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在低年資護士規范化培訓的應用

時間:2022-06-19 10:14:45

導語:工作坊在低年資護士規范化培訓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作坊在低年資護士規范化培訓的應用

工作坊是以講者與學者互動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通過交流學習,引導護士主動愉悅接受知識,著重培養護士的臨床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2]。手術室護理,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3],其工作環境、性質及所涉及的護理技術,與病房不同。傳統的帶教模式,由帶教老師一對一帶教[4,5],采取“我講你聽,我做你看”的帶教方法。護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高,使臨床教學達不到預期目標。為確保低年資護士在手術室規范化培訓期間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本研究嘗試對2018年7—12月來我科進行規范化培訓的低年資護士采用工作坊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7月—2018年12月來我科規范化培訓的10名低年資(畢業后1~3年)護士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0~24歲,平均(22.68±1.38)歲。學歷:大專8名,本科2名。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研究,干預前后基線資料不變,因此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基線資料均衡。1.2方法。1.2.1培訓需求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培訓需求調查表,對低年資護士進行調查,了解護理帶教培訓方面的需求及培訓當中的不足。經調查發現存在以下幾點問題需統一和培訓:①剖宮產手術擺臺不統一,尤其是有瘤區與無瘤區的建立;②婦科截石位擺放時,膝關節的角度范圍;③電切鏡裝卸較復雜,不能及時提供給醫生使用;④能量平臺出現報警時如何處理。1.2.2手術配合滿意度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手術配合滿意度調查表,向手術醫生發放50份調查表,收回50份,有效率100%,滿意度評價標準為0~10分表示。1.2.3成立工作坊。工作坊的人員構成包含參與者、專業者和促成者三種。參與活動的人稱為參與者;具有專業技能,并對所討論的專業主題能夠直接助力者稱為專業者;主持并協助工作坊各項活動得以開展的人稱為促成者[6]。本研究中,參與者為10名規范化培訓護士,專業者為3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與溝通交流技能的手術室??谱o士,促成者為手術室護士長,此外,還邀請廠家的技術工程師為專業培訓師資。1.2.4培訓內容。根據對低年資護士培訓需求調查和手術醫生滿意度調查的結果綜合分析,結合我院婦幼保健專科醫院的特點,制訂培訓計劃,并將計劃發給低年資護士本人。培訓內容主要包含三模塊:無瘤技術的培訓;婦科截石位擺放的培訓;腔鏡器械的裝卸和能量平臺的正確操作培訓。1.2.4.1無瘤技術在剖宮產手術中的應用培訓。“工作坊”確定主題后由受訓護士回去自行查找無瘤技術的相關知識。專業者以2018版《手術室護理實踐指南》中第4篇第3、6節“手術隔離技術”為依據[7],結合本院產科醫生手術習慣,設計剖宮產無瘤技術操作程序表。2天后專題現場學習。工作坊教學的關鍵環節為專題現場學習。先理論培訓,內容包括無瘤技術的定義、目的及措施,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概念,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概念,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的原因,再行技能培訓,包括正確建立“瘤區”的方法、接取胎盤的正確方式;器械的無瘤處理方法及學習剖宮產無瘤技術操作程序表。最后現場模擬剖宮產手術過程,按剖宮產無瘤技術操作程序表進行演練并給出評價。1.2.4.2婦科截石位擺放培訓“工作坊”。受訓護士自行查找截石位擺放的相關資料和文獻,1天后進行專題現場學習。首先為理論培訓,內容包括體位擺放的原則、技巧、截石位擺放要求,體位墊和體位架的應用,不當體位引起的損傷及相關并發癥等內容,以提高體位擺放的理論水平。然后為團體討論、技巧模擬研習。護士分成2名一組,采用“親身體驗法”和“角色互換”進行練習,即護士分別充當患者和操作者,相互安置截石位。對兩腿的受壓部位(尤其腘窩)進行調試,選擇最舒適的位置。主持人親自參與模擬研習的全過程,特別提醒學員注重骶尾部、腘窩部等受壓點,注重不同體型(高、矮、胖、瘦)的個體差異進行體驗,既要保證患者舒適,又要使患者盡可能處于功能位。主持人最后作活動小結,各位護理人員認真反思自己平時的做法,擺體位時注重患者感受,特別是偏瘦患者,腘窩處要墊好棉墊,以防神經損傷。1.2.4.3儀器設備、器械“工作坊”。聯系廠家工程師安排授課。先多媒體(視頻播放、PPT)授課,主要講解能量平臺的工作原理、功能及作用、操作技巧、故障處理、使用的注意事項及保養方法等。接著進行能量平臺及電切鏡裝卸操作示范,指出操作重點、難點及有關事項,然后讓學員親自動手操作,工程師進行指導點評,有不明的地方或異議當場提出,大家共同討論思考,直到學員掌握為止。1.3效果評價。1.3.1技能考核。于工作坊培訓前后按操作考核評分表標準對學員進行剖宮產無瘤技術操作、婦科截石位的擺放操作、能量平臺使用等操作掌握情況進行考核。1.3.2手術醫生對手術配合的滿意度。包括工作主動性、團隊協作意識、手術配合流暢性、操作規范性、突發事件處理能力5個部分。每部分均設很好、好、一般、差4個等級,選擇“很好”和“好”者為滿意,選擇“一般”和“差”者為不滿意。培訓小組在工作坊實施前和實施后抽取外科手術醫生共50名進行問卷調查,50名醫生在實施前后均不變,對比培訓前后滿意度的差異。問卷經五名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護理專家評價,內容效度為0.812。1.3.3低年資護士對培訓滿意度。參考張秋實等[8]編制的工作坊授課模式評價量表,進行反饋測評,包括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臨床觀察和判斷力、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護理操作能力、提高組織管理能力、提高溝通交流能力、提高職業認同感,共7個條目,選擇不贊同、基本贊同、贊同3個選項,分別計1~3分,滿分21分。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26,得分越高,說明護士的認可程度越高。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及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工作坊教學模式實施前后手術室護士無瘤技術操作、截石位擺放操作、能量平臺操作、電切鏡裝卸操作考核成績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工作坊教學模式實施后手術醫生對手術護士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培訓后護士對工作坊模式教學滿意度較高,自學能力增強,見表3。

