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式教學對護士疼痛知識培訓分析
時間:2022-06-19 10:10:04
導語:互動式教學對護士疼痛知識培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互動式教學模式對護士疼痛知識培訓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符合條件的護士120名進行疼痛知識培訓,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名,對照組給予傳統式教師授課教學方法,觀察組實施互動式教學模式,比較兩組護士的NAKS評分、護士對教學質量的評估、兩組患者疼痛護理滿意度。結果兩組護士在培訓前NAKS各項評分及總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兩組護士各項評分及總成績均有提高,但觀察組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觀察組護士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效果及對實踐工作的指導作用等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在疼痛相關知識、疼痛評估、疼痛的干預措施及結果、疼痛護理的實踐活動頻率等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護士疼痛知識培訓中應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可調動護士學習的主動參與性,提高護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傳統式教學;疼痛知識
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疼痛易導致其它病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治療效果。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保障治療效果,提高其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服務的滿意度[1]。但目前我國護士疼痛管理還處于起步階段,護士缺乏鎮痛藥物相關知識、不能正確地評估疼痛和使用鎮痛藥物,疼痛干預知識水平偏低,疼痛管理的態度存在缺陷[2]。開展有效的疼痛管理培訓有利于提高護士的疼痛知識、態度和技能,落實臨床疼痛管理實踐,從而提升疼痛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傳統式授課沿用單向式信息傳遞,不易激發學習興趣,不利于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互動式教學模式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以其教學內容的前瞻性、教學方法的豐富性、教學手段的現代性和教學成效的顯著性成為目前臨床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4]。我院將互動式教學模式應用在護士疼痛知識培訓中,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我院符合條件的護士120名,均為工作1年以上的注冊護士,自愿參加本研究。其中男性8名,女性112名,年齡20~37歲,平均(28.97±4.23)歲。職稱:護士19名,護師48名,主管護師47名,副主任護師6人。學歷:大專46人,本科69人,研究生5人。來自本院眼科、腫瘤科、兒科及其他相關科室。按照隨機的原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人。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學歷、科室、職稱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護士授課方式為傳統式教師授課,同時發放培訓資料。教師結合美國衛生保健政策研究所急性疼痛處理指南制定教學大綱,編寫教材,主要內容為疼痛的相關知識、疼痛的藥物干預、疼痛的非藥物干預、疼痛的健康宣教等。以教師為中心,通過教材、板書及多媒體的幫助,教師面對面地向學生傳授疼痛相關知識,學生認真聽講,同時記錄筆記。觀察組采取互動式教學模式,教師根據大綱編寫教材,通過網絡發送給同學,同學可以結合自己的工作情況進行預習,教師上課時先根據教材引入課題,學習相關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給予解答,同時也可以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和同學一起討論,增加學習的印象。給予多個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如何給予疼痛的評估、建立必要的措施、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有關疼痛的知識等。護士提出自己的見解,并進行小組討論,最后提出疼痛護理干預措施。教師根據每個案例給出規范的疼痛護理干預措施,在講解的過程中,讓護士結合自己的干預措施,進行比較,通過思考分析得出更規范、更有利于患者的方案。引導護士結合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再結合學習內容,解釋制定的方案。1.3評估方法。①采用護士疼痛知識與態度問卷(NAKS)中文版[5]:分為疼痛知識、疼痛評估、疼痛藥物、疼痛干預等4部分,總分40分。②每組各選取60例患者,發放自制的調查問卷給患者,分別從護士掌握疼痛相關知識熟練程度、疼痛評估是否恰當、疼痛的干預措施是否滿意、疼痛的干預結果是否滿意、疼痛護理的實踐活動頻率是否滿意等方面進行評估,分為十分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人數/總人數X100%。③課程結束后,發放調查問卷給護士,分別從教學內容、方法、效果、手段、對實踐工作的指導作用等方面進行評估,每項10分,總分50分。1.4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士NAKS評分比較。兩組護士在培訓前各項評分及總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兩組護士各項評分及總成績均有提高,但觀察組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護士對教學質量的評估。培訓后,觀察組護士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效果及對實踐工作的指導作用等方面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患者對兩組護士的疼痛護理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在疼痛相關知識、疼痛評估、疼痛的干預措施及結果、疼痛護理的實踐活動頻率等方面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疼痛會使患者產生高度緊張、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降低治療效果,延緩患者的康復進程,影響生活質量甚至致殘、致死[6,7]。護理人員接受疼痛護理知識培訓增加了疼痛相關知識水平,能保證疼痛知識宣教質量,規范鎮痛干預技術,提高疼痛控制效果。傳統教學法以灌輸知識為主,抑制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員學習效率低下,而以案例為導向的臨床互動式教學模式更強調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鼓勵學員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培養學員創新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首先,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展現一些真實的典型臨床案例,使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更易于理解,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及科研能力。其次,臨床互動式教學模式更易于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的創造力。將刻板的基礎知識變為生動實際的臨床案例,引導學生對具體案例進行討論與分析,讓護士了解在面對不同的臨床問題時怎樣處理與解決,對知識的學習更加牢固[8]。通過小組的討論,提高學生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同時互動式教學法能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專業基礎知識、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實現教學相長。本文中,通過以病例分析為主導,變傳統的單向模式為互動模式,強調教學形式與內容的創新,教師創設具有趣味的教學環境,增加教師和學員之間、學員和學員之間的互動,更加深了學員對疼痛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了護士在解決疼痛管理時的能力,因而觀察組護士的疼痛知識、疼痛評估、疼痛藥物、疼痛干預及總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護士,表明互動式教學方式借助于實際案例的處理和分析,能提高護士的學習積極性,高效地促進護士發展水平,提高護士的表達和協作能力,培養護士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護士的臨床實踐能力[9]。與對照組護士相比,觀察組護士培訓后疼痛知識、疼痛評估評分明顯改善,表明經過互動式教學法后,護理人員的疼痛護理水平明顯提高,可以具體而有針對性地解答患者的疑惑,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疼痛健康教育,對病人疼痛的重視程度和態度明顯改善,為患者選擇適合的疼痛評估工具并持續進行評估,提高護士對疼痛的評估能力,制定最合理有效的鎮痛方案,實施適合的疼痛干預措施,減輕患者疼痛癥狀,保證疼痛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10,11]。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士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效果及對實踐工作的指導作用等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士,提示互動教學法更體現學員的主體作用,發揮了學員潛在能力,提高了學員的積極性,能夠更好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12],在調查中也表現出護士更易于接受互動式教學法,認為在互動式教學中增加了與教師的互動,與實際工作聯系緊密,同時他們及時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師給予解答,增加了他們對疼痛知識的認識,更有利于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在人文醫學技能培訓中應用交流-互動式教學模式,課堂氣氛活躍,注重學員的信息反饋,培養創造性思維和提高反應能力,學員對授課內容和效果的滿意度有明顯提升[13]。王金愛等[14]在精神科護理課程教學中應用“雙主互動”教學模式,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形成課堂與護理臨床的良性互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思維能力及應變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綜上所述,互動式教學法能夠調動護士的學習自主性,開發護士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護士的學習能力,提高處理臨床問題的預見性,同時對教師的執教能力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應借鑒此次研究的經驗,結合多種教學方法,積極完善互動式教學模式,推進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施。
作者:江霞 譚璇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 上一篇:崗位勝任力護理管理模式應用研究
- 下一篇:工作坊在低年資護士規范化培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