時翻身,每2小時1次,減少創面受壓時間,并保持痂殼干燥、完整,勿使其裂開,每日檢查痂殼,如發現痂下感染,發現后立即去痂引流。接觸創面處應鋪無菌紗布、紗墊、床單,接觸創面應戴無菌手套。局部可結合使用電熱吹風或遠紅外線輻射,熱風溫度為35~40℃。為使創面充分暴露,應經常變換體位,為使腋窩會陰得到充分暴露,患者應盡量呈大字形。關節部位避免過度活動,防止痂皮破裂出血引起感染。注意事項嚴格無菌操作;注意病房的消毒隔離,注意保暖,防止大小便污染創面;注意正常皮膚的清潔,預防痱子、毛囊炎、癤腫的發生4心理護理

燒傷是意外事故,病人缺乏心理準備,多造成心理打擊和壓力。針對燒傷患者不同時期的病情特點及年齡、家庭角色、社會角色、心理狀態、思想活動,積極做好心理護理。給病人提供舒適與安全的環境,聽取并解答病人或家屬的疑問,經常與病人親切交談,一般病人早期有恐懼性、壓抑反應、過度活動反應;鼓勵病人表達自己的感受,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述,以了解病人焦慮的主要原因,并對病人的焦慮表示理解。逐漸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其病情與治療方案,以及疾病的轉歸及預后,讓其做到心中有數,樹立信心。以減輕他們的恐懼和焦慮心情,使之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

參考文獻

[1]伍素華.燒傷護理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2]黎鰲,楊宗城.黎鰲燒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