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探討
時間:2022-08-28 10:53:07
導語: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行手術治療的10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65例,女性41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7.8±5.6)歲。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手術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實施風險評估管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1)提高護理技能。在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前,應及時對患者身份信息以及帶入手術室的物品進行核對,接送過程中要擺好患者體位;根據患者病情需要以及心理特點,開展健康宣教,對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及時予以解答,注意說話的語氣,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提高其治療依從性。(2)完善護理監督機制。加強對手術室醫療設備的管理,形成科室、小組、個人層層細化的三級質量控制管理體系,提高手術室護理各環節的管控水平,將護理服務落實到實處;重視問題的反饋,加強對薄弱環節的管控,加強手術巡視,定期質控與不定期質控結合,及時糾正護理管理存在的漏洞,通過合理的人力資源的配置以及現代化手術治療技術的應用,使手術室護理工作分工更為明確,管理更為專業。(3)規范護理服務行為。通過系統的培訓,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操作技能,有效防范護理問題的發生;在護理管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按照查對制度與流程,與麻醉師、手術醫師共同逐一進行手術通知單與患者病歷核對、患者病歷與手術患者核對各項內容,確保無誤后方可進行麻醉和手術;并在術前、關閉體腔前、皮膚縫合前認真清點手術物品和器械,避免物品遺留在患者體內,通過與手術醫師交流、發放征求意見表,及時聽取醫生的建議。
1.3統計學處理
將所獲數據錄入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體現為室內感染因素、手術室感染因素、技術因素、器械因素和管理因素共5個方面,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不安全因素發生率7.5%(4/53)低于對照組22.6%(12/53),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包括室內感染因素、手術室感染因素、技術因素、器械因素以及管理因素,主要是由護理人員服務意識淡薄、操作規程不合理、器械設備管理混亂、護患溝通無效等造成,如未認真核對患者病歷信息、手術器械設備準備不充分等,會影響手術進程,器械清洗消毒未達到要求可能會引發醫源性感染等,有效防范不安全因素的發生尤為必要。本組研究中,觀察組共發生4起不安全因素,對照組共發生12起,觀察組不安全因素發生率7.5%(4/53)低于對照組22.6%(12/53),兩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進行優化,將風險評估管理模式引入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增進護患溝通、完善手術室護理監督機制、提高護理人員服務意識和操作技能,可有效防范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的發生,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醫患糾紛,從而實現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
作者:劉金芳 于靜 單位: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院
- 上一篇:年輕干部聯村工作心得體會
- 下一篇:優秀學生家長代表發言稿