3討論

3.1工作坊教學模式提高了護士的操作技能。從表1可看出,工作坊教學模式實施后低年資護士無瘤技術操作、截石位擺放操作、能量平臺使用、電切鏡裝卸操作考核成績較培訓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工作坊教學模式的開展,不僅規范了操作行為,提高了操作的正確率,還能及時發現平時工作中的不足,及時給予彌補,確保了護理工作質量。其可能原因:工作坊開展前的調查發現,我科在剖宮產無瘤操作、婦科截石位擺放、能量平臺使用等操作標準不統一,平時工作中通過師帶徒的方式或觀摩同行前輩學習的方式[9],經驗性和隨意性較強,規范性較差;在工作坊模式開展后,以2018版的《手術室護理實踐指南》為參考,制定了剖宮產無瘤技術操作程序表、重修了婦科截石位擺放、能量平臺使用等操作流程??茖W的工作流程在保證工作質量的同時可使工作的銜接更加順暢,提高了工作效率[10]。3.2工作坊教學模式提高了手術醫生的滿意度。由表2可看出,實施工作坊教學模式后,手術醫生對低年資護士滿意度明顯提高。通過對發放的問卷調查表進行分析,發現手術醫生關注重點是護士配合的主動性、熟練度與默契度,術中出現突發狀況時的應急處理、操作的規范性等。工作坊開展前,由于全科未建立剖宮產無瘤操作統一的標準和流程,手術護士配合全憑經驗和醫生的提示[11],無瘤操作不規范,導致手術醫生有意見。工作坊模式開展后,不僅對低年資護士進行培訓,還組織全科護士學習,全科護士統一標準,規范了操作流程和體位擺放方法,手術配合熟練度和默契度不斷提高,提高了手術醫生的滿意度。3.3工作坊教學模式激發了護士的自學能力。由表3可以看出,按工作坊模式實施培訓后,低年資護士在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主動性、解決問題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滿意度較高,這與李春艷[12]等人的研究一致,可能與工作坊教學模式是針對低年資護士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培訓學習,針對性和實用性強,滿足低年資護士培訓需求。通過自行查找資料、情景模擬、角色互換等方式,學習過程中大家可以積極參與討論與體驗,以“啟發式”代替“注入式”教學方式[13],充分發揮學員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的熱情,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綜上所述,采用工作坊的教學模式,對低年資護士進行培訓,有效地提高了護士的操作技能和手術醫生的滿意度,激發了護士的學習的熱情,增強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值得臨床推廣

作者:張 聰 陳雪飛 王樹靜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