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機械通氣患者吸痰法護理
時間:2022-02-14 03:09:00
導語:探索機械通氣患者吸痰法護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機械通氣是臨床治療重癥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持續機械通氣的患者易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膿痰及痰痂易聚集并堵塞支氣管管腔,嚴重影響患者的通氣功能,加重呼吸衰竭,甚至引起繼發性肺不張。吸痰的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從而改善肺通氣和換氣功能。但同時也能引起肺泡塌陷,降低肺順應性,影響血氣交換,導致低氧血癥。吸痰時由于機械通氣中斷,同時又因負壓抽吸將肺內口高氧氣體吸出,可引起低氧血癥,加重器官損害。不必要的頻繁吸痰和常規的按時吸痰增加了氣道分泌物的產生,易造成患者的氣道損傷,加重低氧血癥和急性左心衰,此外,如吸痰不及時又可造成呼吸道不暢,通氣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所以適時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確保機械通氣治療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適時吸痰;吸痰法
一、吸痰的指征和時機
適時吸痰能減少吸痰次數,降低對氣管粘膜的機械刺激。臨床上常用吸痰指征為;呼吸機管道內壓力升高,患者呼吸時與呼吸機有對抗,聽診有痰鳴音,痰液堵塞SPO2下降。吸痰前要注意觀察肺部體征和臨床癥狀,不應以痰的性質、量、來片面評價吸痰效果,決定吸痰時間。有研究將吸痰指征分為客觀情況、患者、護士3方面。客觀情況包括氣道壓力報警,SPO2下降等出現高壓報警。出現高壓報警時,多為痰液堵塞氣道使管腔變窄,致氣道壓力升高,但也不精確。氣道壓力的變化直接反映呼吸道阻力和肺順應性的變化,在排除患者咳嗽、管道扭曲、人機對抗等原因后,可判斷為痰液阻塞,作為吸痰指征。還有造成SPO2下降的原因很復雜,可能由于呼吸機管路意外斷開,打折,呼吸機模式、參數不能適應病情,也可能是病情變化導致,而痰阻氣道只是眾多原因之一,這就要求護士能夠分析和排除可能導致SPO2下降的因素,正確判斷吸痰時機。患者方面包括患者主動要求,如患者主動要求吸痰時,此時痰液已經很多了,此時并不是最佳吸痰時機。護士應該更早觀察,發現患者的吸痰指征。對于神志清楚咳嗽反射好的患者可適當刺激患者自行將氣道深部的痰液咳到人工氣道,再進行吸痰,避免深部吸痰導致的不適。護士方面包括無理由、覺得應該吸了、遵醫囑、按時間。還要根據疾病的特征確定吸痰時機,如ARDS患者一般予PEEP5-15CMH2O以維持良好氧合,負壓吸引時使肺容積下降、肺泡內壓下降、復張的肺泡迅速塌陷、反復吸引組織經常處于缺氧狀態,ARDS患者應在低氧狀態糾正理想時進行吸痰,而顱高壓患者應在顱內壓得到控制時進行吸痰。
二、吸痰前協助排痰
可采用深呼吸、有效咳嗽、叩擊、振動、體位引流和機械吸引等物理手段,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來,機械通氣患者1-2小時翻身一次,可以仰臥位、左側臥位45°,仰臥位、右側臥位45°,交替翻身,同時用手掌掌面叩拍患者兩肺部,自下而上,振動排痰機促使深部小支氣管部位痰液的排出,減少羅音,縮短脫機時間更好改善機械通氣患者的呼吸。
三、吸痰法
(1)吸痰管的選擇。一般選用長度為40-50CM、直徑為導管內經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并有側孔硬度適中的吸痰管。氣道內吸痰管和口腔內吸痰管應分別選擇圓頭單孔和圓頭多孔吸痰管。還可根據痰液的性狀選擇吸痰管,對稀釋痰液用較細多孔的硅膠軟管并低負壓吸引,黏稠痰液選擇較粗硅膠軟管。
(2)吸痰管插入深度。有研究認為,對于機械通氣初期,分泌物較多的呼吸衰竭患者宜深部吸痰,即插入深度比氣管插管和氣管套管深3-5CM,刺激隆突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嗆咳利于深部分泌物排除,但是深部吸引易引起組織損傷及炎性反應、肉芽組織增生而致氣管狹窄、肺氣腫、肺不張。有研究提出吸痰導管插入深度以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長度再延長1CM為宜。還要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順利,如遇阻力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3)吸痰壓力及時間。壓力一般成人40.0-53.3KPA(300-400MMHG),兒童小于40.0KPA,避免壓力過大引起支氣管痙攣,氣管黏膜損傷,進吸痰管是不可給予負壓,以免損傷氣道。時間成人每次不超過15秒,兒童每次不超過10秒,連續吸痰不超過3次,時間過長引起氣管粘膜水腫。
(4)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每吸痰一次更換吸痰管,動作要輕柔,準確,快速,痰液粘稠時配合叩擊、蒸汽吸入、霧化吸入,吸痰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如心率、血壓、呼吸、SPO2的明顯改變時,立即停止吸痰,接呼吸機通氣并給予純氧吸入。
在機械通氣患者的氣道管理中,吸痰的過程要求護士要有專業的觀察能力,系統的分析能力和準確的判斷能力,只有能夠正確選擇吸痰時機才能做到適時吸痰。
參考文獻:
[1]李莉,王欣然.機械通氣患者吸痰時機的選擇.中國實用護理學,2007.9
[2]韋小君,王玲華.COPD患者行機械通氣時吸痰深度的探討.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
[3]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第四版.第八章
- 上一篇:商業銀行風險化解途徑探索
- 下一篇:探求加強我國企業薪酬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