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法在急救護理學中運用

時間:2022-03-26 03:15:00

導語:情境教學法在急救護理學中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境教學法在急救護理學中運用

急救護理學是一門對實踐操作技能要求很強的臨床綜合學科,其內容涉及廣泛,涵蓋了臨床各科急危重癥的急救護理理論和操作技術,要求醫護人員不僅要有過硬的救護技術,而且思維要敏捷、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只能被動地接受急救護理理論知識[1],真正遇到緊急情況時手腳忙亂,不知如何對患者進行急救。如何縮短教學與臨床的距離,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是目前護理教育管理者探討的問題。為此,我們將模擬情境教學法運用到該課程的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擇2005年度120名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名。實驗組男2名,女58名,年齡20~22歲;對照組男4名,女56名,年齡20~22歲。兩組學生均為全國高考統招學生,學制3年。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學制、學習的教材、教學時數、授課老師等情況比較,經統計學分析,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教學方法

1.2.1對照組教學方法采用傳統教學法,即由授課老師制訂課堂教學目標,擬出教學內容提綱及重點、難點,老師進行詳細講解,做到重點講透,難點講懂,并讓學生通過模擬講解、討論等方式參與教學活動。

1.2.2實驗組教學方法采用情境教學法輔以傳統教學法組織課堂教學。具體做法是:①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例如講解心肺復蘇術,先設置這樣一個情景:一位溺水的患者,救起后處在昏迷狀態,圍觀群眾撥打120呼救的同時現場進行緊急救護;講解安眠藥中毒的急救,設計了一個服毒自殺的情境,從服毒、發現、呼救到急救以及搶救用藥。②課前布置情境案例以及案例中學生應該分擔的角色。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根據內容組織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完成急救任務。③授課老師首先向學生提出教學目標,然后圍繞情境案例講授新課,老師和學生分角色完成技能操作,師生共同總結并進行課堂反饋,指出存在問題,并提出改正措施。

1.3效果評價

將兩組學生課堂測試、技能考核、期末考試成績及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兩組課堂測試題難易相當,技能考核操作項目相同,由帶教老師考核評定成績。期末考試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采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不記名的問卷方式,對教學過程中學生所表現或感受到的學習興趣、參與意識、精力投入等幾個相關指標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分好、一般、差3個等級,好為滿意。

2結果

2.1兩組學生測試成績比較

從表1可見,兩組學生的課堂測試,技能考核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比較,經統計學分析,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學生對兩種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情況比較

從表2可見,兩組學生在學習興趣、參與意識、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及對專業技能的掌握等方面比較,經統計學分析,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模擬情境教學法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由于學生尚未真正接觸臨床,未能直接參與患者的護理工作,所學知識僅僅只是停留在理論上,當真正護理患者特別是急救護理的時候就顯得忙亂,甚至無從下手。目前,在護理教育和護理實踐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進入實習后不能盡快地進入角色[2~3]。模擬情境教學法通過模擬臨床情境設計病案,將知識點融入病案角色中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角色置換”,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自主地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各種途徑去解決這些問題[4]。在進行情境演示時學生需要面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的人,要學習用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對象進行溝通,這樣充分培養了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為日后的實習和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3.2模擬情境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學習興趣、參與意識、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及對專業技能的掌握等方面都要比對照組高。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情境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學習枯燥的理論,而是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緊密聯系實際,以發現者、探究者和參與者的身份,通過獨立的思考、操作獲取新知識。在情境化教學中,老師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教學,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老師在觀察學生學習活動的同時能夠即時掌握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因材施教,使所學習的知識反復循環,記憶牢固。情境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促進了學生科研思維的發展,訓練了學生與人之間的交往技巧,提高了學生判斷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整合各個學科知識和操作技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